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基礎總結論文

  隨著計算機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向社會各個領域迅速滲透,計算機教育熱潮正蓬勃興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在職人員計算機基礎培訓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已廣泛滲入到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對當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激發了在職人員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興趣。眾所周知,當今社會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計算機在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的資訊都可以進行數字化傳輸,辦公自動化程度日益提升,因此,在職人員進行計算機培訓已成為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且規模在逐年壯大。為提高在職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本文就筆者多年從事計算機培訓工作的一些教學經驗,對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合適的培訓方案。

  一、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的特點

  1.教學方式和培訓內容比較落後。

  計算機技術發展比較迅速,而有些培訓學校的培訓內容還停留在幾年前的水平上,因此需要受訓人對計算機新知識瞭解較少,不能和計算機發展與時俱進。教學方式多為傳統灌輸式,師生之間缺少互動,部分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教學過程中只講處理問題的常規步驟,不講相關方法與思路,導致受訓人員普遍缺乏自學能力,無法解決今後工作中技術進步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另外,一些計算機培訓學校往往過分注重效益,從而忽視了培訓質量,最終導致培訓效果不太理想。

  2.實效性強。

  在計算機培訓過程中,與普通學生相比,在職人員參加一次計算機培訓較為不易,因此他們學習目的非常明確,注重學習效率和實用技能,而對老師誇誇其談理論知識比較反感。參加培訓人員十分看重培訓結果,很少進行漫無目的的學習,學無所獲對於受訓人員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3.受訓者差異性大。

  由於在職人員學員是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培訓具有社會性。在職人員年齡差別較大,有的可能是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有的則是已經工作一二十年的中年人。一般來說,青年人的計算機受教育水平高於中年人,對計算機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也相對較高。受訓者的學歷、知識結構往往不同,學習能力大都不一致,計算機水平以及對計算機的認知程度也差異明顯,因此,培訓過程中要科學地進行分班,因人分層施教,不能搞“齊步走”的培訓方式。針對以上計算機基礎培訓過程中的種種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計算機培訓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再結合具體的教學條件,制定出合理的培訓方案。

  二、計算機基礎培訓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1.上好第一節課,樹立學員信心。

  在培訓過程中,堅持上好第一節課原則。第一節課儘可能展現計算機的強大功能,激發受訓人員強烈的求知慾,還要儘可能消除受訓人員對計算機的神祕感和恐懼感。培訓初期要從實際操作入手,堅決避免一開始就把受訓人引入枯燥無味的理論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將培訓內容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將計算機技術運用於實際生活中,並不斷激發在職人員的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樹立學習計算機技術的信心和能力。

  2.注重互動,合理授課。

  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先易後難地合理安排授課內容,並根據在職人員的反饋資訊及時調整進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員之間的互動,鼓勵學員針對疑問積極提問,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鼓舞了學員學習計算機的信心。由於計算機技術具有發展速度快等特點,教師還應注重學員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員遇到問題時,合理利用網路資訊資源,能夠自行解決問題。

  3.重視實踐,兼顧理論。

  上機輔導是計算機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員計算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瞭解在職人員學習效果的重要環節。在計算機培訓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典型案例或熱點問題理論聯絡實際,與在職人員共同研討,在研討中提高在職人員的分析、理解以及判斷能力。由於在職人員自身的特點,培訓時目的性較強,其學習的重點在於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計算機培訓教師在授課時,應遵循重視實踐同時兼顧理論的原則,激發在職人員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培訓效果。

  4.鑑定培訓效果,合理評估。

  計算機技能的培訓評估有著一種特殊的資訊反饋作用,對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後續的培訓工作能否良性執行,培訓評估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針對計算機培訓學員培訓結束後,我們主要採用瞭如下兩種方法進行評估:一是技能評估,即從理論考試成績、實踐考試能力和平時成績三個方面考察受訓者的計算機技能是否達到培訓目標。筆者在2013年巴裡坤縣地稅局的定員定崗計算機培訓中,根據學員的年齡、受教育水平、專業以及崗位的不同,制定了幾種不同型別的試卷,對受訓人員進行技能測試。二是調查問卷,在每期學員計算機培訓結束時,對學員針對培訓效果進行調查問卷,並針對培訓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發表意見。

