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技發展與環境道德的一點思考論文

  當今,西方各發達國家的經濟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後現代經濟也已出現,其相應的道德教育也正處於由現代向後現代轉型之中。而我國的經濟卻還處於現代化的歷史程序之中,無疑此時的道德教育也正處於一個由傳統德育向現代德育轉變的過程之中。期間人們可能會出現道德方向的迷失以及道德信仰的盲從,甚至還會對當今我國道德教育的價值體系和規範產生質疑。特別是受西方後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我國的現代德育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於科技發展與環境道德的一點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於科技發展與環境道德的一點思考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從分析人類同自然環境的關係的逐步變化出發,深入討論了當今科技發展同環境道德的對立和統一關係,並且提出發展整體科學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保護環境。

  【關鍵詞】人類 科技 自然環境 環境道德

  一、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

  人類是自然歷史演化的產物,人類屬於自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由自然的奴隸變成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逐漸成了改造與被改造、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強化的“人類中心論”,忽視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需要及其對人類的長遠價值。“人類中心論”漠視自然客體,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已漸失去社會思維主體地位;“生物中心論”淡化人類價值主體地位,過於激進,難以讓人接受。因此,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環境倫理體系是很必要的。

  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類實踐的終極價值尺度的弱化“人類中心論”,基本上是合理的,人們應當走出強化的“人類中心論”。人與自然休慼相關,應當用相對的、可變的觀點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對自然界的有效維護,不是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開放的環境倫理學應能包容人類中心論、生物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人類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的環境保護,才有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應當以尊重自然規律及其內在價值的基礎來規範人類的實踐活動,構建新時代的文明發展模式。

  二、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及其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和能動性。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類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依存、適應、衝突與和諧。人與自然關係的內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狩獵和採集時期,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主要為依賴和適應;人類是自然的奴隸,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明顯,人類與自然保持融合的非對立關係。但也在區域尺度上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如古代部分文明的衰落***美索不達米亞、古羅馬、古希臘、古絲綢之路***。

  隨著的進步和生產力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增強,又存在著過分強調人類能動作用的思想,“人定勝天”的思潮以及“人類中心論”等佔主導。人類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由於片面地按照人類的主觀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違背客觀,釀成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的苦果。人類對自然界的作用,不斷得到迴應和報復。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如蘇聯在中亞的大規模墾殖,美國對中部大草原的開發,農牧交錯帶的不合理利用等。

  在工業化後期全球環境問題突出;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複雜性、長期性和潛在性;許多全球環境問題在20世紀初還未能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和關注。20世紀下半葉,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凸現。針對氣候變化、臭氧層減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及荒漠化等問題,已制訂有關國際公約,開展合作。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嚴重影響生態安全,威脅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人類科技發展與環境道德

  環境道德與可持續發展觀在形成和社會功能上有密切的聯絡。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十分重視環境道德的、和實踐。環境道德的研究和宣傳具有認識和批判功能、教育和激勵功能、調節和規範功能等,對於生態立法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制度是道德建設的社會基礎設施,制度為人們確定行為的框架,運用利益機制對社會成員的行為選擇起到導向作用。

  當前存在的問題如:有的地區以發展為由,將環境問題置於不顧,在西部開發中,將汙染產業向西部轉移,生態建設中違背自然地帶規律常識等。我們應當評估已有的工程專案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加強對環境倫理道德的研究、教育和相應的制度建設工作。

  人是一個具有主觀能動行為作用的生物。他的行動目標一般地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生存利益。社會環境是由人類個體構成的,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和個體不完全整合的利益目標。一般地說,人類個體的生存利益和社會利益在巨集觀上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微觀具體行動上往往存在尖銳的矛盾和對立,因此而產生了人類個體為了一己私利而採取不利於社會整體利益的不道德行為。

  人類個體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以及群體行為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係,是一個綜合性與整體性的道德關係。人類與自然環境系統及社會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以及社會環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之間的倫理道德關係和相互作用結果,一般是以環境系統的綜合變化呈現出來的,例如,人類對森林的失常破壞,導致的不僅僅是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的減少,還會導致森林中原生的各種動植物屬種的消亡,並由此導致原來森林覆蓋下的地表水土流失、坍塌,造成農田、村莊損毀,人類群體生命財產的損失,最終還會造成該地區的沙化或石化,使人類最終失去繼續生存的立足之地,最終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發展。

