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中小學生健康不僅僅是指生理、軀體方面的,而且還包括心理方面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已由以個別心理諮詢為主的方式逐步向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心理諮詢為輔的方式轉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了普及化、持久化、系統化和專業化的軌道。為適應這一新的變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開展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關注單親和留守兒童的群體心理、開展同輩團體心理諮詢、建立健康 網路 文化、開展性安全教育、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執行機制等方面的工作,以收到更好的成效。

  關鍵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心理諮詢室”有名無實

  近年來,有無心理諮詢室已成為檢查各中小學是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硬性指標。為此,有些不管學校條件如何,紛紛在校團委辦公室或大隊部、教導主任辦公室掛上了“學校心理諮詢室”的牌匾,也有的學校騰出資料室或小倉庫當做心理諮詢室,並安排沒有接受過心理諮詢培訓的教師做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有些 農村 學校的心理諮詢室除上級來檢查的時候外,平時,一次也沒有接待過來訪學生。有學生說:“要找諮詢老師作諮詢本來就很難為情的,一看諮詢室裡還有其他老師就更不敢進去諮詢了。”學校心理諮詢室成了有名無實的存在。

  2.心理健康課被其他課擠佔

  目前 ,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課時沒有統一規定,各學校根據本校的情況自主安排,一般安排在校本課程時間或團隊活動課時間。各學校安排心理健康課的起始學年和課時數也各有不同。全校各學年每週都上一次課的學校為數不多,大部分學校都是部分學年兩週上一次課。在訪談中,心理健康課教師反映,即使這點時間也難以保證,常被其他主課排擠。值得一提的是, 學習 壓力最大、升學負擔最重、出現問題最多的初三和高三年級,幾乎所有學校都不安排心理健康課,大多以搞幾次講座的形式敷衍了事。

  3.心理健康課教師隊伍不穩定

  很多中小學校心理健康課教師主要由校醫、身體欠佳或年齡偏大的教師擔任,也有的是班主任、共青團書記、少先隊輔導員、主管教導主任等兼任。即使是已經從事若干年心理健康和心理諮詢工作的教師,只要文化課教學需要就馬上調整過去。加之提職、離崗、出國或調動等原因,心理健康課教師隊伍流動性非常大。

  4.心理諮詢時間難以保障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把面向全體學生的 發展 性教育和麵向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與諮詢結合起來,兩項任務缺一不可。不少學校的兼職心理諮詢教師每天忙於本職的日常工作,能用來搞心理諮詢工作的時間日平均僅有1至2小時。有一名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說,學生找幾次都找不到心理諮詢老師,以後就不再找了。即便是專職教師,每天忙於上心理健康課,也很少有時間進行個別諮詢。

  教師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所持的立場、觀點和採用的 方法 不盡相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以教育和傳授知識的形式接觸學生,而心理諮詢教師則以理解、同情、包容與接納的態度接近學生。兩種不同的接近方式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同的。沒有學過心理諮詢 理論 與方法的“心理諮詢教師”,往往以說服、解釋、判斷甚至批評教訓的方法進行“心理諮詢”,其效果甚微,尤其是在心理危機干預狀態下也採取上述方法,有時會引起強烈阻抗,甚至會起負作用。

  二、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技能的培訓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人。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少數心理健康課教師的力量是很不夠的。要解決心理健康課教師素質不高和數量不足的問題,必須對全體教師進行 科學 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技能的培訓,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素質。有關 研究 表明,中小學教師中,表現出明顯的 職業倦怠症狀的比例約為16%。2006年6月,我們對吉林省延邊地區八個縣市的初中教師進行過SCL-90心理測試,結果有254%的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其中軀體化、強迫、抑鬱、焦慮是當前中學教師群體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礙。近幾年從心理諮詢個案瞭解到,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與家長和教師教育方式的不當有著密切關聯,甚至有些教師的侮辱性 語言暴力,將學生推向自殺的邊緣。因此,要制定教師心理健康教育達標的量化標準,規定對學生心理 影響 較大的一些崗位,如心理健康課教師和班主任等,必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培訓和心理測查,並要達到標準,沒有達標的教師不能上崗或暫緩上崗。

