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結構與挑戰探討論文
旅遊管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與工商管理並列管理學下的一級學科,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隨著國際經濟的全球化,旅遊業更加繁榮,因此對旅遊的管理要求也隨之提高,現在開設旅遊管理專業的學校也很多,對專業能力和素質也有一定的要求。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旅遊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結構與挑戰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旅遊管理本科課程設計的結構與挑戰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現有旅遊課程研究絕大多數是描述性的,儘管內容廣泛,但缺少實證調查。本研究在對7位資深旅遊教育專家深度訪談以及對線上收集的48份旅遊專業教學大綱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旅遊課程設計進行了實證性探索研究。研究揭示了目前我國旅遊課程設計的主要特徵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並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政府部門、教育機構與旅遊產業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旅遊管理;旅遊教育;教學法;課程設計
近三十年來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中國旅遊教育亦迅速發展,最近的中國旅遊統計年鑑表明,中國的旅遊教育機構發展迅速,總數從2001年的1152所增加到2008年的1775所,專業數量從2001年的311個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810個,但是不管是業界還是學術界都認為中國對旅遊專業人才的需求尚未滿足[1]。在學術文獻中,針對旅遊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問題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得到的共識是:旅遊專業數量表面充足與實際旅遊人才培養不足,其差距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於課程設計問題。
中國核心旅遊專業期刊《旅遊學刊》已經連續多年刊發了旅遊教育專刊,其中課程設計相關的話題是討論最為廣泛的一個議題,但是這些旅遊課程設計的文章多為思辨性的描述文章,儘管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但是缺少紮實的實證調查,所以對中國旅遊教育中的課程設計進行探索性的實證研究確有必要。本研究具體探討中國大學旅遊本科課程的內容構成與設計過程;從教育者的角度調查開發旅遊本科課程面臨的問題;比較中國不同旅遊管理本科教學計劃,識別中國旅遊本科課程在目標、內容與構成方面的異同;為中國旅遊本科課程將來的發展提供建議與發展方向。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質性方法,分兩個階段展開。第一個階段,為了解旅遊本科專業課程結構,根究中國國家旅遊研究院釋出的《中國旅遊教育機構統計報告》,選定61所在2000年前設定旅遊學院的大學為研究樣本,從這些大學官方網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學大綱,根據Ring[5]與吳必虎和黎筱筱[6]的學科分類對48份旅遊教學計劃進行內容分析。第二個階段,為理解中國旅遊管理本科課程設計過程及面臨的問題,對資深旅遊教育者進行深度訪談。首先根據國內外文獻設計訪談提綱,涉及專業發展歷史、課程開設狀況、課程評估機制、專業之間的異同、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根據大學旅遊本科專業開辦的歷史、學界認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區域分佈選擇北京、天津、大連、上海、廣州、重慶等地區10所大學作為便利抽樣的樣本。首先通過郵件寄發邀請信給這10所大學的旅遊學院院長,邀請他們本人或指派一個合適的人接受大約45分鐘的面對面的深度訪談,有7個大學願意接受訪談。本研究所有受訪者均為在旅遊領域有十餘年教研經驗的教授,都參與過或者現在仍直接參與所在學院的課程設計,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訪談仍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訪談獲得受訪者同意後進行了錄音。訪談結束後立即對訪談資料進行第一輪的手工編碼,把編碼的結果與謄錄好的訪談文稿發給受訪者進行審查,對經過審查的資料進行第二輪的編碼作為最終分析使用。深度訪談的同時收集7所大學旅遊專業教學計劃,旨在比較他們在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組成方面的異同。
二、實證結果
1. 旅遊本科課程的構成與培養目標
我國旅遊本科專業課程的內容構成主要分為三大塊――管理課程、旅遊課程與會展課程***見表1***,其中管理課程是主要部分,所佔比例最高。在48個旅遊管理專業教學計劃中,管理課程所佔比例達42.8%,所有6個酒店專業中所佔比例達到73.8%,10個會議經濟管理專業中所佔比例為32.8%。像飯店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管理學、餐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危機管理與財務管理等都歸為管理課程。
