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性心理健康的論文

  性健康不但是指性生理健康,而且還包括性心理健康。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培養健康的性心理。但確認性心理不健康比確認性生理不健康要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性文化與性心理健康》

  【摘 要】 人的性心理除受生理的決定外,還受到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程度性文化的深刻影響。社會對性變態的標準和態度也在隨性文化的發展而變化。本文還從人類學角度闡述了愛情、性審美歷史發展的過程,強調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教育,摒棄性神祕或性放縱的性態度,培養健康的人格和性心理。

  【關鍵詞】 性文化; 性心理; 性變態

  性健康不但是指性生理健康,而且還包括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作為生物物種的人,有其共同的一面,但作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長大的人,性心理又有其不同的一面。可以說,不同民族的性文化對人的性心理有深刻的影響,它造成不同民族性心理的差異。

  性健康教育的目的包括培養健康的性心理。但確認性心理不健康比確認性生理不健康要難。首先,即使像男性陽痿、女性雌性激素不足造成的性冷淡,這一類似乎是性生理的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事實上往往都有性心理因素在起作用。這說明性心理與性生理有互動關聯。其二,性心理背後常有社會性文化的影響存在。弗洛伊德做心理醫生時來找他看病的大多數是中產階級,其中有一些女性的心理病例如歇斯底里症是強烈的情慾忍受不了社會性規範性文化的核心壓抑所致。長久以來人們把同性戀看作性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可到上世紀70年代,它又被醫學界和心理學界徹底否定了。可見性心理不健康標準不是那麼容易訂。但是性心理不健康的狀態確實還是存在的,應該通過性健康教育培養健康的性心理。

  1 性文化與性心理

  什麼是性文化?簡言之,就是各民族性愛生活的態度、規則、知識和藝術的總和。如果把性文化看作一個大的系統,其下有四個子系統,它們是:

  性的實現系統簡稱“性實現”――各民族在性態度集體無意識影響下求愛和結婚的習俗,伴有愛情的性行為及其做愛的體位變化,還包括其負面,如賣淫、強姦等人類特有的性活動方式;

  性的規範系統簡稱“性規範”――性法律、性道德、宗教性戒律、性禁忌等;

  性的精神補償簡稱“性補償”――人類接受性規範以後的精神補償,即內容與性愛密切相關的藝術品,包括人體繪畫、雕塑、通俗歌曲、舞蹈及描寫性愛生活的文學、影視作品等,其負面就是色情淫穢作品。此外還包括性服飾與性美容;

  性的認識保護系統簡稱“性科教”――性科學知識、性醫技如避孕、人工生殖、性轉換等方面的技術、性教育、中國古代的房中術等。

  在四個子系統中,“性規範”是核心層次,其他三個子系統是外部層次,它們都受到性規範的制約或引導。不同民族性文化的交流往往是從外部開始,然後進入核心層次。比如東方人先是從小說、影視之中瞭解到現代西方人的戀愛自由、婚姻自由,有些年輕人則有意無意模仿,到了一定時候就會要求修改本國的法律,在法律裡寫進婚姻自由及離婚自由等等。人類性文化現象從根本上來說,是社會要求與人的生物本性合力的結果或是兩者衝突的表現。人的性心理深受性文化的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傳統的東方人,在其意識裡,性是個骯髒的、醜惡的、見不得人的東西,一提到就要臉紅;而在開放的西方人的思想裡,性是個美好的、歡樂的、值得追求的東西。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緋聞纏身時,作為總統本人心理壓力不小,但總統在美國國內走動時,路旁卻常出現年輕女子舉著標語牌,上寫:“克林頓總統,我愛你!”如果在中國,我們會說:神經病!即認為這些女子性心理不正常。美國人卻未必這麼看。這是不同性文化中不同的性態度造成的。

