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須彌山石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思考論文
旅遊資源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旅遊資源開發不僅是對各種旅遊資源和旅遊服務設施的開發,還帶動了旅遊地相關產業的開發,從而導致土地利用模式、方向、型別發生變化,對土地利用結構、動態度、效益、管理以及城市規劃和產業佈局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於須彌山石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須彌山石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 文物作為一種特殊的人文資源,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承載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反映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實物代表,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章以須彌山石窟旅遊資源為例,對如何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提出幾點思考。
Abstract: Heritage as special human resources is the carrier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human being in long-term social activities, and is the object representative reflecting the phys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lev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history, has a non-renewable nature. Taking Xumi Mountain grottoes tourism resource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reflections on how to reasonab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heritage resources.
關鍵詞: 石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Key words: grotto;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0 引言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的黃鐸堡鄉寺口子河北岸的山峰上,距固原市55公里。古稱石門水北,據科學考證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儲存有北魏、南北魏、北周、隋唐各朝開鑿的石像三百五十餘尊,這些佛像造型逼真、形態迥異,是不同歷史時期中原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的歷史折射和縮影,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人文奇葩,被譽為中國八大石窟之一。被國務院批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須彌山石窟旅遊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面對國內旅遊業的異軍突起,須彌山石窟以其悠久的歷史吸引了眾多遊客,僅2007年就接待6萬人次,經濟收入達30多萬元。而云岡石窟等旅遊景點每年創收近千萬元。與之相比,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須彌山石窟,其低水平的發展勢態顯而易見。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文化挖掘困難 據史料記載,固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屬軍事重鎮。石門水自古為南北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孔道之一,唐王朝時為徹底解除吐蕃對長安的威脅,曾在原州***今固原***陪設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六關以守隴道,古稱七關。石門關為七關之首,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因為如此,戰亂頻繁,戰火也殃及須彌山,使原有的史料記載和飛簷雕榭的建築付之於熊熊戰火,儲存下來的寥寥無幾。須彌山從建山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但要了解詳細的情況或挖掘須彌山滌層文化底蘊卻是困難重重,這無疑給須彌山的開發和利用帶來了諸多不便。
1.2 保護困難 須彌山文化的精髓是雕刻在山崖上的150多窟石像,由於自然環境、歷史原因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完整儲存下來的雕像寥寥無幾。固原屬西北乾旱區,降水稀少,有“十年九旱”之稱,氣候惡劣,一年四季不斷的西北風對文物破壞相當嚴重。須彌山石窟建在山之陽,久經日晒和風雨的剝蝕,風化現象也很嚴重,加之自然景觀蕭條,難以體現人文與自然資源的和諧相融。
1.3 修繕不力 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國務院批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區,並撥專款進行修繕,但要修復原有雕像和建築,無異杯水車薪。固原地處西北內陸,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經濟落後、要做好須彌山石窟的修繕和重修工作,等於中央取慄。這種不利現狀,也給須彌山文化的外向傳播和內在滲透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1.4 服務滯後,觀念落後 旅遊業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身。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各個產業間的聯產互動性很強,但是,須彌山景區交通不發達,住宿、餐飲、娛樂近似空白,旅遊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加之經濟落後,影響了當地人們的觀念和認識,他們眼中的旅遊無非是吃、喝、玩、樂,如此落後觀念是造成該景區旅遊業發展遲緩的因素之一。
1.5 配套設施不齊備,缺乏特色 儘管須彌山景區在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但與國內同類行業相比滯後了不少,主要是服務配套功能不健全。更有甚者,須彌山做為國家八大石窟之一,在競爭中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缺乏旅遊資源的真正靈魂――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不協調,也降低了景區的檔次,這些不利因素,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須彌山旅遊業的發展。
2 如何體現須彌山旅遊資源自身的價值
2.1 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真正實現旅遊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的根本性轉軌 發展旅遊業,不僅是推銷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而且涉及到旅遊營銷、旅遊管理、旅遊服務、旅遊業態、旅遊發展預測等各個方面。因此,在今後的旅遊業發展中,要更新觀念,創新理念,並在打造品牌、培育精品上琢磨。要主動順應社會和產業發展的主流,提前在產業發展、產品運作、產品構建、產品營銷、產品管理、產品預測等各個環節下功夫,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所在,然後對各個環節做縝密、細緻的調整,最終實現旅遊業發展的根本性轉變,做到自我調節,自我優化。
