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化學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的結論是對全文實質研究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防治

  摘要: 化肥、農藥和農膜是當前我國用量最大的農用化學品,是不可或缺的農業生產資料,它們雖然對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如何合理利用農用化學品,在充分發揮其對農業的增產作用的同時,防止其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農用化學品 農業生態環境 使用現狀 製造業現狀 汙染防治

  引言:農業的興衰與農業生態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劣 ,不僅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 ,並關係到農業和農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防治與人類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本文主要是從當前我國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其防治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用化學品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概論

  1.1農用化學品概述

  農用化學品是用來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質量的各種化學品。其主要包括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化學品對世界的農業發展和糧食產量的貢獻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對上述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呈急劇增加之勢。部分地區還因使用量過大或使用不當等原因,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的汙染,且這種現象隨農用化學品用量的不斷增加而逐漸加劇。

  1.2農業生態環境概述

  農業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它是由大氣、土壤、水體、生物等多種環境要素構成的。現代農業環境是多種環境要素長期受人類生活、生產活動影響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複雜的綜合體。是以農業生物***包括各種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魚類等***為主體,並圍繞主體的一切客觀物質條件***如水、空氣、陽光、土壤及與農業生物並存的生物等***以及社會條件***如生產關係、生產力水平、經營管理方式、農業政策、社會安定程度等***的總和。它是在一定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人類活動的干預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農業生態環境系統健康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迄今為止,農業生態系統依然以土地為基礎。

  二、 農用化學品的研究重點

  2.1農用化學品製造業現狀及發展方向

  2.1.1化肥製造業現狀

  我國每年化肥生產能力在4000萬噸以上,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化肥生產中,高濃度和複合肥料的品種及產量逐年上升,同時,我國氮磷鉀復混肥的生產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各種專用肥發展也很快。預計今後一段時期內,化肥消費量還將保持增長的勢頭,但增長的速度將逐漸放慢。同時,受農業生產和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等措施的影響,化肥品種使用的比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用於經濟作物的高濃度的化肥,如尿素、磷酸二銨、三元複合肥的用量將增加較多,而用於大田作物的中低濃度的肥料將有所下降。

  2.1.2農藥製造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對農業支援力度的加大,農民收入提高,對農藥的需求也穩步增長,帶動了農藥行業的發展。在規模擴大的基礎上,農藥產品質量也穩步提高,部分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殺蟲劑吡蟲啉、甲霜靈等。建國以來,我國已研製投產200多個農藥產品,但基本是仿製國外產品,只有少數是自己創制或部分創制的。近年我國加強了科研開發的投入,現已創制出一批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高效品種,如除草劑丙酯草醚、殺菌劑氟嗎啉、殺蟲劑硝蟲硫磷等。

  2.1.3農膜製造業現狀

  據農膜專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現有農膜生產企業近千家,而大型骨幹企業僅有30家。中國每年棚膜耗用量已達70萬噸,地膜年銷售量也達45萬噸,農地膜覆蓋面積在2.2億畝以上,農地膜實際消費量已超過110萬噸。

  2.2農用化學品製造業的發展趨勢

  1. 我國化肥製造業正在向微生物肥料和新型肥料的方向發展

  微生物肥料使用量少,本身無毒無害,沒有汙染環境的問題,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群,幫助作物利用土壤中難以利用的養料,從而實現增產增收。而化學肥料的使用則造成了嚴重的土壤環境汙染。目前大量施肥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氮肥利用率過低等問題都很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新型肥料,其絕對是未來肥料發展的一個方向。。

  2.農藥製造業正在向生物農藥轉變

  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更適合於擴大在未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策略中的應用比重,生物農藥具有選擇性強,對人畜安全;對生態環境影響小;可以誘發害蟲流行病的優點。

  3. 農膜製造業正在向可降解方向發展

  塑料薄膜的降解時間長達200-300年,長期使用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白色汙染”。因此, 加強對降解地膜的開發與應用, 成為農膜的一個發展趨勢。目前國內外廣泛開展了可降解農用薄膜的研究工作, 主要有生物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光降解地膜、植物纖維地膜、液態噴灑薄膜、多功能農用薄膜等。

  2.3農用化學品的使用政策與措施

  2.3.1 完善農用化學品管理體系,明確政府職能

  首先要建立健全現行的農用化學品管理法規體系,尤其是農藥環境管理法規體系,特別是農藥汙染防治,農藥環境安全監督管理等方面的條例和辦法要加緊制定和出臺。其次,要理順我國農藥管理體制,當前要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在農藥環境安全管理中的許可權和職責,做到“權責明確,各司其職”。

