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畢業論文範文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歷史學畢業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

  【摘要】城市化程序的腳步不斷加快,如何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城市發展道路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城市過快的發展會忽視對歷史文化保護,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本文從經營的角度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利用,分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發展模式以及城市現代化發展程序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關係。

  【關鍵詞】經營;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利用

  歷史文化保護區是一座城市記憶的沉澱,記錄著城市的發展程序。但在我國很多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以破壞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代價,加快城市化程序的現象。在城市化程序不斷髮展的現代社會,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了利用問題必須提上日程,相關政府必須重視和解決歷史文化保護區與城市發展程序之間的矛盾。

  一、城市化程序中,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間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歷史印記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發展,城市的現代化規模不斷擴大,很多老街區被現代化的大樓所取代,城市逐漸失去了歷史的印記,失去了具有傳統特色的建築和特色,導致傳統文化不能得到傳承。在很多城市的發展中,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築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應有的保護與維修,更有很多城市的歷史街區被重建。

  ***二***傳統文化在城市化程序中逐漸消失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傳承,但是城市化程序的高速發展以及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衝擊。人們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傳統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和忽視,大量的民俗、民間工藝等正面臨失傳,人們的傳統文化保護意識淡薄,大多數年輕人都不願意學習傳統的民間工藝,這是導致傳統文化的逐漸失傳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時也是歷史文化保護區管理問題必須重點關注的一方面。

  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

  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須重視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樹立正確的保護歷史文化區的意識和觀念,使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一***現有的兩種觀念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序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念。首先,大部分人認為歷史文化區與城市現代化的格局不同,會阻礙城市現代化的程序,減緩城市發展的步伐,必須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清除;另外,也有人認為在城市化程序的當代社會更是要加大力度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保護和利用,不能輕易動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對歷史文化區有任何破壞。這兩種觀念都相對偏激,不利於城市的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矛盾時,必須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在城市發展中,可以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區的文化價值做好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護區所帶來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歷史文化的遺存是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環境,是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關部分做好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工作,有利於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於促進城市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帶來經濟利益。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利用歷史文化保護區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有利於推動城市現代化的程序。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設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據現實情況對歷史文化保護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善。

  三、從經營角度看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措施

  ***一***結合城市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在經濟滿足的情況下也要滿足對文化的追求,政府相關部分應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注入歷史文化元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商業街和創意文化園。在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老街區建立商業街道,保留老街區的文化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鋪,打造歷史文化與商業相結合的文化街道,既具備民族風情、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具備商業元素,推動經濟的發展。在工業建築的基礎上,注入文化元素建立創意園,將文化與產業相結合,打造文化創意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園區。

  ***二***對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區調查並進行劃定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首要工作是通過資料收集與分析對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調查,劃定歷史文化保護區。調查工作包括對民族文化、生活習慣、歷史建築等的調查,充分了解和收集相關資料,有利於保護物件的確立。

  ***三***對歷史文化區的保護在調查確立歷史保護區之後,要根據保護物件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保護計劃。例如,對歷史文物的凍結保護,在保護物件屬於不可重複的歷史文物時,適合運用凍結保護法。在對原址古蹟進行保護時,若遭到一定的破壞,可以實施原址修復的保護措施。隨著保護物件的確定以及保護區的劃定,還應注重對保護區周邊環境等的協調。根據保護物件的實際情況,對周邊環境進行相應的協調。結合城市發展的特色對周邊環境進行建設,既能保留和保護歷史文化特色,又能展現城市現代化的風采,一舉兩得。

  ***四***對歷史文化的利用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價值才能使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的傳承和發展。文化價值的保護和利用主要是對歷史文化遺址進行適當的修復,針對歷史建築進行近期的檢視和維護,在城市化建設中也可以結合歷史建築的特點,建立具有特色的現代化建築。對於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館和主題公園等,利用博物館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歷史文物,以及展示工藝的生產製造過程,使居民銘記民族工藝,加深對歷史文化的記憶。同時,政府應該建立對歷史文化建設的監督平臺,保證在對歷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保持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原來面貌。

  四、結束語:

  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城市的歷史文化才能使城市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正確認識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樹立正確的文化保護觀念,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有利於挖掘城市的文化價值,有利於傳承城市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有利於提升城市的形象,從而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卉.城市更新中的廣義規劃與設計傾向———以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為例[D].天津大學,2012.

  [2]沈建華,陳嗣棟,費華傑等.歷史文化保護區風貌保護與延續探析———以南潯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為例[J].規劃師,2011.

