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理論和實踐論文
環境設計通過一定的組織、圍合手段、對空間介面***室內外牆柱面、地面、頂棚、門窗等***進行藝術處理***形態、色彩、質地等***,運用自然光、人工照明、傢俱、飾物的佈置、造型等設計語言,以及植物花卉、水體、小品、雕塑等的配置,使建築物的室內外空間環境體現出特定的氛圍和一定的風格,來滿足人們的功能使用及視覺審美上的需要。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理論和實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現代城市環境設計理論和實踐 全文如下:
易於居住的城市環境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市本應是方便、舒適、高效、繁榮的,但現實的城市卻常常擁擠、混亂、嘈雜、無序。
聯合國最新研究資料表明,到本世紀末,城市人口占總人口小於80%的國家將寥寥無幾。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長,必然要佔用大量土地資源,珍惜城市土地資源.精心塑造城市環境顯得越來越重要,我們絕不能再濫用寶貴的城市土地,給未來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適、方便、宜人的城市環境並不是單單靠大量植樹、種草、擺上雕塑、設定座椅就能實現的,也不能僅僅用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適度根本上來自於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間的有效組織.來自幹對城市良好人文環境的營造。
源於建築學的傳統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在錯綜複雜的城市問題面前,似乎顯得“力不從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設計理念和原則。從而完善城市的各種功能.營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間,盡享城市生活的舒適和方便。
城市環境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方便人的使用。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建築教育和營造實踐中.這一根本目標常常被忽視或偏離,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設計得很漂亮.但往往是隻能遠觀而無法接近,居住區綠地設計花樣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參與其中的少.
不難發現,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儘管很擁擠.但人們還是願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緻.但總是空空蕩蕩、冷冷清清。這些都表明城市環境設計不能只停留在空間形狀、體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學的層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為特點.掌握人認知和使用空間的規律。現代城市環境設計應以人為本.以滿足使用和功能要求為首要目標,最大限度地滿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創造具有一定空間形態、舒適宜人的城市物質環境。
與地段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相比較,城市環境設計著眼於城市總體環境的質量,強調與開發專案之間的有機聯絡和環境的協調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間,不僅包括街道和廣場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間,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眾開放的、無需任何費用、可隨時享用的室外和室內空間。城市環境設計的主要物件是人們的戶外活動.如購物、娛樂、商務、運動、交往等.首先考慮人的行為需要.其次考慮形式上的要求,進而進行空間組織與設計。
為人而設計
從某種意義上說,很多城市主要是為汽車而設計的,美國的洛杉磯、達拉斯、亞特蘭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廣州也是如此。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寬.高架橋越來越多,過馬路越來越難,逛街環境越來越小。除城市規模過大、過於集中等客觀原因外.最主要的還是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問題。
北京、上海、廣州的機動車保有量增長很快,適量的道路建設是必需的。但車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暢了.又引來更多的車,從而成為一個”怪圈”。雖然城市道路面積增加了幾十倍.但交通堵塞現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橋和高架路、眾多的寬馬路,極大地破壞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環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難、過街難”。北京街頭隨處可見眾多過街天橋,可以想見人們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來.以往安寧的生活環境打亂了.老鄰居搬遷了,熟悉的街巷拓寬了,街邊小店和修理鋪不見了.生活反而不如從前方便了。
國外很多大城市幾十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證明:拆遷民房.拓寬道路並非解決交通問題的良策,反而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嚴格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其次.要積極推動各類公共交通設施的建設.如與地下街系統有機結合的地鐵交通***如日本東京***和地下公共汽車系統***如美國西雅圖***:此外,還要改進和加強道路交通系統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設立公共汽車專用車道***如美國波特蘭***,從政策上鼓勵各類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轎車消費稅、增收汽油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