  2.關注單親和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關注近年來形成的單親、留守學生群體,要對特定 歷史 條件下形成的新的家庭結構形式有所認識,要能預見它給青少年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甚至心理扭曲的結果,切實加強學校心理諮詢部門的影響力。可採取一對一的近距離心理交流形式進行疏導,讓這些學生轉換看問題的視角,潛移默化地學會接納現實、理解父母、自尊自愛、快樂成長;讓他們感受到離開父母的痛苦可以變成磨鍊毅力、提高獨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機會。要引導教師和周圍學生對待這些同學要改同情與憐憫為理解與支援、改另眼看待為一視同仁;在言行上既不要過分地體現照顧也不要冷言相待,不做無意中強化他們有別於其他學生的意識的舉動。

  3.積極開展同輩團體 心理諮詢活動

  同輩團體心理諮詢是在英、美等發達國家較為流行的一種 教育 方式。它先對有 影響 力的個體進行有目的的培訓,通過他們與自己年齡相仿、知識背景和興趣愛好相近的人把握資訊、觀念或者行為技能,以實現某種教育目標。諸多先行 研究 和 經驗證明,同輩諮詢是在同輩之間互動和相互影響過程中,幫助同輩學會自我教育、自我 管理、促進自我成長的助人與自助相結合的好辦法,是解決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師資力量不足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的最有效 方法 ,因此,應大力推廣 應用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 社會 問題 ,例如與朋友吵架、受人嘲笑、被排擠、害羞、沒有要好朋友等,然而,父母往往看重的是學生的學業成績,而對他們的交友問題卻常常忽視。但專家研究表明,小學時期不受歡迎的學生,與人際關係良好的孩子相比,將來更易輟學,到了青少年期,也較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並在 職業生涯和家庭幸福方面拉開差距。因此,通過開展同輩心理諮詢,讓孩子瞭解他們在社交方面的長處和不足,進而加以發揚和矯正,達到熟練地掌握社交技巧的目的。

  4.引領學生建立健康的 網路 文化

  在當今資訊 時代 ,青少年已成為網路使用的主要群體。強烈的好奇心,使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對網路遊戲“成癮”,最終導致人格扭曲、學業失敗。“網路成癮”成了社會的一個不易治癒的痼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學生成長為本,一方面要通過平時觀察和心理普查,測量篩選出學生中哪些是具有性格內向、低自尊、不善溝通、缺乏自控力、易受挫等敏感人格的學生,要有針對性地 組織適合他們的團體諮詢活動和個別諮詢活動,以便做到對有成癮危險的學生的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及時溝通,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以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路,變以往教育的封閉堵截方式為適度開放方式,發揮網路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通過組織興趣小組,團體輔導活動,引導學生把網路當成 學習 進步的良師益友和便利工具,引導學生通過制訂網路學習 計劃,建立互相交流的有益網站,通過網路查詢資料、學習知識、進行小製作等活動,教育學生健康上網。要引導學生在團體中制訂合理使用網路的契約或協議,規定上網的時間,培養其自律能力。要組織一些網路小知識、小設計等競賽活動來激勵學生學好用好網路,激發他們廣泛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創意能力,讓他們成為網路的主人而不是成為網路的奴隸。

  5.理性地開展性安全教育

  心 理學 研究表明,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是人們嚮往的東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衝擊禁錮多年的性禁區,要編寫體現不同年齡階段的性健康知識的教材,要根據不同學年學生的年齡特徵,通過課堂教學、團體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 科學 的、正確的性教育和性諮詢活動;也可以廣泛採取同伴教育方式,通過形象有趣的互動式遊戲,使性教育活動深入人心。要讓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認識到性是神聖的、美麗的,又是 自然 的、健康的;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獲得“性免疫力”,從小潛移默化地習得兩性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類美德。

  6.建立心理危機干預執行機制

  校園危機包括意外傷害、學生自殺、校園暴力、師生衝突、家校衝突,以及波及到校園內的社會非常事件。危機干預是一種特殊的心理諮詢服務,是一種在緊急情況下提供的緊急心理支援,它能幫助當事人度過危機,重新建立心理平衡與獲得健康。

  目前 ,學生危機干預普遍被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忽視,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形成危機干預機制及干預網路,責任沒能落實到人。

  據我國一城市對2466名中學生進行的關於自殺行為的調查顯示,有自殺意念的佔198%。我們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接診的7名中學生中,有6名想到過自殺,其中一名兩次自殺未遂。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 發展 的關鍵時期。現今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長期生活在缺少雙親關照的 環境裡,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遇到一件小的刺激也會引起心理應激,甚至造成心理危機,直至引發自殘、自殺或攻擊他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因此,各中小學都要建立並不斷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執行機制。這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決不能忽略的一項重要內容 。