  再舉個複雜一點的例子。文明人類為什麼普遍有性羞怯、性羞恥的心理?那是人類野蠻時代性文化發展到文明時代性文化的結果。

  《聖經•舊約•創世紀》裡有一則神話,說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男人,生活在伊甸園。上帝看到亞當太孤單了,就在亞當睡覺的時候,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女人――夏娃,作為亞當的伴侶。當亞當早晨醒來的時候,發現夏娃挨著他,他很高興。亞當和夏娃光著身體,很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裡。上帝警告亞當、夏娃:“伊甸園的果子你們都能吃,但不能吃智慧樹上的果子,否則你們就會死。”這就是所謂禁果。

  有一天,伊甸園中最狡猾的動物――蛇到了智慧樹下,接著夏娃也來到智慧樹旁,並覺得樹上的果子很好看。這時蛇就說:“這樹上的果子這麼好看,這麼香,你為什麼不摘一個吃呢?”夏娃說:“上帝說了,智慧樹上的果子,我們不能吃,吃了便會死。”

  “才不會呢,”蛇說,“如果你們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就能識別善惡,這樣就跟上帝一樣聰明瞭,所以上帝才不讓你們吃智慧樹上的果子的。”

  夏娃帶著渴望看著那棵樹,被那水靈靈的果子深深誘惑了,因為那果子會使她聰明。最後,她再也忍不住了,就摘下一枚果子吃了。之後,她再摘一枚遞給亞當,亞當也吃了。接下來,他們彼此對望,忽然靈光閃現似地意識到自己是裸體,並且男女身體有別,便頓生羞恥之感。他們急忙摘下一些無花果葉子纏在腰間,用以遮羞。

  後來上帝知道了此事,非常憤怒,命令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到塵世間去。從此,亞當、夏娃就離開了無憂無慮的伊甸園,在寒冷艱苦的環境裡,用雙手在土地上勞動養活自己。

  ――這是進入文明時代的希伯來人,對自己羞恥心起源的一種兒童般天真的想象和解釋。《聖經•舊約•創世紀》是希伯來人的神話傳說。文明人想到這個世界上如果只有男人,那太孤單痛苦了,應該有女人陪伴;更重要的是,沒有兩性的合作就不可能有後代,人類就不會繁衍到今天,亞當、夏娃就是人類最初的祖先。文明人還想到,人類最初像動物一樣是不穿衣服的。人是直立著的,面板是裸露的,性器官直接呈現在異性面前,人類祖先怎麼不感到羞恥呢?於是他們又想象出最初的人類是渾渾噩噩,與動物一樣並無羞恥之感的,只是在吃了智慧之果之後才意識到了羞恥,才用無花果的葉子把下身遮蔽起來。在這裡智慧之樹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吃了智慧之果象徵著人類走出了矇昧時代,意味著人類已經脫離動物界,進入了文明時代。

  所有這些想象雖然天真可愛,但用現代觀點來看,並不科學。人類羞恥感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它是以文明的發展作為條件的。原始人在性雜亂時代,男的人盡可夫,女的人儘可妻,沒有現代人這樣的性羞恥心,因為他們還脫離動物界不久,還有獸性的殘餘。

  為什麼文明人在異性面前裸露身體會感到羞恥呢?

  其一,人的性愛意識是四季常醒著的,不像動物需要發情期。當人遇到異性的時候,在潛意識中,是傾向於把對方作為自己可能的性物件來審視的。作為性物件的客觀適合度和自己主觀青睞度越大,你的害羞度就越大;反之,害羞度就越小。而文明人在性的方面規範很嚴,時間、地點、環境、物件都有嚴格的限制。人一想到性就要顧及規範,所以一方面,人的性意識發動,另一方面有許多的顧慮和擔心,因而就產生了羞澀、羞怯乃至性羞恥感。