2.2 準確定位,打造特色品牌 對須彌山旅遊資源定位要準確,即要打造國家旅遊產品和精品意識。因而在規劃設計中要把握好尺度,要讓須彌山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說到底,就是要在旅遊業發展中尋找須彌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即須彌山旅遊資源的根――須彌山文化。儘管須彌山有國家文物重點保護的招牌,可它缺乏特色,缺乏文化魅力,對富有自身傳奇色彩的“須彌之花”、“須彌松濤”、“桃花林”等深層文化挖掘不夠,未能彰顯原本濃郁傳奇的佛教色彩。因此,實現旅遊資源開發方向上的調整,要注重觀光旅遊中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越大,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必須打造自身特色品牌,要將它作為立足旅遊市場的通行證。其次,要加大旅遊專項產品的開發,如登山、探險、攀巖等個性化產品的開發,不斷刺激旅遊者的消費需求從而滿足旅遊自身發展的需求。 2.3 加強行業間的合作,實現互利互贏 當前,旅遊業發展中的一大趨勢是旅遊區域間的合作不斷加強,並且合作渠道不斷拓寬,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彌補,這已成為一種合作的重要途徑。須彌山旅遊資源同周邊省市相比,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此,積極加強區域間旅遊業的橫向和縱向聯絡,相互策劃旅遊路線,相互推介旅遊產品,不僅可以彌補資源不足,而且可以達到互利互惠、互利互贏的目的。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和黨的十六大繪製的巨集偉藍圖,為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十一五”發展規劃更明確了旅遊業在西部社會經濟的崛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須彌山旅遊的發展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要乘勢而上,加快區域合作步伐,因勢利導,實現西部旅遊業的共同發展。在合作中堅持互利對等原則,走資源共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政策互惠、資訊互通、節慶互動、交通互聯、爭議互商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從而實現區域間資源共享,啟用產業的發展步伐,最終促使須彌山旅遊產業向廣泛,深入的發展軌道邁進。
2.4 加大市場營銷的推介力度 在須彌山旅遊業的發展中,雖然現在已經作了大量艱苦的工作,但效果並不十分明顯,客源大多數侷限在區內和周邊省市。究其原因,主要是宣傳推銷力度不夠。大凡旅遊業發達的省、市或地區,大多會在市場營銷上不斷改進思路和方法,不斷完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另外在宣傳投資上的力度也頗大,有些省市為招徠遊客,不惜以每年旅遊收入的30-35%作為下年的營銷費用,高資金營銷與高額創收以正比例的速度不斷遞增,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因此,旅遊業在優化自身品牌的前提下,不斷加大營銷推介力度,走高投資營銷的發展路子,才是須彌山旅遊業日益邁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王牌”,只有讓遊客瞭解須彌山,才能吸引他們來旅遊。營銷中杜絕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不斷打造聲譽、擴大影響,贏得客心。
2.5 培育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人才是所有資源中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的資源。成功的企業或管理部門,無不把人才隊伍的培養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旅遊業亟需一批懂行業、文化功底深、服務技能高、敬業精神強,拼搏精神濃的人才隊伍為之服務。目前雖然須彌山旅遊人才隊伍已初具規模,文化素質偏低、敬業精神、協作精神不強,創新意識不積極。面對當前旅遊業間的激烈競爭、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旅遊服務的不斷規範化和旅遊消費呈現出多樣化、社會化、個性化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加強壯大人才隊伍勢在必行。須彌山旅遊人才隊伍的培養必須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與績效獎罰和職稱晉升相掛勾,不斷加強旅遊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和愛崗敬業、樂於奉獻、吃苦耐勞、認真鑽研、勤奮進取的敬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迎合未來發展的需要。
2.6 密切同旅行社的合作 招徠遊客,離不開旅遊的中介組織――旅行社。這是因為旅行社在旅遊業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人這樣比喻,說景區是產品,旅行社是推銷員,遊客是消費者。這個比喻既貼切又形象。因為從這個簡單的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地位,在實際操作中就不能忽視它的價值。所以,在今後的旅遊業發展中,必須不斷密切同旅行社的聯絡,不斷進行資訊反饋,及時進行產品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組合,以應對旅遊市場的供需矛盾。同旅行社的合作,要在兼顧發展的同時,給予經濟上的優惠,這不僅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目的。
2.7 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 當前,旅遊的需求越來越高,其對配套設施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遊客的需求,不斷加強旅遊和服務設施的建設,特別要在娛樂、餐飲、住宿、交通設施的更新和完備上下功夫,多為遊客提供參與性的專案,才能達到以質取勝的效果。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運作的原則,要讓遊客覺得舒適、安全、有快樂感。只有這樣,須彌山旅遊業才能在發展中引領時尚,來須彌山的遊客才能盡情地放飛心情,快樂地並捕捉瑕想。
2.8 加大文物保護的立法規範 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文物保護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當前的旅遊行為中,部分遊客的陋習和不文明的行為隨處可見。他們在遊玩時,對文物資源亂刻、亂畫,甚至損壞,正因為如此,要按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切實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具體措施是一要加強文物保護法和文物法律法規的執行,廣泛宣傳,努力提高全區人民保護文物的意識。二是要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和制定一套適合自身文物保護的規章制度,並且加大執法力度,促使文物保護最終邁向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的發展軌道。從而將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2.9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 在平等互利、互惠互贏的前提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對部分旅遊產品因缺乏資金而無法開發時,即可以通過招商引資、節源開流等方式實現雙贏的目的。
總之,文物是旅遊資源發展的基石,文物得不到有效保護,就談不上須彌山旅遊的可持續發展,而旅遊業的發展也反作用於文物的保護工作。因此發展須彌山旅遊業,就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文物資源,達到雙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