  2.3.2 大力發展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代謝物防治蟲、草等的製劑,具有選擇性高、易於降解、不易積累等優點,因而更符合現代社會對農業生產及農藥的要求。發展生物農藥,減少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已成為全球農藥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政府必須大力促進生物農藥的規模生產和產品的多樣性,拓寬生物農藥市場,使我國生物農藥的發展走上健康、快速的軌道。

  2.3.3加強宣傳教育

  通過廣開宣傳渠道,利用廣播,影視、錄影和印發或免費贈送防治手冊、科普讀物,舉辦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植保短訓班、防病蟲戰役前的集訓班等,全面向農民宣傳講授科學種田、科學施藥的使用知識與技術,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2.4農用化學品的使用汙染及其防治對策

  2.4.1 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對於農用化學品的汙染問題,我們應該積極開展生態環境警示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生態保護意識,特別是提高各級黨政領導的環境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統籌兼顧的觀念,節約資源的觀念,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觀念,養成嚴格執法的社會氛圍。

  2.4.2 適量、科學、合理使用化肥

  第一,做到科學施肥,推廣配方施肥,這樣有利於土壤養分的平衡供應,以避免盲目施肥,減少浪費,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對易揮發的化肥應深施覆土,並及時灌溉,以利於土壤吸附和作物吸收,減少化肥的流失。第二,大力發展和使用微生物肥料,以減少對化肥的需用量。

  2.4.3 推廣清潔、無公害的農藥品種和使用技術

  第一,在農藥的生產方面,要注重向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方向發展,停止使用劇毒農藥。第二,在使用技術上,要採用科學、合理、安全的農藥使用技術。第三,發展無公害農藥,開展生物治理。微生物農藥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謝產物,製成防治病蟲害的藥劑,具有對人畜及農作物安全無毒,不殘留等特點,應大力推廣使用。

  2.4.4 防治結合消除殘膜汙染

  第一,推廣殘膜回收技術,減輕汙染危害。把覆膜種植技術與推廣殘膜回收技術相結合,這是防治殘膜汙染的關鍵。第二,搞好殘膜再生利用。第三,制定政策,強化管理。建立殘膜回收和再生利用機制,強制塑料生產廠家和銷售商開展殘膜回收業務和再生利用殘膜。第四,開展科技研究,積極探索農膜使用的有效途徑。。

  三、 農用化學品與農業生態環境的關係

  3.1農用化學品在農業中的使用現狀

  3.1.1化肥的使用現狀

  我國化肥施用量的變化,如果從化肥總施用量來看,我國單位面積化肥的施用量不斷增加,施用比例也相對趨於合理,這與我國80年代起廣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是密不可分的。應該指出的是,進入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化肥施用中氮磷鉀三者的比例有所縮小,但與作物生長的需要相比,磷、鉀肥的施用仍然不足,化肥施用中的結構性短缺仍然是我國今後一段時間內急需解決的問題。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的化肥施用量,特別是氮肥施用量偏高,這可能也是近年來引發我國許多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再次,與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機肥的施用量增加很少,甚至減少,有機態養分在總施用養分中所佔的比例明顯偏低。

  3.1.2農藥的使用現狀

  我國農藥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總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農藥的大量使用不僅對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而且也對農產品和環境帶來嚴重汙染,特別是我國目前所使用的農藥大多毒性很強,更應引起充分注意。

  3.1.3農膜的使用現狀

  農膜覆蓋技術自70年代從國外引進以來,其發展速度之快、應用作物種類之多、推廣面積之大、社會經濟效益之巨,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技推廣史上所罕見的。農膜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由於區域性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當等原因,其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

  3.2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3.2.1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

  農用化學品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雖然因其型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過量或不合理施用將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甚至造成汙染,危害人類的食物安全和健康。化肥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最為突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硝酸鹽含量超標。相對而言,農膜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要小得多,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由於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農膜中所含的微量環境荷爾蒙物質如聯苯酚、鄰苯二甲酸酯等也可能對農產品帶來汙染,並可能因此危害人類的健康,但我國相應的研究目前還是空白。

  3.2.2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化肥對土壤質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國大部分耕地質量退化,對化肥的依賴性愈來愈強,主要是由於大量施用化肥的後果。農藥對土壤質量的影響主要是汙染土壤,使土壤中農藥殘留量及其衍生物含量增加。與化肥、農藥對土壤的汙染相比,農膜對土壤的汙染主要是物理性的。由於大量使用農膜,且回收率低,導致其在土壤中殘留,影響土壤的通氣透水等物理性質,使土壤中養分的遷移受到阻礙,並因此影響作物的生長髮育和產量。