  其二,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成了動物的主宰,有一種居於動物之上的高貴感,自稱為“萬物的靈長”。而在穴居獸處時代的原始人對這種高貴感是陌生的。他們常常把某種動物看作自己的祖先,作為圖騰的物件。人類心理髮展的這種過程可以從人的一生心理髮展中找到縮影。兒童本能地把動物視為自己的朋友,看不到他的本性與動物的區別,他對童話、寓言裡動物能思考問題、能說話,毫不驚訝。他把依戀母親、畏懼父親的情感移注到一條狗或一頭驢子身上絲毫無意貶低自己的父母。只有當他長大成人有了一定文化教養以後他才完全同動物疏遠,以致用“狗”或“驢”的稱呼來罵人、侮辱人。

  不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誰都無法根絕人的這種慾望。但是文明人又覺得滿足慾望的要求和方式如果過於直露和放縱,是有失尊嚴和不文明的。我們把貪婪的吃相叫做饕餮,饕餮原是古漢語中一種貪吃動物的名字,可見貪婪的吃相使人聯想到自己表現出的獸性,是文明人所鄙視的。在性的問題上也一樣,人如果在性的要求上過於直露,比如對一個異性裸露全身,這就意味著有獸性的殘餘,人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英國靄理士在《性心理學》的第四章談“性的歧變與性愛的象徵”,其中第七節“裸戀”主要說的是缺乏羞恥之心的“露陰癖”,就是男子在公共場合故意向女子展示性器官,以獲得某種性滿足。靄理士說:“一個裸戀的男子把他的性器官向相逢的女子賣弄一下而觀察他這種特如其來的行動,對那個女子究竟發生什麼一種打擊,一種置身無地的怕羞的反應,在他就得到了情緒上的滿足,彷彿和正常的交合所給予的滿足一樣。他覺得在精神上他已經破壞了一個女子的貞操。”[1]

  一個文明人應該懂得性羞恥,而如果沒有性羞恥之心,達到“露陰癖”的程度,說明他性心理變態,有病,這就需要心理醫生給予矯正了。在有些文明國家對“露陰癖”是作為有傷風化罪或流氓罪,要按刑律懲處的。靄理士分析說:“裸戀者按:“露陰癖”者普通總是一個怕羞而膽小的人,並且有時在發育上還有種種幼稚的品性,他那種暴露行為實際上是對他自己性格的一個強烈的反動。”[2]因此在一個男孩長大以後,應培養他雄強負責的性格,懂得並遵守社會普遍認同的性規範,有性羞恥之心。

  2 文明人的性愛本性[3]與性心理變態

  人的性愛本性是個複雜的問題。這裡說的不是亂婚時代的野蠻人,因為他們還沒有脫離半動物狀態,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人。只有建立了一定性秩序的文明人的性愛本性,才是我們研究的物件。瞭解了文明人的性愛本性,就幫我們掌握了人的性心理的根本。

  人的性愛本性從根本上來說,是社會要求與人的原始生物本性兩者合力的結果。從這個觀點出發,人的性愛本性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2.1 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適中的性規範

  人是最為性感的理智動物。動物學家已經指出,靈長目的猴類與猿類就是高度性感的動物了,然而,人類在性感程度上要超過猿猴和一切高等動物,堪稱絕對冠軍。這是因為:

  第一,動物有發情期,而進化到人類已經沒有發情期,或者說已經不需要發情期:不管春夏秋冬,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適當的性刺激,人都可以進入性興奮狀態,進行性活動。

  第二,動物的外部性刺激主要是異性的直接刺激,至多還有形成條件反射的第一訊號系統――直接作用於各種感官的具體刺激作為訊號刺激,如聲、光、氣、電等。人除了第一訊號系統外,還有第二訊號系統――語言、影象。人類聽到對性愛行為的語言描繪,或看到有關的書報影象等,也能引起性興奮。

  第三,人類的智力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即使沒有上述實物刺激和訊號刺激,人通過自己大腦對性行為場面的想象,也能引起性興奮。