同時,旅遊規劃、旅行社管理與生態旅遊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為旅遊業方面的,其旅遊課程在課程總數中所佔比例各為53.7%、34.8% 與 88%。但是即使這些課程在旅遊課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遊地理學科,比如旅遊規劃專業開設的區域旅遊規劃、城鄉旅遊規劃與計算機扶助旅遊製圖,生態旅遊專業開設的旅遊生態學、旅遊景觀生態學與旅遊林學等課程。
由於中國旅遊管理專業屬於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工商管理一級學科所要求開設的核心課程必須開設出,所以管理類課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紀90年代國家鼓勵發展旅遊教育,一些歷史、地理、語言、社會學等學院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並促進學院創收紛紛開設旅遊專業,儘管專業名稱相同,但是他們的師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這樣就使某些專業開設的課程具有明顯的原有學科的痕跡。由課程大綱內容分析可以發現會議展覽與獎勵旅遊是中國旅遊本科教育中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在所有旅遊專業中占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5.6%。
旅遊本科課程培養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種類型――溝通技能、服務禮儀與計算機使用,還有少量的學校培養攝影、茶道與自我閱讀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個人技能,比如個人發展、跨文化交流、團隊工作與問題解決能力、社會與個人責任方面的知識很少出現在課程計劃中。其次,旅遊本科課程強調語言能力。
不管在中國還是其他很多國家旅遊課程中都強調語言能力,絕大部分專業都至少提供一門旅遊專業英語課程,有些還提供第二外語作為選修課,種類廣泛的語言課程也支援了強調外語的觀點:很多大學提供涵蓋聽說讀寫至少2個方面的英語課程,有些甚至還把口譯作為主要選修課。另外,中國旅遊課程對科研方法訓練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三所院校是旅遊研究外文文獻,其他兩所是研究方法與設計,在課程總數的比例為0―1.3%。研究方法課程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國旅遊本科教育中對科研訓練的不足。
2.旅遊專業課程設計過程
有4位受訪者說他們有一定的規定,隔年修改教學計劃並且當準備開設新專業或方向的時候或者增刪課程的時候需要經過一個組織良好的程式,通常由學院院長與教授組成一個教學委員會,當決定修改專業計劃的時候就召開一個會議。有時候,當教師希望開設或取消某一課程的時候,他***她***要提交一個論證報告或申請,並且由教學委員會討論。教學委員會把會議決議上報給校教學委員會以表明接收了這種修改。另三所大學的受訪者說,儘管當他們決定修改教學計劃的時候有一定的程式執行,但是往往由院長或教學院長基於他們個人對旅遊業發展變化的認識或教學需要進行修改。
對課程設計過程的訪談結果顯示,政府與教育者是課程的決策者並且旅遊本科課程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業界、在校學生或校友――偶爾參與這個決策過程。只有一個受訪者提到他們當開始開設一個新專業高爾夫球管理時試著探尋業界的期望並且與業界人士進行溝通,並且最終從這種溝通中獲益良多。因為他們認識到業界對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運動管理的知識而不是操作知識,否則基於當前的師資與現有資源他們不可能獲得這種認識並且不符合學院既有的教學與研究方向。
最終學院考慮到現有的體制與教學資源把業界需要的高爾夫球管理變通為俱樂部管理。三個受訪者承認在現有實踐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關者也很少能夠參與課程設計過程。另一個受訪者反映,公立大學甚至沒有認識到諸如業界和學生也是利益相關者。因為官方對高等教育機構的評價準則幾乎是純學術的,旅遊專業也無不例外,即使旅遊學被認為是一種應用性的社會科學並且需要與實踐緊密聯絡。
3. 旅遊本科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
首先,缺少旅遊課程評價與總體質量標準。當問到對中國旅遊本科課程的評估與質量標準時,受訪者說基本上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旅遊課程的相關標準。
其次,師資緊缺,實習機會缺乏。師資緊缺是7位受訪者共同反映的問題,由於沒有合格的教員,一些想開設的課程沒有開出來。另一個例子就是由於師資缺乏,一名講師一個學期主講多門課程,即使有些課程脫離了他們的學術專長。對教師學歷的高要求也被認為是師資缺乏的一個原因,有些實踐課程或管理層次的課程如果由具有業界經驗的教師講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國那些具有實踐經驗的人通常沒有獲得較高學歷,所以不能在旅遊本科教育機構謀取一個教職,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課程質量。由於用人單位喜歡聘用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畢業生,如果旅遊本科生在畢業前沒有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那麼用人單位的這種偏好就會進一步影響到本科生畢業後的就業。