  3.2.3對水體環境的影響

  有關研究表明,在所有因素中由施肥所導致水的富營養化佔40%左右,農膜對水體的汙染主要以物理汙染為主,由於農膜殘留物體積大、重量輕,在水體中一般會漂浮在水面或停留在水體中,嚴重破壞水體的環境。而且,殘膜在水體中的裂化、降解速度甚至比在空氣中還要慢得多,因而水體中的殘片更難以自淨,若不用人工或機械方法將其揀出,越積越多,會導致水面汙染。殘膜還可能堵塞排灌設施,使水利工程遭到破壞。

  3.2.4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化肥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中最令人關注的是N2O與全球氣候變暖,在氧化還原交替狀

  態下,土壤中的硝態氮易被還原為N2O。農膜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汙染,二是來自農膜焚燒所產生的汙染。農膜焚燒在我國多數地區均有發生,其所產生的化合物***如PCB焚燒時產生類似二噁英的物質***不僅汙染環境,而且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

  四、 農用化學品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總體發展趨勢

  4.1發展綠色化學

  我國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農用化學品的生產製造和不當應用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惡化。禁止農用化學品的生產和應用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現實的,讓綠色化學儘早地得以實施,使農用化學品的生產和應用由粗放型向集約性轉變,只有從生產源頭上防止汙染的產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綠色化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比較徹底地解決這些問題。

  4.2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就是依賴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農業。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之所以如此,主要在於:

  ***一***它把農業的發展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結合了起來。

  ***二***它把農業的發展同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結合了起來,加速農業現代化程序。

  ***三***生態農業把農業的發展同增加農民收人和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結合了起來,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空間。

  ***四***它把農業的發展同農業“走出去”實現國際接軌戰略結合了起來,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編.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2]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政策背景資料.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

  [3]牛德水主編.農業生物學研究與農業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4]陳曉峰等主編.生態環境研究與可持續發展.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5]程登發等主編.植物保護21世紀展望.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6]尚正永.河西地區生態農業產業化研究[J].乾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1***:47-50.

  [7]張壬午.生態農業產業化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12***1***:14-15.

  [8]董樹亭,靳相木,王空軍,等.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山東省兗州市發展

  [9]周小萍,陳百明,盧燕霞,等.中國幾種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其實施途徑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3***:296-300.

  [10] 李家康,林葆.對我國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1,7***1***:1-10.

  [11] 趙素榮,張書榮.農膜殘留汙染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1998,***3***:7-10.

  [12] 華小梅,江希流.我國農藥的生產使用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J].環境保護,2000,***9***:23-25.***編校:李宗紅***

  篇二

  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作者:朱文德 學院:交通學院

  專業: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學號:1113210405 聯絡人手機:18345140436

  摘要: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人類不斷的向環境排放汙染物質。但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汙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淨。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的自淨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汙染。

  關鍵詞:環境汙染、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光化學汙染

  正文: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汙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汙染、海洋汙染、城市環境問題等。

  環境汙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例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汙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 種由環境汙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汙染髮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汙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汙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汙染造成空氣汙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汙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汙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汙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汙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衝突逐年增加。

  就大氣的環境問題而言,主要有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光化學煙霧等。 一:酸雨造成雨水酸化之汙染物很多,其汙染來源大致可分為兩類: 其一為自然物質,其二為人為物質。前者如:火山爆發噴出大量之硫化物及懸浮固體物,自然水域表面釋放之硫化氫,動植物分解產生有機酸,土壤微生物及海藻釋放之硫化氫、二甲基硫及氮化物等,都會使雨水之pH值降至5.0左右;後者則為工業化後,燃料之大量使用,燃燒過程中產生一氧化碳、 氯化氫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及有機酸及懸浮固體物,排放至大氣環境中,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質使得雨水之pH值降低,形成酸雨。

  由於酸雨為二次汙染物且具有跨區汙染的特性,以致影響層面相當廣,故區域性空氣汙染的改善,空氣品質標準的達成,對於酸雨的防制助益不大,必須削減SO2、NOx的總量方能遏止酸雨的危害。

  二: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由於大氣裡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佈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地球彷彿捂在一口鍋裡,溫度逐漸升高,就形成"溫室效應"。