  如果按照人的原始動物本性,即按人的基因安排的生物活動程式行事,其必然的結果就是亂交動物一般也是亂交,但過了發情期就沒事了和群婚。人類的原始祖先曾普遍地出現過這一情況。即使是文明人,其一生也完全可能與多個異性發生戀情,所以至今社會學家還把人稱為“多元性感動物”。

  然而,人又是理智的動物。人的神經系統已經發展到了解事物的因果聯絡和預見未來。早在原始社會,人就逐漸認識到血緣婚對自己的後代不利――體力智力退化,有遺傳病,甚至出現畸形後代。在生存競爭十分嚴酷的原始氏族社會,群體後代是否興旺,是關係到氏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時也為了規範氏族內部的秩序和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氏族結盟的需要。在人類發展史上,各個民族在群婚制的晚期,都不約而同地實行亂倫禁忌先是禁止父母雙親與子女之間的性交,再是禁止子女間的性交,然後再逐步擴大到排斥近親結婚,並實行族外婚。如果說,用火熟食是人類飲食文化的第一個標誌,那麼排斥血緣婚就是人類性文化的第一個標誌。排斥血緣婚,這也就是人類規範性性文化的開端。這是人類用社會群體的理智來控制本能的偉大成果,這隻有人類才能做到。

  人類社會群體的理智力量還表現在,為了保證男子在狩獵和戰爭中的戰鬥力,為了協調男子間的合作關係,為了育兒的需要,為了文明的進步,原始部落對人類性行為的時間、地點以及結偶方式逐步作出限制,這就形成了各種文化中約定俗成的性規範,這種規範到了後來就成了一整套的性道德、性法律、婚姻制度、宗教禁忌等等,乃至於建立了一夫一妻制。除了亂倫大忌大致相同以外,各種文化中的性規範寬嚴程度並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文化群體中,不同歷史時期之間也會有很大差異,規範的寬嚴會有擺動。簡單說,這是人類在感情和理智二者之間搖擺的結果。

  人類性愛史和性心理學家的研究都表明:人的性愛本性只能加以合理的引導,而不能過分地壓抑,否則將使人的身心受害或遇到反抗。但是過於寬鬆、幾近於無的規範例如隨意性交、完全不要家庭的做法也是絕大多數人不能接受的。這不僅因為它會帶來社會的混亂甚至帶來性病的蔓延,而且是因為它不符合人類追求高感情的結偶本性。人在進入中年以後,如果既無愛自己的配偶,又無孩子,將十分孤獨和痛苦,一般人都難於忍受。長期缺乏家庭溫暖可能導致人的精神變態,甚至早夭。

  人類深知性愛力量的強大,他們對性愛這件事是既迷戀又恐懼的,處於一種惶遽的狀態。在具體制訂性規範時,常常不能冷靜、客觀地對待自己,有時失之太嚴,有時又失之太寬。而真正科學的性規範應該是寬嚴適中的,這樣,人才能接受。這是人的性愛本性使然。

  根據人的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適中的性規範的本性,從性健康的角度看,一個人喜歡異性不是錯,但不能遵守約定俗成的性規範就有問題了。例如有一種人,民間叫“花痴”或“花邪瘋”,就是一個女子穿得紅紅綠綠不得體,見到年輕男子不分場合地緊隨其後看,與他說話,與他接近,甚至有肢體接觸。人們並不把這種女子看做流氓,而是認為她性心理有毛病,所以稱之為“花痴”。這無疑是正確的。

  2.2 重視感情的結偶習性

  為什麼人類重視情感?這得力於其漫長的童年。與其他的靈長目動物相比,人的育兒期特別長,達十幾年之久。在漫長的發育成長歲月,母子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種關係比幼猴與母猴的關係要牢固和持久得多。隨著發育成熟和獨立生活的到來,這種關係便逐漸疏淡,於是便出現了需要填補的“感情真空”,而屆入青春期的人類便從同輩異性的性愛活動尋求填補。這種感情因為和性滿足相聯絡,它要比原來的親子之愛更為強烈和動人心絃。這是人的結偶活動的基礎。