最後,學科定位影響課程設計。現在旅遊管理是在管理學目錄下,制約了旅遊學科的發展,因而也影響旅遊本科教育以及課程設計。當旅遊業在1978年起步的時候當時中國政府決定促進入境旅遊的發展以賺取外匯,旅遊專業最初設定在經濟學目錄下。當興辦旅遊企業後如何管理旅遊與飯店企業的開始出現,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專業目錄調整的時候決定把旅遊專業設定在管理學目錄下以響應這種需要。但是隨著中國旅遊業在過去十年裡的發展,休閒與遊憩開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與此同時,休閒研究、旅遊社會學與旅遊人類學逐漸出現在旅遊本科課程中,但是考慮到只有2年的主要課程的學習時間,還要留出來半年到一年給實習與論文寫作,其實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專業課程學習時間,如此短的時間造成很多課程無法開設。
4. 不同高校旅遊本科課程設計的比較
專業培養計劃顯示,絕大部分教學與專業培養目標是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與指南制定的。教學計劃裡面都有相應的運營與管理技能、實務與理論能力方面的類似要求,同樣也強調對旅遊本科學習打下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知識基礎。但是,就期望畢業生擔任的職位與職業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個專業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差異的。比如南方某大學的會展專業預期他們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會展業的規劃、營銷與公共關係、談判、經營與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個例子是西南某師範大學旅遊管理與酒店管理兩個專業在培養目標方面也有差異。
對旅遊管理的專業培養要求是瞭解營銷、文化與旅遊業,能夠從事調查、製作計劃與促銷,擅長寫作、數理統計與資訊工作;酒店管理對學生的要求是瞭解管理、文化與商業,能夠制定計劃,勝任服務與宣傳工作,擅長外語、資訊科技與溝通工作。同時,某財經大學旅遊管理專業要求他們的學生能夠從事定性與定量研究,基本瞭解國際酒店與旅遊業實務,也要求他們的畢業生遵守工作道德規範,這一點在其他的專業目標與要求裡面沒有發現。東部某師範大學要求他們的畢業生勝任旅遊行政與企業管理中的高階職位,同時希望他們的學生能夠尋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從事調查並且寫出可以彙報的研究結果。
開設課程方面,我國旅遊本科課程主要是由兩個部分組成――通選課與專業課,儘管在專業課下面可能會有不同的單元,比如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專業課的比例比通選課大,佔到所有課程總數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師範大學與某財經大學,將畢業論文、實習與社會實踐單列,而東部某師範大學與南方某大學則包括在專業課單元裡面。四個專業計劃裡面畢業論文大約都佔到畢業要求學分的3%~4%,而社會實踐所佔的比例在每個教學計劃裡面都不同,從2.5%到8.2%不等。西南某師範大學分配給社會實踐的學分是畢業論文的2倍多,某財經大學教學計劃分配給實習與實地研究的學分也比畢業論文多。南方某大學在實習與畢業論文分配的學分一樣多,東部某師範大學分配給畢業論文的學分比實習的更多***6∶4***。在四學年裡面,對畢業學分的要求從155―180個學分。
旅遊本科課程專業課之間的異同。首先,旅遊本科主幹課程幾乎不一樣,有些專業把巨集觀層次的課程,比如旅遊心理學、旅遊社會學作為他們的專業必修課或專業基礎課,但是其他專業把這些課程歸為他們的選修課,而有些大學在他們的旅遊管理與會展專業都沒有提供這兩門課。其次,不同專業之間的必修課與選修課名單中提供的課程也不一樣。最後,同樣專業方向下的課程也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就旅遊管理涵蓋的學科範圍來說,旅遊本科課程的內容有些類似,並且都強調資訊科技與禮儀。
三、結論與啟示
中國旅遊本科課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資源缺乏與學科地位問題,它需要大學與旅遊業之間有緊密的溝通與合作。當前中國的旅遊本科課程是現有政策規定與資源的產物,因而這種課程僅僅反映了教育政策的趨向與教育者對外部環境的瞭解,而不是實際開設效果。目前為止中國學術界對旅遊學科的核心知識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對旅遊學科核心知識缺少共識可能是旅遊課程之間有巨大差異的直接原因,也影響旅遊專業培養規格的連貫性。由於中國各地區域差異明顯,旅遊業的人才需求、教育資源的分配與獲得也各有不同,專業之間允許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能夠使專業較好地適應各個區域及專業的具體情況。各具特色的旅遊專業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旅遊高等教育的總體發展。
從文獻與上述討論得出幾點啟發與建議:政府方面,建議下放課程設計的主導權,給大學自主權設計更靈活的課程來響應旅遊業需求與變化;同時要給旅遊教育特別是旅遊高等教育更多的資源,加大旅遊教育的研究投入將會提高旅遊教育品質,最終提供給旅遊業更優良的人力資源。旅遊教育機構方面,建議考慮引入全面質量管理與旅遊教育認證;成立旅遊教育顧問委員會,推動旅遊業對旅遊教育的參與,增加旅遊教育機構與旅遊業密切溝通的機會。旅遊產業方面,要考慮平衡社會責任感與生產效率,那些業界知名人士應積極介入旅遊教育事業,擔當起其社會角色,建立一個好的公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