  四、大力發展整體性科學,保護環境

  要想科學的應用不產生環境問題或少產生環境問題,那麼科學認識就應該更多地、更全面地、更正確地認識自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科學在對某一物件系統進行研究之前,應該弄清楚該物件系統具有什麼樣的特性。如果該物件系統是簡單的、機械的,那麼,就可以採用簡單性原則、因果性原則等對其加以研究;如果該物件系統是有機整體的,那麼就應該採用整體性的方法論原則,用一種整體性的思維代替機械簡單性的思維,針對有機整體性物件的特點,用新的適合有機整體性系統所具有的特徵的特定方法論原則去認識事物,以獲得對自然界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從目前看,基於機械自然觀基礎上的近現代科學獲得了充分發展,它的應用也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起因之一主要是由於沒有或很少對對自然的有機整體性物件進行認識,如此,就需要我們大力發展整體性科學。不僅要研究自然的簡單性方面,還要研究自然的複雜性方面;不僅要研究自然的外在關係,還要研究自然的不可分離的內在關係;不僅要研究自然的非經驗性的方面,還要研究自然的經驗性的方面;不僅要研究自然的因果決定性方面,還要研究自然的非決定性方面;不僅要研究自然的規律性,還要研究自然的豐富的現象,從規律性的探求到現象的展現等。

  對於自然的內在關聯性,可以認識到有些事物之間確實存在著內在聯絡。在傳統的生物科學中,生物在自然內部進化,只限於從自然吸取能量和物質,只為著自身物質需要而依賴自然,而自然則是各種生物系統的選擇者,而不是把各種生物系統結合為一體的生態系統。但是,“生態系統的關係不是兩個封閉實體之間的外在關係,而是兩個開放系統之間的相互包容的關係,其中每一個系統即構成另一個系統的部分,同時又繼承整體。一個生物系統愈是具有自主性,就愈是依賴於生態系統”。如此,對具有這種內在關聯的有機整體物件進行研究時,就不能像近現代科學那樣,認為所有的原因都是側向和向上發展的,採用分割的方法從同層次或低層次的實體那裡為高層次的實體尋找原因,而應該換一種思維方式,在對部分***低層次***運動的起因進行研究時,從與之相比的同層次、低層次或高層次那裡去尋找原因。其實,隨著科學的發展,這樣的因果關係是不難設想的,並且是需要研究的。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有機整體性的物件系統,近現代科學方法論原則和具體的方法的不適用不是絕對的,究其原因在於,自然的有機整體性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絕對普遍的。考慮到這一點,那種將自然的有機整體性絕對化,從而走向絕對的整體論,會阻礙對有機整體性物件的深入研究:在思維方式上,重新墜入了它所反對的“還原論”,只不過還原論者是把一切歸結為“部分”,而它把一切歸結為“整體”;在認識方式上,從目前看,如果完全拒絕近現代科學所運用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方法,就不能提出一種現實可行的方案,只能用一種信念和洞察代替翔實的探求。

  目前,一種可取的態度是將有機整體性相對化,揚棄傳統科學認識方法,探索新的科學認識方法,在不損害或不根本損害物件的有機整體性特徵的前提下,以一種可實行的觀察方法、隱喻方法、解釋方法、黑箱方法、模擬方法、計算方法等,對其加以認識。在認識有機整體性物件時,把有機整體性當作有機整體性看待並加以保持,應該成為選擇及應用相應的科學方法的基本原則。

  五、結語

  有什麼樣的自然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認識自然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的方法,也就會有什麼樣的對科學的認識,將這樣的認識應用於改造自然時,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環境影響。近現代科學是以機械自然觀為基礎的,由此導致相應的方法論原則和具體方法的誕生及其使用,所獲得的認識相應於有機整體性的物件是存在欠缺的,將此認識應用改造自然時會造成環境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針對自然物件的有機整體性,對傳統的科學認識方法進行反思批判,以確立新的科學認識方法論的原則和具體的方法,只有這樣,科學認識才能體現自然有機整體性,也才能獲得對自然的更加全面、深入、系統的認識,將這樣的認識用於改造自然時,也才會更少地造成環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