  文明人的求愛過程往往延續幾天、幾個月,甚至長達幾年,要形成一個“墜入情網”的過程,鍾情於一個人,然後才有性行為。這種墜入情網的過程使人具有結偶的本性,而男女一旦結合,結偶關係就更加牢固。

  一旦配偶生下後代,由於孩子發育緩慢,對母親的依賴性很大,但母親一個人力量單薄,所以又必須形成父愛行為,由父母雙親共同承擔撫育子女的職責。這對女子來說,她對丈夫的依賴更為加深。而對於男子來說,要長久地保持對一個女子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要比女子困難,這對結偶形成威脅。人類的解決的方式是使夫妻的性生活頻繁而有吸引力。人類女子的生理狀況已經進化得可以適應這種需要。其他靈長目的雌性只有在排卵期前後的幾天也就是受孕率最高的時期才會接受“性”。而人類女子除了分娩前後很短的時間受到限制以外,性生活可以延續至懷孕期和哺乳期。這期間一般沒有繁殖功能,性生活和繁殖後代無關,只是為了雙方的性要求來達到鞏固結偶關係的目的。

  所有這一切使文明人類的婚姻制度傾向於結偶的個體婚孩子既知其母又知其父,這種個體婚或是男女在一段時間內配偶相對穩定的對偶婚,或是一對男女帶有終身契約傾向的一夫一妻制。

  2.3 求新衝動與結偶習性的矛盾統一

  人類是有結偶習性的,但結偶以後也會有感情的變化以至男女的離異。也就是說,人有喜新厭舊的習性。恩格斯指出:“個人性愛的永續性在各個不同的個人中間,尤其在男子中間,是很不相同的。”並且認為,“如果感情確已消失或者已經被新的熱烈的愛情所排擠,那就會使離婚無論對於雙方或對於社會都會成為幸事。”[4]

  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喜新厭舊”的弱點。但這個弱點是人類從靈長目動物祖先猿猴類那裡繼承下來的生物本能“探究衝動”的一部分。俗話說“猴子身上藏不住一個蝨子”,猿猴對一切新事物都有好奇心,都要探究,想弄清楚它是怎麼回事。“探究衝動”是猿猴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外界環境的結果。猿猴不像大熊貓,不像食蟻獸,熊貓只要有箭竹,食蟻獸只要有蟻類就滿足了。但熊貓一旦遇到了箭竹大批死亡,食蟻獸如果離開了有蟻類的環境,它們就有滅絕的危險。猿猴則不同,它們從來不能肯定下一頓飯從哪兒來,它們必須瞭解每一個角落,嘗試尋覓幸運的機會。有果子則吃果子,沒有果子吃種子,吃塊根,吃樹葉,直至吃小動物,等等。它們必須具備一種持續的高度的好奇心,這不單是攝食的問題,從自衛出發,也會有相同的要求。猿猴的探究衝動,在對待異性的問題上就變為一種“求新衝動”,對一切熟悉的異性衝動減弱,而新的異性出現時衝動增加。這種求新衝動遺傳給人類,就是人類性愛不持久的生物基礎。但人已不是猿猴,如上一點所說,人類維持配偶情感的方法要豐富多彩得多,求愛過程的漫長,育兒的需要,都培育了人結偶的習性。儘管如此,人在結偶以後求新衝動還是不斷地發生。許多家庭之所以還能維持,常常是靠道德、法律、義務感、責任感的作用,愛情事實上已經消失了,或已變為一種溫情。

