繪畫構成的文化屬性在現代主義藝術中的體現

    【摘要】繪畫構成藉助點、線、面的組合形成某種藝術式樣,從形式上看其本身似乎與文化之間的聯絡較為薄弱。但是如果我們以形成構成的人類心理因素為依據,那麼其承載的文化因素就會凸現。 
  【關鍵詞】構成;文化屬性;現代主義繪畫 
   
  自從人類有了視知覺之後,首先運用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就是對點、線、面的述求,體現了在前邏輯階段原始人類樸素的文化觀,這點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大量史前藝術中感受到。同時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也能夠從人類最初的造型形式中推延出其繪畫構成的某些知覺模式,這些知覺模式從開始階段即能表達出人類特殊的觀察視角,反映出特殊的生存環境和狀態下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行為。由此我們發現,繪畫構成自史前開始一直到現在,無論其具體形式和技術如何變化,表層上可以歸結為繪畫藝術的技巧問題,而一旦我們超越技術性層面,構成中所承載的人文精神、意識形態等文化要素就會凸現出來。換言之,繪畫構成在深層意義上體現了不同時代和地域的人類運用自身已有的視知覺感知世界的方式,深刻的體現了他們自身的文化語境及個體對所處文化的詮釋。 
  印象派的前驅馬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歐洲傳統的視覺模式和文化認同機制,不僅為塞尚等人對構成形式的進一步探索開闢了方向,也為尼采、叔本華等人的非理性哲學觀提供了一定的視覺支援,進而使西方的理性文化特徵逐漸減弱。尼采在他的唯意志論中主張藝術是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藝術家是高度擴張自我、表現自我的人;佛洛伊德指出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對人內在願望得不到滿足的表現。這些觀點和學說使得人們從對客觀世界的關注轉向了對人的內心世界的關注,這是20世紀上半期現代主義藝術最具突破性的觀點,也為現代主義繪畫構成的主觀性傾向提供了知識素養。馬蒂斯曾說“屬於今天的我們,試圖表現今天的我們自己,現在的、20世紀的我們自己,而不是去模仿古希臘人二千多年前在藝術中看到和感到的東西……首要的大事就是表現一個人的自我”。藝術作品的主題化傾向被減弱,自身的語言得到深入的挖掘,使主題型視知覺藝術轉化為結構型視知覺藝術。 
  那麼現代主義作品構成的文化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涉及兩個: 
  其一,19世紀末,日本作為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極大程度上將東方的視覺思維和文化機制傳輸到歐洲,使一批睿智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們認識到東方文化和視覺樣式的新奇,並積極主動地改造其本有的構成樣式,我們可以在馬奈、印象派以及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的作品中體會到。雖然現代主義藝術的流派眾多,紛亂複雜,但如果稍加整理我們仍可發現它主要有兩條脈絡組成:一是從塞尚開始的形式、結構傾向,其觀念主要是本體論。經過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發展到蒙德里安為代表的風格派及其後來的幾何抽象、波普藝術等等。再就是凡高開創的主觀、表現傾向,為表現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此後強調主觀世界表現的流派紛紛誕生,包括夢幻表現、超現實主義等等。前者強調藝術媒介形式及其結構的重要性,把藝術看成是一個自身演進、符號不斷衍生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後者則更注重藝術對於人性的表達,對人的生存狀況及生存環境的關注。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塞尚是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建立起既非表現性又非相似性的純客觀性,不是遵從自然物象而是尊重繪畫本身,以創作和觀念為繪畫找到了新的結構方式***類東方視覺體系***。立體主義是塞尚形式、結構傾向的直接繼承者,以畢加索的油畫《亞威農少女》***1907***為起點,立體派以“主觀的結構原則”來代替面對自然構成的原則,其重要意義在於使繪畫變成了形象的“自由” 聯合。其繪畫創作所表現出來形式,深刻地體現了現代人對創造意識的尊重和對周圍世界動態性的把握。 
  其二,現代繪畫在兩次世界大戰的社會現實和戰後異化的社會環境影響下,藝術家普遍對現實表示厭惡與逃避,而去尋求心靈的自我完善。一度受到冷落的叔本華和不為人理解的尼采成了知識界注目的人物,他們哲學中的神祕主義因素被當成精神的庇護所。由於畫家的心理髮生了極大的變動,這種變動直接導致他們對生存意義的叩問。蒙德里安用了多年的時間來創造新抽象藝術和新造型主義的繪畫形式語言,完成了對繪畫的獨特語言的建構:即在對立的形式中尋找統一性,表現人類所能感悟到的神祕的宇宙秩序,並以這種抽象形式來避免個別性和特殊性,從而獲得人類共同的純粹精神的表現。 
  在西方現代文化和哲學思潮的基礎上,藝術家們在作品裡集中體現了帶有抽象意味的對人的生存環境及生存本身難以忍受的形而上的等等複雜感受。“現代派作品在思想內容方面的典型特徵是它所表現的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機意識和緊迫的變革意識。”集中體現在“人類四種基本關係的全面扭曲和嚴重異化: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關係上的尖銳矛盾和畸形脫節,以及由之產生的精神創傷和變態心理、悲觀絕望的情緒和虛無主義的思想”。1表現在藝術特徵上,側重於以本能為主導的多變化的內心來反映現實,常常把現實世界和心理世界混合起來加以表現,追求的是在現實世界擠壓下心理世界的真實及心理扭曲下現實世界的真實。而主題的寓意性、模糊性和多義性是現代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心理學等廣泛滲入的結果。由此當精神的體會與藝術創作聯絡起來時,便形成了西方形式和諧的最高標準。 

  參考文獻 
  [1][美] 約翰·拉塞爾著.常寧生等譯.《現代藝術的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朱疆源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註釋: 
  1 袁可嘉著《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