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業論文

  心理學是一個與時代發展和社會文化緊密聯絡的學科,近十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發展和網路的普及,心理學研究得到迅速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培育》

  [摘 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調培育的必要性表現在:是提高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是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推動心理學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是心理學實踐應用的現實需要。實現協調培育的路徑有:以科學規範人文,以人文引導科學;採用問題中心的應用實踐教學;將傑出的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學;教師教學活動的示範作用。

  [關鍵詞]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 心理學 教學

  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涵及其關係

  人類文明開化之初,人文與科學同源共生,和而不同。作為儒學經典的《易傳》中存在大量類似“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將人文與科學統合思考的論述。作為先秦儒學教育核心的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和三物***六德、六行、六藝***則體現了將科學寓於人文,以人文為重心的教育思想。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逐漸從人文中分化並獨立了出來,成為強勢主導學科。20世紀以來的科學技術更是彰顯了其作為雙刃劍的威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類描繪了一幅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擔憂的畫面。科學技術本身價值中立,“科學不斷髮達究竟會帶來怎樣的結果,若用倫理上善惡的概念來說,就在於科學是被善用還是被惡用。科學所造成的各種惡果,不能僅用科學本身來根治”。[1]現代科學的昌盛亟須人文的復興。科學與人文是文明的一體兩翼,斷其一翼或失其一翼,都不利於文明的整體進步。[2]因此,現代教育應促進科學與人文的共同繁榮,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

  科學與人文的思維方式和現實關切點不同:科學求真,人文求善;科學體現工具理性,人文體現價值理性;科學訓練思維,人文涵育情感;科學辨析因果,力圖解釋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規律,人文評價是非善惡,致力於涵養道德情操和融洽社會關係。[3]因而在人類科學和人文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著鮮明的差異。科學精神是指人類在科學實踐的歷史過程中凝練和昇華出來的共同信念與行為規範,它蘊涵著豐富、深刻的內容:實事求是、反對臆測的求真精神;獨立思考、勇於質疑的批判精神;追求真理、批判謬誤的理性精神;開拓創新、滌除僵化的進取精神等。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中心和出發點,高揚人的主體性,肯定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崇尚人格尊嚴,追求個性自由和解放;提倡民主,主張平等;肯定人類的生活創造活動及其成果,鼓勵對現世幸福的追求;反對神祕主義,高揚理性。[4]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又是相需互發的。人類在科學精神的指導下不斷探索未知世界,利用所發現的客觀規律與發明的科學技術服務於社會生產、生活,這是一個以人為出發點,最終又落實於人的過程,亦是人文精神的實現過程。沒有人文精神指導的科學實踐,最終只會變成沒有靈魂的技術狂歡。誠如愛因斯坦所言:“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5]中國哲人也認為真善非二,至真的道理即是至善的準則;即真即善,即善即真;從不離開善而求真,並認為離開求善而專求真,結果只能得妄。[6]

  二、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調培育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心理學專業大學生培養質量的必由之路

  楊叔子院士指出:“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學的基礎與科學的精髓;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科學有人文的精神與人文的內涵。”並進一步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就會落後,一打就垮,受人宰割;而沒有民族傳統,沒有人文文化,就會異化,不打自垮,甘願受人奴役。”[7]作為未來社會發展和建設的中堅力量,高等教育所培養的大學生應該既具有科學素養,又飽含人文精神;既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在心理學教學中,只有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充分融會貫通,才能不斷提高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的培養質量。

  ***二***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心理學史家把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把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學科的標誌。把學科獨立同實驗室的建立聯絡起來有著特殊的考量,就是將心理學定位為自然科學。自此,心理學主要受到科學主義取向的支配,但由於科學主義取向的先天缺陷,其始終為人文主義取向的學者所詬病。這直接導致了心理學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分野,前者包括內容主義、構造主義、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等,後者包括意動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超個人心理學等。