  這就是說,人類性愛的本性既有結偶習性的一面,又有喜新厭舊的一面。一般說,在個人生活不安定時易於攀附他人維持原結偶,在條件改善時又顯得外向尋求婚外的新感情。對人的這種喜新厭舊的傾向,不同的時代、不同文化容忍的程度不同。有的天主教勢力較大的國家,夫妻一旦結合就不得離婚;而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夫妻雙方有一方堅持離婚,原則上就允許離婚。也就是說,後者在考慮父母對子女義務的前提下,承認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之一。在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後,為當事人雙方的幸福著想,允許離異,讓各自另擇新偶,並認為這是道德的。請注意,男女雙方離異後一般不是不再結偶,而是另結新偶,或隔一段時期另結新偶。所以筆者稱之為求新衝動與結偶習性的矛盾統一。

  高度性感,但可以忍受適中的性規範;重視感情的結偶習性;求新衝動與結偶習性的矛盾統一:這三方面的綜合,就是人類性愛本性的基本方面。

  人的高度性感,重視感情和結偶習性對人的性心理影響極大。性在動物主要是生理的需要,雖然不排斥也有某些感情的因素,但其感情與人類相比是小巫見大巫了。人類已經普遍把性上升為性愛,即愛情,使之成為一種類似於宗教的感情,我們常把寵愛情人稱作“崇拜偶像”絕非偶然。此外,“情人眼裡出西施”,即愛情的光環作用,還有殉情現象,都是人高於動物的性心理特點。

  正因為性愛對人的心理的強烈作用,又由於性規範的存在,二者處理不好,也難免失範, 產生性心理變態,或稱性心理扭曲。

  靄理士在《性心理學》裡面把我們今天看作性心理變態的情況稱之為“性的歧變,或性愛的象徵現象”。人是個有高度想象力的智慧情感物種。人能夠從喜愛的異性身體的一部分或穿著用物聯想到異性整個的人,即把異性身體的一部分或穿著用物作為那個異性的象徵。

  《詩經》裡寫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木瓜、瓊琚,就是這種象徵物,一看到它們,就想起贈物的情人,這是正常的性心理。但如果整天只把玩木瓜或瓊琚,讓它整個兒代替了,亦即不再需要那個真實的異性,並且能產生性興奮,那就屬於心理變態了。

  靄理士在《性心理學》裡面把“性的歧變,或性愛的象徵現象”歸為三大類[5]:1身體的部分。①正常的:手、腳、乳、臀、發、分泌物、體臭等。②不正常的:跛足、斜眼、老年人對幼年男女的性戀、屍戀。靄理士還把動物戀按:指對異性的寵物戀、甚至皮毛戀也歸這一類。2衣著。①著身的部分:手套、鞋襪與襪帶、裙、手帕、襯衫褲按:我們還可以補充胸罩、比基尼褲。②不著身的物件:雕像戀、畫像戀按:我們還可以補充照片戀、錄影戀。3動作與態度。①自動的:鞭笞、虐待、體態的自我展覽、使他人的肢體傷殘與生命殺害。被動的:被鞭笞,其他的受虐待。②性景戀:從看異性矯健或強壯的體育動作獲得性興奮,從看人的溲溺動作、從觀看動物的交尾行為獲得性興奮。

  靄理士《性心理學》第四章和潘光旦的譯註中提到另一種性心理變態是人與獸交,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一種是偏僻地區愚昧而又沒機會得到異性青睞的農民、牧民,與母羊、母驢交;另一種是富家人,男女皆有,交的動物除羊、驢之外還有馬、豬、狗、貓、兔、鵝等。