  篇二

  《淺談培養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的體會》

  [摘要]:一、心理教育必須以活動為主要形式;二、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以學生的特殊需求為主;三、心理教育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關注;四、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下六條基本原則。

  [關健詞]:素質教育 心理健康 特殊需求 共同關注 基本原則 主觀心理感受 心理體驗

  現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素質教育也不再是呼聲日緊,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對教育的關注,從家庭到社會,處處可以體現。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複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素質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係,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那麼,對於我們教育者如何有效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結合我教育教學實際來談談體會!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心理教育必須以活動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不是讓學生學習心理學知識,因此,它主要不是解決知與不知的矛盾,許多課程普遍採用的教師講授的模式顯然對心理教育是不恰當的。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實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樣的目的,僅靠教師的講授是無法達到的。唯一的解決途徑主是:使教育內容儘可能直接地與受教育者的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相聯絡,為此,利用活動教學的形式是必須的。我通過班會課讓學生討論、表演、遊戲、諮詢等多種多樣的具體方法,將生活中富於典型意義的情境引進課堂,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並投入其中,並在教育者的引導下接受相應的教育;通過討論、交流、學習有關知識,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辯論、討論、模擬,提高自我意識水平,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等等。可以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l、輕鬆自然的匯入,創設溫馨的課堂氣氛。

  2、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

  3、激烈地爭論,在雄辯中明理。

  4、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相結合,產生情感體驗,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與例項相結合,使學生轉變觀念,接受心理訓練。

  6、引導反思,糾正自我,尋求新知。

  二、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以學生的特殊需求為主

  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是與受教育者現實的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的,要從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特殊需求出發來選擇、安排教育內容,建立自己的邏輯系統。這個邏輯系統所針對的是學生個體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說,什麼因素對於他們的心理狀態最具影響力,就應選擇和確定什麼樣的教育內容,而不應當是某種學科知識的體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讓學生了解一門學科的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三、心理教育需要學校與家長共同關注。

  今天,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習、工作及思想的影響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在與學生成長密不可分的家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尚是一片空白。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只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只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身體鍛練輕心理保健的誤區。個別家庭,不僅不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對子女的反常行為往往採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則在孩子成長中所面臨的各種生理、心理問題時不能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導致子女產生心理障礙。

  如何來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呢?我是這樣向家長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參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主動,好奇心強,跟父母的關係融恰,主動與父母、老師溝通,同學關係好,是非觀念強,自覺性強,學習慾望強烈不厭學,面部表情愉悅,精力充沛,善於交友不孤獨等。同時建議家長:***1***全面耐心的瞭解自己的孩子。***2***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3***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

  當然,家庭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可能簡單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現為沒有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願意接受這方面的宣講,不相信自己的子女會出現心理障礙,把子女有過失行為、違規行為統統視作對子女管教不嚴所致。對子女的某些需要不選擇地滿足或根本不理睬;常常拒絕他人對其子女的心理幫助或象對待感冒病一樣輕描淡寫地處理子女的心理問題。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祕化。對發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問題大驚失色,對子女的行為疑神疑鬼,把心理問題框框化,在探尋致障因素時也把主要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沒有也不會從自身、從家庭、從親子關係去尋求原因,過分地依賴心理輔導教師協助解決子女心理問題,而自己明顯地束手無策。

  第三,知行衝突。表現為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子女成長的作用,也能從自身出發,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的過程中,選取對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徑和手段。

  現代家庭與學校都必須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儘管目前尚無統一的模式可供借鑑。不過,老師與家長廣泛涉獵學生或子女保健的常識,建立和諧的師生或親子關係,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時地發現並正確的指導孩子在成長期的行為變化。同時,借鑑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有益做法,多花精力,藉助自己、孩子、老師和社會多方位的力量,不失時機地、恰如其分地開展孩子心理保健,是能夠取得效果的。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下六條基本原則:

  通過實踐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感知、體驗、明理、反思、遷移、運用的過程,並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下六條基本原則:

  1、平等性原則。我們要求老師在課上與學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師,更是朋友,這是上好心理課的關鍵。

  2、尊重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言行,呵護學生的人格。

  3、鼓勵性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坦白觀點。

  4、參與性原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心理訓練全過程。

  5、目的性原則。心理訓練目標一定要根據學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學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師的教學目標就可以隨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工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把學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中小學這個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