  科學主義取向為心理學的獨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侷限性也日益暴露出來,在諸多層面制約了心理學的發展,甚至可以說在心理學領域瀰漫著它所帶來的“勝利的災難”。科學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其研究的基本原則是客觀主義、定量分析、還原主義以及方法中心。[8]這導致了對心理現象主觀屬性的忽視、心理整體性的支離、人的尊嚴與價值感的喪失、人的社會性本質的抹殺,其研究視野下的人變成了沒有情感、個性和生活的孤立客體,心理學也就變成了“沒有心理的科學”。因此,科學主義取向不能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統一正規化。人文主義心理學是在對科學主義心理學的批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哲學基礎是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其研究的基本原則是歷史性原則、具體性原則和問題中心原則。人文主義心理學用整體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強調人生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才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物件,主張從精神和社會文化方面去理解人。其人性觀和整體心理觀彌補了科學主義心理學的缺陷。但人文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普遍缺乏實證的檢驗和支援,常被奚落為心理學研究“史前模式”的重現,被詬病為“詩人或哲人的心理學”。因此,人文主義取向亦不可能成為心理學研究的統一正規化。

  誠如馬克思主義反對科學主義,倡導科學精神,反對人文主義,倡導人文精神一樣。心理學應在人文精神的視野中重視科學研究的價值,在科學精神的規範下實現人文關懷的理想。由於研究物件和任務的特殊性,未來心理學在保持自然科學取向的同時,亦將充分體現人文科學的取向;在深化自然科學取向關於“事實世界”研究的同時,亦將繼續探索人文科學取向的“價值世界”。科學主義心理學所堅持的客觀準則、定量分析及其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義心理學所強調的內省、移情和理解等主觀方法,在未來心理學研究中將通過揚棄實現更加合理地整合。從對人的本質的完整理解和描述到實證的分析研究,再從實證的分析研究到對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和描述,應是未來心理學理論構建需要遵循的基本思路。對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培育是由心理學兼涉自然和人文的學科性質所決定的,也是兩種研究取向走向融合的必然趨勢在心理學專業教學方面的客觀要求。

  ***三***為推動心理學本土化提供人才保障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心理學研究只有充分尊重人的社會性才能更好地進行人文關懷。人類的心理現象固然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心理現象的文化差異性亦是心理學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中國心理學受益於對科學方法的重視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中國心理學界對心理學的人文研究取向關注不夠,主要表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前社會形態下個體和群體心理的系統研究不夠充分,有影響的本土化心理學理論不多,不能充分滿足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心理學界提出的理論和實踐的要求。心理學的本土化需要心理學研究人員自覺推進,更需要在高校心理學教學中培養一批既具有求真務實、嚴謹規範的科學精神,又具有以問題為中心、關注現實人生的人文精神的高素質心理學從業者,為推動中國心理學的本土化進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

  ***四***心理學實踐應用的現實需要

  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各種原因,心理學被割裂為科學主義心理學和人文主義心理學,很多心理學從業者也給自己貼上了科學主義取向或人文主義取向的標籤。但這樣的人為分割在心理學的實踐應用中將會充分暴露出其褊狹和幼稚的一面。心理學實踐應用問題的解決既需要科學精神倡導的客觀、量化和嚴謹,也需要人文精神高揚的歷史性原則、具體性原則和問題中心原則,任何厚此薄彼的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高校心理學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心理學實踐應用的現實需要。

  三、心理學專業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調培育的路徑

  ***一***以科學規範人文,以人文引導科學

  規範、嚴謹的科學精神是提高人文實踐活動水平和效率的保障。高校心理學教學應注重對大學生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系統訓練,從課題選擇、研究設計、資料收集、結果分析和結論概括等方面培養大學生在心理學研究中的科學精神;從問題解析與表徵、理論解釋、方案選擇和系統思維等方面培養大學生在心理學應用實踐中的科學精神。例如在社會心理調查的實踐教學中,大學生經常出現研究結論的“過度概括”問題:從某一被試群體獲得的研究結論被過度推廣到其他被試群體;從某一研究情境做出的結論被過度推廣到其他情境。教師應在教學中及時糾正這些有悖科學精神的做法,並以此為切入點塑造學生的科學精神。