  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於上述的性心理變態的行為即性歧變,社會的評價和規範的約束有一個趨向,就是逐步寬鬆化。最典型的例子是對手淫現在叫自慰和同性戀的態度。過去是看作性變態,對同性戀歐洲歷史上曾有過最嚴厲的懲罰綁在柱子上示眾、割去性器官,最後燒死,現在都看成應加保護的個人權利了。手淫只要不過分,現在認為有益健康。同性戀只要不是性交易、性暴力、針對未成年人和有傷風化當眾進行或多人同時進行,法律和道德都不予過問。性衝動的不正常滿足形式體位的奇怪變化、口交、性交時在對方脖頸上咬出印痕即所謂“嘬俏痧”,輕微的性虐待等,人們認為除非是在醫學上或法律上會引起問題的,就無須責備或干涉。人們對其考慮從“是否反常”變為“是否有害”。有害有三方面內容:一是是否對個人身體有害;二是是否對對方權益有害違背對方的意志等;三是是否對公共秩序有害如有傷風化。儘管標準已經寬鬆,但文明社會目前對姦屍、公開的獸交、露陰癖視同性騷擾、殘害對方身體乃至生命的性虐待等心理變態行為還是干預並以刑法加以懲處的。為了減少這類變態行為發生,性心理的健康教育需要擔起責任。

  3 通過性健康教育培養健康性心理

  性健康教育應該從小就開始,在孩子的不同發育時期給予合適的性教育。除了生理保護的性教育,還應當有健康性心理的人格培養。很多性變態源自幼年時的性無知、性神祕,他的性慾得不到正常渠道的滿足,有時就會去尋求不正常的渠道。要避免性神祕和性放縱的資訊對未成年人的傳播,就應進行必要的人格教育。為了打破性神祕,羅素主張“在非常自然的情況下讓孩子們看到彼此以及父母的裸體”,使之自小心理上就脫敏[6]。專家指出,對遺精、月經這類事情的知識要適時地正常地教給孩子。西方有的家庭在女孩有初潮時父母還舉行家庭內部的祝賀儀式,說你發育又進了一步,性成熟了,但又指出,你心理還未完全

  成熟;還沒有承擔性行為後果的能力,不應過早有性行為,要自愛自重等等,值得借鑑。筆者認為還應該引導教育孩子,作為文明人要把性慾昇華為愛情生活才是美好的。先可以把愛指向廣泛的異性,並通過體育、文藝等方式釋放自己的效能量。只有條件成熟以後,才適宜指向某一個最喜歡的特定的異性。應該幫助年輕一代認知什麼是愛情。

  愛情就是把性的肉體需要和精神情感需要指向一個特有異性,並帶有為對方奉獻又獨佔對方的強烈願望的審美過程。這就是上面提到過的“墜入情網”的過程。

  人類的愛情是一個歷史地發展起來的東西。在群婚時代,人們重於滿足性慾和繁衍後

  代,還談不上愛情。只有在性規範相對完善的個體婚興起以後,人類的愛情才發育成長起來。對偶婚[7]是一種鬆散的一夫一妻制,愛情是與對偶婚同步興起的,而在一夫一妻制興起對性物件嚴格限制後發展到鼎盛時代。如果社會允許性物件隨意地變換,性滿足過於容易,愛情就必然貶值。過分的“性自由”就存在這樣的危險。

  同時,只有男女人格比較平等的條件下才可能有比較現實的愛情。即使是夫妻,如果沒有人格上的相對平等,妻子只是男子役使的奴隸,那麼只有屈從的委身、肉慾的滿足,很難說有現代意義上的愛情。現代文明人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即:沒有熱烈的愛情相伴隨,人的性慾也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

  較高境界的愛情還需要男女雙方相互適應的一定的文化修養。愛情不僅是男女雙方陽剛和陰柔氣質的相互欣賞和吸引,而且包含理想、情操、志趣和審美觀念某種程度的共鳴。文化素養越是高的人,對性物件的選擇越是苛嚴。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現代的性愛,同單純的性慾,同古代的愛,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在這方面,婦女處於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愛的時代,決不是一向都徵求婦女同意的。第二,性愛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僅僅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對於性交關係的評價,產生了一種新的道德標準,不僅要問:它是結婚的還是私通的,而且要問:是不是由於愛情,由於相互愛而發生的?”[7]