  [3]楊琨.從經營的角度看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利用[J].前沿,2013.

  篇2

  文化認同與歷史敘事的方法探究

  每一種文化都表達著不同生活世界中人們的共同觀念、態度和未來想象。在具體的文化形態裡,包含著特定的價值追求和特殊的精神世界。凡是尊重歷史傳統的民族,大都具有相對合理、成熟的文化態度。如何看待歷史,採取何種知識立場和價值態度展開當下的歷史敘事,對於社會的理性發展、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精神意義。

  一、作為人文知識的歷史敘事

  黑格爾曾言,對於西方人,每每談起希臘文化都有一種精神般的家園感。正是這種文化尋根和對歷史傳統的弘揚與虔敬心態,才煥發出西方文化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實際上,在任何成熟的文化體系中,都存在著特定的歷史態度與文化情感,表達著一種內在的文化認同感。對待歷史傳統的立場和方式,表達著相對固化的心態、信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態度,並且,事關民族文化的精神生命、文化自信與未來發展。

  在不同的知識立場、運用不同的知識資源研究傳統文化,形成的具體結論不同甚至彼此之間存在重大的差異與對立。借鑑或模仿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文知識,以獲致其嚴格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具有內在的知識論困難和邏輯限度。人文知識相對於自然科學知識有著本質的差別,二者建立了不同的客觀性標準和驗證方法。現代學科劃分和知識分工制度源於西方,西方人始終持有一個知識偏好,就是力圖用理性方法來處理所有的人文知識,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人文科學的研究者本身構成了研究物件的一個部分,受到研究物件內在結構的在場性影響.

  如果“與外界隔絕地把他所研究的物件孤立起來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的行為本質上是與形成人類的社會群體聯絡在一起的.”適成對照,中國的知識傳統,解決人文知識的方法雖然不是遵循嚴格的科學理性標準,但同樣表達了另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向。人文知識的特性是它不能“科學地”言說,並非藉助邏輯分析可以徹底地言明。在一定意義上,維特根斯坦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可言說者言說,不可言說者沉默***雖然維氏是在斥責傳統形而上學為“胡說”,但也印證了包括形而上學在內的人文知識的特性,即需要採用不同的“言說”方式,並非毫無作為的“沉默不語”***。在解釋人的生活世界時,不同的主體單獨構成不同的精神世界。人文知識主要涉及價值選擇和情感判斷,人類的行為更多地是建立在情感之上而做出的①.運用理性和邏輯的辦法予以解決,不是能夠完全勝任的、有時甚至是無效的.概言之,客觀生活世界的一元性和解釋主體的多元性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人文科學研究的知識困境。歷史敘事需要藉助理性的方法,但更具有特定的言說方式,表達著人文意義上的信仰、認同和虔敬的價值情感。

  二、文化認同與歷史敘事的方法

  在文化哲學上,歷史敘事的方式,大致有五種比較典型的知識立場和言說方法。各自具有特定的理論邏輯與價值合理性,表達著不同的文化認同態度。

  ***一***“批判式”的重估。

  這種理解歷史文化的敘事立場,是以啟蒙和變革為目標的文化激進主義.“重估一切價值”是不同批評者所持有的共同心態②.尤其是在傳統發生劇烈變遷和不同文明激烈衝突的過程中,成為最重要的歷史認知方式和價值立場。其中,形成兩種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文化立場,即激進的歷史批判和依附於另一種文明體系以求取化解自身文化危機之道.湯因比在分析文明衰落原因時認為,“人類有一個無法改變的弱點,往往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某種自己完全無力控制的力量.在文明衰落的過程中,這種心理狀態對於敏感的思想尤其具有吸引力.”批判式的歷史敘事,設定了現代與歷史傳統的對立,認為二者無法通約、缺乏認同的途徑.以此知識立場為基礎,建構了具有本體意義的批判主義框架.舉凡“一旦我們無法窮盡世界歷史事件之意義的假設被人提高到了本體論的高度,那麼歷史似乎應被貶斥為先驗地無客觀意義的和混亂的東西;並且為了合理性目的而干預歷史的內在徒勞性被人看作是自明的.”

  由此出發,賦予批判式立場的價值合理性與正當性地位,形成了對待歷史文化的總體性觀念.“重估一切價值”的文化激進主義就合乎邏輯地,轉化為“摧毀一切”的文化虛無主義。從虛無主義的觀念到行動,使“生活中所有美妙的帷幕全都被粗魯地撕掉了。所有由道德的想像庫中所提供的種種附加的觀念……都被作為一種荒唐可笑而又過時的款式而被戳穿了.”