  三、結語

  近年來,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越來越受到我國政府部門的重視,本文針對在職人員計算機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特點,並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期有助於我國在職人員的計算機培訓。

  範文二:航海類專業計算機基礎論文

  1教學探索

  1.1課程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迫使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是否有講授的必要?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非常迅猛,到底要講那些內容?如何平衡理論知識與操作能力的關係?為此,在航海類專業低年級的同學中進行了計算機水平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5%左右的同學上大學前很少使用電腦,基本沒有用過;40%左右的同學,多少學過一點皮毛,掌握的知識不多;35%左右的同學,學的和用的計算機知識比較多,但不是特別熟練;只有10%左右的同學,很多知識都學過、練過,非常熟練。對高年級的同學進行了計算機基礎課程授課內容的抽樣問卷調查,普遍反映對計算機網路的配置、常用軟體的操作、電腦基本的故障排除、電腦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和計算機最新技術等內容比較有興趣和實用。絕大多數的同學認為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非常有必要學習和掌握的,重點是對於計算機的操作要多講多練,減少不必要的理論知識,要和專業知識結合起來。

  1.2教學安排

  針對問卷調查的結果和在教學過程發現的問題,相關任課老師與航海類專業課老師進行了認真地研討。決定總課時數不變,將理論課的時間減半,變為4個班一起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為12學時,實驗課時還是兩個班一起,分別為24學時。理論課內容力求將知識性、趣味性、專業知識和最新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相結合,主要了解基本的概念和計算機能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能力,掌握計算機的本質。實驗課講解與學生自主練習交替進行,每個知識單元按照4:3:2比例配置基礎型、拓展型和提高型操作內容,為不同水平的同學設定,培養學生思考與探索的能力。基礎型要求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該層次中增加了綜合型實驗內容的比例,有利於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後續拓展層的實驗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拓展型是實驗教學體系環節中的核心層,要求學生要完成專業課程的實驗技能訓練,掌握實驗方法和實驗手段,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拓展層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紮實的專業實驗技能,具有系統分析、設計、應用的能力,特別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強調自主學習、自主實驗、設計型實驗。提高型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技開發、高新技術應用研究的高層次實驗教學環節。強調自主開發、自主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研究素質。

  1.3教學方式

  理論課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各種教學方法。相關教學方法的介紹有許多,就不再贅述。實驗課基本上以“案例驅動”教學方式為主,將計算機基本操作分為2個知識單元,Word分為4個,Excel分為4個,Access分為2個,講解一個基本例子,馬上讓學生實際操作,然後佈置相應的練習,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不同的內容,開展個性化的學習。以Blackboard為教學平臺,製作許多操作示範的“微課程”視訊,隨時進行學習,防止學生忘記具體的操作方法;建立討論區,實現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互相幫助和相互提高;將本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如課件、教案、練習、預習、複習、作業等內容釋出在Blackboard平臺上供學生瀏覽和下載,滿足自主學習的需要。

  2教學效果

  按照這一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航海技術2014級的4個班中進行了試點。因為教學內容有的放矢,結合實際,在理論課時,學生比較有興趣,睡覺較少,聽課率有顯著提高;實驗課時,邊講邊練,積極性非常高,討論熱烈,不會的問題,通過交流能很快解決。從期末考試成績來看,進行試點的4個班級平均成績為74.84分,航海類專業的平均成績為67.09分,其中,航海技術其他班級的平均分為67.13分,輪機工程專業平均分為6***9分,船舶電氣的平均成績為68.25分,教學效果非常明顯。

  3結束語

  經過一學期的試驗,充分證明按照這一思路組織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是切實可行的。能夠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需要,促進同學們的互相之間的交流與幫助,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目前,僅對這一教學方案進行了初步實踐,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還將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