  一個人,從小長大,從一個自然人逐漸變為一個社會人,最後還應該成長為一個審美人。這種審美也包括性審美。當然,性審美的能力也是需要通過教育來提升的。

  最初,性審美帶有直觀實用的性質。原始人重視與欣賞能給他們帶來肉體歡悅與後代生育的第一性徵。東西方舊石器時代豐乳肥臀的孕婦陶俑當時的維納斯神像,對女性生殖器和臀部是誇張和欣賞的;後來,隨著男子在生殖中作用的發現,對男性陽具的崇拜漸成風氣,這也帶有明顯的直觀實用審美性質。

  第二步,人們覺得女陰和陽具把人的慾望表現得過於直露,刺激太強易引發性混亂,應予遮蔽遮羞。這時人類的性審美從原來的欣賞第一性徵轉為欣賞第二性徵:女子豐腴的乳房和圓碩的臀部,柔軟的腰肢,嬌豔的面容、有光澤的肌膚以至整個和諧勻稱的形體;男子強健的筋骨、飽滿的肌肉、寬闊厚實的胸背、壯健的四肢以及稜角分明、孔武嚴峻的顏面――這些都是男女健康成熟的標誌。

  第三步,在欣賞異性第二性徵的同時,也欣賞異性的氣質、風度、性格,男性的雄強、堅韌、粗獷,女性的柔和、婉約、嫵媚;並且也欣賞異性的社會價值:智慧、才華和能力以

  及對社會的貢獻。自從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有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並分化為對立的階級以來,生活對人們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人們產生了精神憩息與感情慰藉的強烈需要,性愛與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憩息慰藉的港灣,兩性間的依戀被強化了。性審美的成熟期發端於文明之初的奴隸社會,但遭到中世紀封建主義性禁錮的阻滯,直至近代文藝復興運動,它才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一起高度成熟。

  性羞澀對性審美有重要意義,它往往增加美感和性魅力。古希臘把愛與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塑造成衣服從身上滑落到腿上時的無限嬌羞神態,是最美最迷人的。

  性羞澀、性羞怯對人的道德自我規範也有重大意義。瓦西列夫《情愛論》的作者稱羞澀是愛情中“道德和審美的反射”。康德認為,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種祕密,用來抑制放縱的慾望,它永遠同善、德行和諧一致。羞怯是羞澀中包含了畏懼成分:不僅擔心會不會違背社會規範,會不會破壞和諧的人際關係和損害自尊,而且顧慮到自己的行為會不會傷害對方,造成對方的麻煩和痛苦,如懷孕和生育――這裡已經有了社會責任的考慮。

  為了抑制性放縱,即過分的性自由,應該培養孩子的恰當的性羞恥心,從而自然產生性羞澀、性羞怯。求愛過程中適當的性羞澀、性羞怯,舉止的文雅和含蓄,這是文明的表現,而且會增加美和魅力。有兩首俄羅斯歌曲的兩段歌詞:

  其一,紅莓花開:

  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長,

  我是一姑娘怎麼對他講?

  沒有勇氣訴說我盡在彷徨,

  我的心上人兒你自己去猜想。

  其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

  默默看著我不出聲,

  想要對她講但又難為情,

  多少話兒在心上。

  這兩段歌詞由於表達了性羞怯的心理而增加了美感和魅力。當性羞怯成為人類普遍心理的時候,人就不僅從外貌,而且從心理上完全脫離了動物界。這時候人的性活動方式,包括性的實現、性的規範、性的補償、性的認識和自我保護,就名副其實地稱得上性文化了,因為它帶有了鮮明的“文明人”的標記。

  文明人的性行為需要通過法律來從外部規範。但僅靠法律是不夠的,還要靠人的性道德、健康的性心理從內部規範,即自我規範,才能有效而和諧,在這裡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英]靄理士原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229.

  2 同上,第231頁.

  3 談大正.性文化與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9.

  5 [英]靄理士原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7,186-187.

  6 [英]羅素.婚姻革命[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79.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