  人文學科的教育是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但如果把人文學科的教育視作人文精神培養的唯一途徑,則是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割裂開來,其結果仍然是人文精神的落空。人文精神的培養應寓於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在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同時,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在高校心理學專業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應該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中心,在關注研究的信度和內部效度的同時,應該注意提高心理學研究的外部效度和生態效度,以服務人的現實生活為目的,從而塑造學生在心理學學習和研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學中對心理學實驗室研究如何體現人文精神,教師就應該啟發學生的思考。由於實驗室研究強調嚴格的實驗設計和實驗控制,因而相對其他研究方法在“科學性”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實驗情境是人為創造的,且對變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實驗情境的真實性因此受到破壞,使被試者的心理與行為表現與自然情境條件下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相去甚遠。這就極大削弱了研究的外部效度,使在實驗條件下獲得的結果是否仍能從自然情境中獲得、是否適用於自然情境成為問題。而心理學實驗研究生態化的思想,是以探索現實生活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為基礎,以服務人的現實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驗室固有的嚴格性移植到真實環境中去,這是將心理學研究中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有益探索。

  ***二***問題中心的應用實踐教學

  問題中心的應用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調發展的最直觀形象的方法。人的心理與行為活動具有客觀規律,這需要運用科學方法加以探索。同時作為心理學研究物件的人與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的研究物件不同,人是有意識和思想的存在物,既是研究主體,又是研究客體,這就需要以人為中心合理運用內省和移情等主觀方法進行探索。在心理學的應用實踐中,科學精神是客觀、精確和嚴謹的保證,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主體地位的保證,兩者缺一不可。例如在心理諮詢的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意識到心理諮詢工作首先應建立在掌握人心理與行為活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尊重心理診斷的客觀性,重視諮詢技術的適用症狀範圍和干預措施的嚴謹性,從而保證心理諮詢工作的科學性。同時心理諮詢師需要注意每個來訪者都有其獨特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每一種心理問題都是主體與環境等各種複雜因素互動作用的歷史沉澱在來訪者身上的具體顯現,這就需要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傾聽、共情等方法進行充分的人文關懷。

  ***三***將傑出的心理學本土化研究引入教學

  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是指對中國社會文化情境中的中國人心理與行為規律的研究。傑出的本土化研究必然是科學化的精品、民族化和人文化的典範。例如,王登峰關於“中國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就是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成果中的翹楚,它既注重了研究的科學性,又突出了人的文化差異性,凸顯了科學與人文並重的精神。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蒐集和整理卓越的心理學本土化研究成果,在教學過程中從研究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向學生闡述此類研究的價值。

  ***四***教師教學活動的示範作用

  教師的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專業學習來說是一種更加直接的觀察學習過程。在心理學的專業教學中,教師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設計和具體的教學過程應遵循學生專業學習的教育心理規律,依照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還應充分進行人文關懷,以人為本,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和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主動建構知識。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尊重與融合,對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協調培育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天瑜.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三卷***[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211.

  [2] 肖海濤.論人文為科學導向[J].現代大學教育,2005 ***5***:25-28.

  [3] 楊冬梅,閆曉榮.大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協調培育的現實需求[J].陰山學刊,2011***1***:117-120.

  [4] 李承貴.中國哲學與儒學[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237.

  [5] 許良英,趙中立,張宣三.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447.

  [6]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崑崙出版社,2010:8.

  [7] 楊叔子.科學人文・和而不同[J].新華文摘,2002***9***:130-131.

  [8] 鄭榮雙.本體的沉淪與拯救[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4***:5-8.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