  在“批判式”立場,充滿著非理性的傳統文化是被批判的物件,必須另尋它途重建文化。歷史傳統應予以徹底批判、拋棄或否定的。批評者作出的知識變革和精神啟蒙的貢獻與意義.然而,在破與立的辯證關係中,批評者需要一個合理的知識與情感立場和參照系統,來對歷史進行評判或重構。如果缺少這個必要的思想前提,所謂的批判、“重估”或“摧毀”,無法保證其徹底性和有效性。新的知識立場則因缺乏必要的知識保障,其所建構的“理想圖景”,只是看上去很美.或許,會導致出現一個沒有憑靠和支撐的、無根的文化混沌狀態。

  ***二***“考古式”的還原。

  這種敘事方式以經驗科學的實證方法為標誌,力圖對歷史進行客觀化的科學闡釋。對歷史的考察和研究,有賴於歷史文字***包括文獻典籍、考古發掘和遺蹟探尋***的發現與闡釋.通過文獻考據與證明、註疏和訓詁方法,建構作為研究物件的歷史。還原式的敘事以或然性的邏輯推測和解釋為基礎。“歷史考古”通過對文字的還原性處理以求客觀真實.對於探求和推論歷史的真實與內在意義,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歷史的“文字化”和“文字化”了的歷史,使得問題變得高度複雜起來。因為“文字就不只是一個用以判斷詮釋合法性的工具,而是詮釋在論證自己合法性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個客體。”

  歷史“文字化”所形成的結論,其客觀性標準和驗證方式***無論證實或證偽***,決定了這種研究的合理性自洽程度。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判斷、文化想象與修辭方法,同樣構成進行科學客觀解釋的難題。歷史並非沉默不語的文字。任何一種還原方法都無法完整地再現歷史的真實全貌,得到的只是歷史整體的“區域性”.歷史本身大於有限的文字,歷史的真實包括客觀事實與價值意義上的真.如果僅從有限的文字去推論遠為豐富的生活、重建客觀真實的歷史,則具有明顯的知識論限度“.在歷史敘述的過程中,為了彌補文獻的不足而插入各種臆測這是完全可以允許的;……但是單單要憑臆測而建立起一部歷史來,那看起來就比撰寫一部傳奇好不了多少了.它可以說不能叫作一部臆測的歷史,而只能叫作一部單純的虛構.”考古式還原主義方法是重要的歷史敘事手段,但又不可完全囿於其中而無視知識論、方法論和邏輯推論的限度.

  ***三***“人類學式”的旁觀。

  以“旁觀者”立場觀察不同的文化形態,是一種“遠距離”的敘事方法。它視文化為有待闡釋的具有可公度性的符號系統.通過有限介入的方式以期獲取“客觀的”觀察角度,來描述多元的文化形態.在這種敘事方式中,以“現代文明者”的立場,運用中心/邊緣***東/西方、傳統/現代***,具有價值判斷色彩的分析模式解釋其物件.把一種“地方性”作為絕對尺度,去解釋和評判另一種“地方性”.由於敘事的立場和價值設定,導致了其描述性結論和解釋,只是強化了對預設前提的自我證明.任何“一種歷史觀或者歷史知識的生產模式,·……而是在具體的社會和生活土壤上生長出來的、與地方情況相配的地方性敘事。”

  當然,文化價值體系的地方性,並不必然構成不同文化之間理解與對話的阻礙.問題是,如何建立非壓制的合理對話制度?獲致有效的理解和對話,首先需要對各自文化的清醒認知和對多元文化的價值認同***也是政治認同***。人類學式的旁觀,同樣會導致對不同文化的“殖民化”描述.無法保證其解釋的客觀性與合理性,更可能為武力征服和文化支配提供自我正當化的辯護③.當以這種立場去研究歷史時,呈現出來的只是無法深入其中的文化表象.因為“文化相對主義的教條的真理***或歷史相對主義的教條的真理---它們是一回事***就是我們永遠難以像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一樣地去確切地體悟不同時代或不同民族的人們的想象.”人類學式的敘事手法,忽略掉的遠比得到的更重要、更具實質意義。因“旁觀”而不能置身其中,便無法經驗到其精神意蘊。