  現今最受人青睞的是瑞士兩位氣候專家對溫室效應成因作出新的解釋,認為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氣層中增多的水蒸氣。它是於2001年發表的。瑞典中部大學的KG·拉鬆和斯韋克·愛德華鬆說,根據他們提出的一種計算未來氣溫的新模式,地球確實像其他研究人員所認為的那樣,正在進入一個逐漸變暖的時期,但這主要是因為地球軸心在向太陽傾斜,而使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今後的一萬年裡有所縮短。他們說,隨著氣溫的升高,地球大氣層中的水蒸氣逐漸增多。因此,造成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更主要的是增多的水蒸氣,而並不是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還有,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指出,他們在大氣層中發現一種學名為"五氟化硫三氟化碳"***化學分子式為SF5CF3***的稀有氣體。雖然這種氣體目前的濃度仍相當低,但是它穩定熱的能力遠超過其他任何已知的溫室氣體,而且正在快速積累,長此以往,將會使"溫室效應"形勢更趨惡化。

  三:臭氧層空洞

  大氣中的臭氧含量僅一億分之一,但在離地面20至30公里的平流層中,存在著臭氧層,其中臭氧的含量佔這一高度空氣總量的十萬分之一。臭氧層的臭氧含量雖然極其微少,卻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光紫外線中對生物有害的部分***UV-B***。由於臭氧層有效地擋住了來自太陽紫外線的侵襲,才使得人類和地球上各種生命能夠存在、繁衍和發展。

  1985年,英國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並證實其同氟利昂***CFCs***分解產生的氯原子有直接關係。這一訊息震驚了全世界。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薄,歐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科學家警告說,地球上臭氧層被破壞的程度遠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嚴重得多。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質是臭氧層破壞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紀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學性質穩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當作製冷劑、發泡劑和清洗劑,廣泛用於家用電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學品、汽車、消防器材等領域。80年代後期,氟利昂的生產達到了高峰,產量達到了144萬噸。在對氟利昂實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氣中排放的氟利昂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它們在大氣中的平均壽命達數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氣層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對流層,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層。在對流層相當穩定的氟利昂,在上升進入平流層後,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會在強烈紫外線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釋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會發生連鎖反應,不斷破壞臭氧分子。科學家估計一個氯原子可以破壞數萬個臭氧分子。

  在現代經濟中,氟利昂等物質應用非常廣泛,要全面淘汰,必須首先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質和替代技術。在特殊情況下需要使用,也應努力回收,儘可能重新利用。目前,世界上一些氟利昂的主要生產廠家參與開發研究了替代氟利昂的含氟替代物***含氫氯氟烴HCFC和含氫氟烷烴HCF等***及其合成方法,有可能用作發泡劑、製冷劑和清洗溶劑等,但這類替代物也損害臭氧層或產生溫室效應。同時,也在開發研究非氟利昂型別的替代物質和方法,如水清洗技術、氨製冷技術等。

  為了推動氟利昂替代物質和技術的開發和使用,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許多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類是傳統的環境管制措施,如禁用、限制、配額和技術標準,井對違反規定實施嚴厲處罰。歐盟國家和一些經濟轉軌國家廣泛採用了這類措施。一類是經濟手段,如徵收稅費,資助替代物質和技術開發等。美國對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實行了徵稅和可交易許可證等措施。另外,許多國家的政府、企業和民間團體還發起了自願行動,採用各種環境標誌,鼓勵生產者和消費者生產和使用不帶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材料和產品,其中綠色冰箱標誌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人類的社會行為和對自然的加劇破壞改變了自然系統的平衡,導致自然環境加劇變化,就形成難以處理的難題,我們要發揚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保護環境,保護地球。 四:光化學煙霧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等一次汙染物的大氣,在陽光的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二次汙染物,這種由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汙染現象,稱為光化學煙霧。近年來,汽車尾氣排放的NOx、CO及隨後形成的光化學煙霧,使得許多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惡化。隨著全球工業和汽車業的迅猛發展,光化學煙霧汙染在世界各地不斷出現,如美國洛杉磯、日本東京、大阪、英國倫敦、澳大利亞、德國等大城市及我國北京、南京、蘭州均發生過光化學煙霧現象。

  光化學煙霧的形成條件是大氣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存在,大氣溫度較低,而且有強烈的陽光照射,這樣在大氣中就會一系列複雜的反應,生成出一些二次汙染物,如O3、醛、PAN、H2O2等。

