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我意識與心理健康的論文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自我意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 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取決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自我意識的發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持續的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體化。馬斯洛從成功名人的人生歷程中歸納出來的心理健康標準是一種“精英標準”,他認為,具有自我實現者的人格特徵就是心理健康的人。精神科醫生認為,凡無心理症狀的人都為心理健康的人,這是“臨界標準”——一種衡量健康狀況的低水平。正視現實和自我,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自我調控能力,已成為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標準的共識。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及劃分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徵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自我意識可劃分為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三個方面。物質自我是自己的身體、衣著、金錢等物質方面意識;社會自我是自己在社會關係、人際關係中的角色意識;精神自我是對自己心理活動的意識。按自我意識的作用劃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積極的自我意識,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責任感、義務感;二是消極的自我意識,包括自卑、自我否定等。按自我意識的觀念劃分,可分為實現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三類。

  二、大學生的心理特徵

  大學生的心理特徵可為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也會成為困擾大學生心理的原因,主要表現在:

  1.智力發展顯著

  大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佔據主導地位,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顯著提高,開始思考人生和世界,喜歡質疑和爭論,因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所以,他們常對此感到迷茫和不安。這種心理壓力既可成為發展的動力,同時也可成為學習進步中的阻力。

  2.自我意識增強

  學生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品質進行關注。但由於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初期,評價自己和別人常帶有片面性、情緒性和波動性,對周圍的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因自我意識的發展不成熟而易產生心理易損性。因此,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自信而強大、自我調控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

  3.情感的發展與現實的矛盾

  由於大學生自尊心強,思想感情和個人祕密不願向他人吐露,自我封閉有時會產生孤獨感;他們渴望獨立,有極強的“斷乳”願望,但閱歷不夠豐富,環境複雜陌生導致缺乏信心;情緒不穩定,容易感情用事,不善於調控感情和理智之間的關係;他們富於幻想,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但對現實的困難和阻力估計不足,常因學業、就業、戀愛、不正之風而困惑,會有挫折感,易悲觀失望。這些矛盾若持續得不到解決,將會使大學生心理失去平衡。

  在大學生的成長和發現過程中,這些心理特徵是產生心理壓力和心理衝突的根本原因,這些矛盾和壓力將伴著大學生的心理特徵逐漸成熟,逐步得到緩解。其調節的有效性依賴於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或者說是對現實自我、投射自我、理解自我的準確把握;其心理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大學生人生觀的定位和價值觀的形成。心理健康反映出一個人健康的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對生活抱開放樂觀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心理健康的人富於利他精神,心理健康的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正視現實,放棄做“完人”“超人”的念頭。歸根結底,心理健康是一種人生態度的對映。

  人們通常把平衡和適應作為心理健康的特徵,但“適應”不等於“順從”,“平衡”不等於內心無“衝突”。積極、健康的心理應是渴望生活的挑戰,尋求生活的充實與人生的意義,並不是永久性的無壓力、無衝突、無痛苦。大學生心理健康應突出表現在個體與現實保持動態平衡,以實現高尚的人生目標為目的,進行有效的自我調整,求得內心平衡、和諧、正常發展。

  面對矛盾重重的日常生活,以人生目標為指向,有效的自我調整是維護心理健康標準的重要條件。因此,自知、自尊、自我接納,不僅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生提高自我意識,有利於自己對主體產生比較科學明確的認識,從而提高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能力,用積極的心態解決心理矛盾和衝突,實現積極的心理平衡。心理健康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過程。自我意識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面鏡子,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條件,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篇二

  《自我意識與自我發展》

  摘 要:關於人的主體性問題已經成了當前哲學研究的“熱點”。在研究這一問題時人們必須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質是什麼?人為什麼能夠成為主體?人作為主體的本質特徵又是什麼?在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中,人們往往有意或無意地迥避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的研究,忽視了自我意識是人的主體性的本質特a徵之一。然而正是由於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識,人才成其為人,成其為自覺認識的實踐的主體,成其為社會和歷史的主體。如果離開人的自我意識,人的主體性的地位將因失去其內在的本質規定而無法得到充分的說明。

  關鍵詞:心理學;自我意識;個性發展

  一、 “自我”的內涵分析

  研究自我意識,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我”,“自我意識”也就是認識主體對自身的反省和認識,對自我意識的研究要求我們,有必要對“自我”這一概念首先作一基本分析。