  ***四***“映象式”④的他者解釋。

  這是移植來的研究立場和方法,即觀察者和研究者所使用的知識資源和方法,並非從其所屬文化系統內部通過學習建立起來的.相對其研究物件,這種解釋立場完全是異質的、陌生的。其理論假定、概念框架和分析路徑,都源自非本土的“他者”文化體系,是“文化殖民”的結果。

  任何一種知識都具有地方性,只是對特定的生活問題的經驗化與理論化表達。不同的生活面對著不同的問題,必然形成了解決其特定問題的思考模式、解釋方法與知識體系。生活世界本身構成了地方性知識的前提性邊界和邏輯限度.不同的生活世界構成了不同的知識系統。如果超越知識本身的限度和闡釋語境,就可能產生謬誤的判斷和解釋。“如果某種特定的文化僅僅從另一種文化中吸收一些特殊的材料,而沒有把握它的核心實質和本真形式的意願或能力,那麼二者之間富於成果的相互作用和滲透就不會真正實現,充其量不過是在表面上借取一些個別的因素。但是這些因素不可能轉化成為真正的生成能力或動力.”

  當然,形成“映象式”的知識立場和研究方法,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同文化體系優劣的比較,又存在接受者自身努力謀求的原因.由於用來解釋和分析的概念系統和方法的“他者性”,所必然邏輯的產生的判斷性結論,也必然邏輯地具有“他者性”.忽略文化間性和文化張力的求解方案,無視知識自身的限度和解釋力,反而加劇了文化危機.“映象式”的知識立場也難以形成對不同歷史傳統、文化體系和生活世界的合理敘事與有效解釋.

  ***五***“同情式理解”的價值認同。

  馬克斯·韋伯建構的“理想型”研究方法“同情式理解”並無倫理意義,是研究者對研究物件的想象性“移情介入”,是價值無涉的知識立場。社會科學是理解性的人文知識,理解的物件是人類文化.歷史/文化敘事應當理解不同的生活意義。韋伯認為,“任何對意義的詮釋,都是追求一種‘確證.理解的確證可以有兩種特質,理性的***邏輯的或數學的***和擬情式的再體驗.”

  文化認同唯有通過擬情式介入的“理解可以察知並重塑別的個體的精神世界,並發現別人主觀世界的概念以及行動的原動力”,並且“在你中再次發現了我,置你如我,設身處地,這已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分享或感知到了別的人們的生活。”

  在這種適切的意義上,才可能溝通不同的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實現同情式理解的有效對話.同時“,同情多於在另一個現在中的單純想象的轉移,是進入人的另一種生活中的真正轉移。”

  同情式理解的敘事方法,是一種介入的情感立場;同樣也是理解和把握文化傳統的合理態度,表達了一種歷史合理主義的價值觀.我們面對的歷史,由眾多的對生活沉思和精神意義構成.人類本身的心靈結構和理解能力具有同構性,所以,“我不需要重複就能理解,我不需要重新體驗就能想象,我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但仍不失為我自己。是人就能轉移到其他的立場上。”理解歷史文化,實質上是對一種生活情感、生命覺解與意義追求的理解和認同.

  三、結語

  文化認同語境下的歷史敘事,需要秉持對歷史傳統的尊重、敬畏與虔敬的心態,進行同情式理解的價值解讀與重構。在新的時代重新闡發出歷史的真意與精神價值,為現實生活世界提供一個深厚的意義支撐.在諸種歷史敘事方法中,最具根本性意義的態度是同情式理解的價值合理主義立場,建立文化認同的根基。如果視歷史傳統僅為物化存在,歷史敘事就只是對過去的文化娛樂和消遣,根本無法形成民族文化認同。相反將導致文化的解構和無根化。唯有在價值合理性立場尋求歷史的精神意義,才能重建文化認同感、虔敬感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意]弗洛雷斯卡諾。歷史學的社會職能。元封譯。第歐根尼。中文精選版編輯委員會編選。對歷史的理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英]湯因比。郭小凌等譯。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英]沃林。張國清譯。文化批評的觀念[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英]伯克。何兆武等譯。法國革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5][意]艾柯。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M].北京:三聯書店,2005.

  [6][德]康德。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趙汀陽。沒有世界觀的世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美]吉爾茲。王海龍,張家暄譯。地方性知識[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9][德]卡西爾。沉暉等譯。人文科學的邏輯[M].北京:中國人大出版社,2004.

  [10][德]韋伯。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11][法]利科。姜志輝譯。歷史與真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