  光化學煙霧是一個鏈式反應,其中關鍵性的反應可以簡單地分成3組:***1***NO2的光解導致O3的生成:***2******HC***氧化生成了具有活性的自由基,如HO、HO2、RO2等。***3***通過以上途徑生成的HO2、RO2、[RC***O***O2]均可將NO氧化成NO2。

  光化學煙霧成分複雜,但是,對動物、植物和材料有害的主要是O3、PAN、醛、酮等二次汙染物。人和動物受到的主要傷害是眼睛和黏膜受到刺激、頭痛、呼吸障礙、慢性呼吸道疾病惡化、兒童肺功能異常等。1955年,美國洛杉機因為光化學煙霧一次就死了400多人。植物受到臭氧的損害,開始時表皮褪色,呈蠟質狀,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色素髮生變化,葉片上出現紅褐色斑點。PAN使葉子背面呈銀灰色或古銅色,影響植物的生長,降低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O3、PAN等還能造成橡膠製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並損害油漆塗料、紡織纖維和塑料製品等。

  光化學煙霧危害極大,它的防治已受到人們的日益關注。

  工業上,較好的措施是對煤進行加工,改進燃燒技術,同時改進生產工藝,對汙染物進行後處理及合理排放。使用前對煤進行脫硫加工,並儘可能除去灰分;使用過程中,通過對鍋爐進行適當改進,同時加人固硫劑,可減少煙塵利二氧化硫的發生量;最後,對廢氣進行綜合利用後,對不能利用的進行無害處理後再進行排放。對於生活燃煤,除了對煤跡行加工外,比較好的措施是改進用能和供能方式,採用集中供熱、城市燃氣化。集中供熱和城市燃氣化,是城市節能和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減少室內空氣汙染。

  此外,重點研究改革燃料和改進汽車裝置結構, 試製無公害汽車和發展高效交通系統。具體舉措為:

  ***1 ***改革燃料。採用液化天然氣、氫氣、液化煤氣與柴油的混合燃料和無鉛汽油來代替有鉛汽油作為汽車燃料,是減少汽車尾氣汙染的有效措施。採用天然氣作燃料,在燃燒時不僅排出的汙染物極少,沒有氣味,沒有鉛化物,而且噪聲很小,從而減少發生光化學煙霧汙染的可能性。

  ***2 ***改進汽車裝置結構。汽車尾氣汙染的防治,除提高汽油燃燒質量外,關鍵在於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美國福特公司製成一種“層化加油”發動機,它改變了燃燒室的設計和燃料注人系統的設計,從而減少廢氣的排出。日本本田摩托車研製出三臺層狀燃燒的汽缸,它能使汽油與空氣的比例降到1:20,使排氣中氮氧化物減少2/3,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幾乎減少一半以上。這兩種發動機,一種是減少基質的濃度,一種是減少引發物質的濃度,其結果都是使光化學煙霧產生的可能性降低。

  ***3 ***研究無公害汽車和發展高效交通系統。從發展遠景來看,國外正在大力發展無公害汽車如電子汽車、電動汽車和蒸汽汽車等。通過發展高效率城市交通系統以代替市內汽車。這些都是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和防止光化學煙霧汙染城市大氣的重要措施通過改進發動機結構和執行條件能有效減少汙染物的發生但現階段這些措施仍不可能使尾氣達到直接排放的要求,還必須進行廢氣淨化處理。一氧化碳和碳氫化物的淨化,可用熱反應法或催化氧化法來達到目的。至於氮氧化物,採用三元催化的方法可達到淨化目的。

  另外,大面積地植樹造林綠色植物是二氧化碳的消耗者,氧氣的天然加工廠,在調節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上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植物對二氧化硫、氟化氫、氯氣、氨氣、氯化氫、光化學煙霧、放射線等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從而達到淨化空氣的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已經把臭氧和光化學氧化劑的水平作為判斷大氣環境質量的指標之一,並據以釋出光化學煙霧的警報。城市空氣汙染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我國正處快速發展時期,城市空氣汙染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為防止光化學煙霧的爆發,除了採取上述方法外,還必須採取行政命令干涉的手段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大氣是人類和其他一切生命體時刻不可缺少的生成條件,大氣汙染對人類的影響,不僅時間長、範圍廣,而且大多是人為汙染造成的,因此應當引起全人類的關注,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氣汙染。

  參考文獻:

  《化學與環境保護》 劉 靜 主編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環境保護概論》 戰 友 主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

  《環境學概論》 劉培桐 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環境保護》 劉天齊 主編 化學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