  “自我”一詞在英文裡的對應詞是self或ego。在現實的自我認識過程中,“自我”表現為雙重身份,即具有整體統一性的“自我”分裂為兩部分:“主體的我”與“客體的我”。在《自我意識的原初確立》一文裡,主客體的分化使人類有了自身與外界的最初區別,有了自我感與朦朧的自我意識。但應該指出,這種自我意識是很原始的,極度抽象的。要使自我意識真正深化拓展下去,還有賴於主體在意識中進一步把“自我”分化為意識主客體。因此,如果說主客體的分離是自我意識產生的第一基礎的話,那麼“主體我”與“客體我”在觀念上的分開則是自我意識產生的第二、也即最為現實的前提。因為主體與客體的分離是人類走向自我覺醒的第一步,但當時還只是極抽象地將我與外界的一切***作為整體***對立起來,這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最初階段。要從這種抽象的主客體分離對立,發展到生動具體的自我意識,就必須有“自我”本身的二重分裂:“主體我”與“客體我”的分離。所以,發稱這種自我本身的二重分化為自我意識產生的第二步亦即現實條件。在這裡,我們看到主客體的矛盾運動與變化發展構成自我意識內在運動的基本骨架。

  所謂“主體我”也就是自身活動與行為覺察者的我,“客體我”則是被觀察被認識到的自我的身心活動的狀況。美國人類學家米德把前者稱為I,把後者稱為me。

  二、 影響自我意識的因素

  影響自我意識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較多的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年齡、性別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年齡影響學生的自我意識。首先,自我意識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不斷增長而不斷髮展、不斷髮生變化的。Marsh和Shavelson、Hater假設,在青少年時期的中段是自我意識最不穩定的階段。Piers和Harris***1964***的研究證實,三年級和五年級學生在自我意識量表中的得分大大高於六年級。我國學者楊善堂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級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楊心德的研究發現,初中二年級可能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在性別差異方面,Piers和Harris在年級相同的學生中,沒有發現性別不同對自我概念有什麼實質性的影響。Wylier的評述論文包括年齡跨度從6歲到50歲的研究物件。她說在她讀到的論文中,沒有找到切實可靠的證據,說明年齡和性別對整體自我意識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我國學者楊心德的研究表明,初中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著性別差異,男學生略高於女學生。楊善堂的研究也發現初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存在著顯著的性別差異。但韓進之等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小學生中女生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較高於男生,男女之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平。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Davish和Greenberg在下層社會的學生中做過一項研究。他們發現成績優良的學生在評估有關自我的三個方面――個人能力、學業能力和社會能力時,都比成績落後的學生給自己打的分高。Taliuliag和Gama也在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中主持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成績優良的學生有著較高的自我意識得分。我國楊善堂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初中學生中存在著顯著的城鄉差異。但韓進之等的研究發現,我國城市兒童自我意識發展水平與鄉村兒童基本上吻合,不存在顯著差異。儘管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上三方面,但自我意識發展的水平是否存在性別、城鄉差異仍有爭議,還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查和探討。此外,地區差異、民族文化、環境等方面,對自我意識發展的影響研究也有涉及到,但為數不多。

  三、 自我的發展

  自我的發展就是自我的不同層面的協調發展。自我的發展是沒有固定限制的,而影響自我發展的實際水平的是不同層次發展中的協調。決定發展中的協調性的首先是社會生活的影響本身。社會生活有很多不同的領域,它們對人的生存、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它們對自我的不同層面的影響並不是單一的的,而是綜合地起作用的。及時、正確、有效地接受這些影響,就會有助於諸層次在發展中的協調。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不同層面之間的轉化。自我的不同層面在其發展中都會發生困難、矛盾和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驅使人根據各個層面間相互關聯的邏輯到其他層次中去探求障礙的原因。一旦這些起因被發現或排除,該層發展中的困難就得到排除。由於社會自我的現實性的品格,故困難和障礙最多,最經常地出現在社會自我中。這時,人就感到在人際關係、人群活動中的矛盾和困難。這時,人就會在除了從社會生活本身,還從人的物質與精神的自我中尋找矛盾的起因,從而使問題和困難得到解決,使正常的發展得以繼續。這種轉化,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物件兩個領域間的的移動和轉變。我們常常從改變對待別人的態度和原則做起,最終達到人際關係和活動效果的改善,這就是從一種自我向另一種自我轉化的最典型、最常見的事例。

  結語

  總之,學者們對於自我意識問題的研究,從單純的理論上的探討和描述到理論探討與調查研究相結合,從大規模的協作研究與心理學家的個人探索相結合,為自我意識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自我意識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許多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曉虹. 現代社會心理學[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2]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 左其沛. 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少年期的特點[J].心理學報,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