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人力資源強省視角的省市比較分析論文

  隨著金磚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人力資源、城市化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日益顯著,併成為金磚國家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引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基於人力資源強省視角的省市比較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基於人力資源強省視角的省市比較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 人才現如今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科學技術進步、經濟全面發展的核心。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已經成為我國各個省市的奮鬥目標。論文首先闡述了人力資源強省的相關概念,構建出適用於人力資源強省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級指標的權重,從2013年中國統計年鑑中收集整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各個指標資料,將資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運用綜合評價法得出各個人力資源強省的綜合排名,並通過聚類分析將其分為三類,驗證評價結果,使各個省市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重點的提升人力資源競爭力。

  0 引言

  人力資源競爭力被認為是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直到黨的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並要求“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人力資源強省是人力資源強國理論在新形勢下結合地區本身特點所進行的創新和發展。當前對人力資源強省內涵的確定正規化基本有兩種:一是把人力資源強省作為一個比較、動態的概念。即辯證地認為人力資源強省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有隸屬的關係;它與外省相比是相對的,與過去相比是動態的;人力資源強省具有素質高、能力強、規模大、結構優化、適應需求、流動容易、均衡成長的標準要求;具有工資福利、科技投入、人才培養、外商投資、區域形象和人才流入的高低等外在特徵。二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觀點。即王成利在研究中認為,一個省人力資源在數量、素質、結構和分佈上能夠充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就業充分合理,並使人力資源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推動力,那麼該省就是人力資源強省。

  本研究比較贊同人力資源強省是競爭狀態中的綜合能力的觀點。基於此,一個較為合理、完善的人力資源強省概念至少要包括:①人力資源強省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區域經濟穩固發展;②人力資源強省建設是以提升經濟實力為核心,以人口素質投入、人力資源開發為中心任務,同時注重提供公平的就業環境;③人力資源競爭力視角的人力資源強省,是一種動態的包含潛在競爭力的觀點;④人力資源強省同時也是省域地區的人力資源被整合聚集、優化配置的結果。

  1 人力資源強省指標研究

  1.1 人力資源強省指標體系建立

  現有的關於人力資源強省的研究比較少,而人力資源強省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競爭力的綜合表現。有關人力資源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的文獻有:Ramsuoair***1998***指出人力資源競爭力是一國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保障,應該從存量和質量方面來分析其競爭狀況[1]。李曉園等***2004***構架了中國人才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中國人才競爭力進行了測度[2]。李寶元***2011***等人構建了四個維度來評價人力資源國際競爭力,包括人力資源方面的經濟支柱、教育投資開發、市場的配置和健康保障的維護,用綜合評估的方法對中國在內的34個國家2004-2007年的人力資源國際競爭力進行了有效的評價[3]。王成利***2011***在以山東省為例的人力資源強省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提出人力資源強省是一種集合概念,它的決定因素包括數量、質量、結構和效益四個維度;其中數量體現人力資源的規模;質量體現人力資源的開發水平;結構體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益體現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4]。李從欣,張再生***2011***將人力資源競爭力設定為12個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就業人員中本[5]。林枚等***2013***以天津市為研究物件,從總量指標、投資指標、收益指標三個角度對其人力資源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6]。王文波,趙青華***2014***將人力資源競爭力構建成4個一級指標,7個二級指標,12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包括人力資源供給數量、人力資源供給質量、人力資源供給結構、暢通的人員和崗位對接渠道和機制保障[7]。唐珂,李琨***2014***以PSR指標框架為依據,從壓力-狀態-響應三方面出發,指出了20個具體指標構建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體系[8]。   本研究在王成利的基礎上,參考以上有關人力資源競爭力評價體系的劃分,結合本論文研究物件的廣泛性,就從業人員數量、素質與結構、開發利用、環境競爭力及績效彰顯力五個方面構建人力資源強省的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2 指標量化方法

  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從影響人力資源強省的因素構成的準則層開始,對於上一層目標層即人力資源強省評價指標進行分析,結合1-9比較尺度構造判斷矩陣,進行分析,通過一致性檢驗計算一級指標的權重,以此類推,計算二級指標權重,結果如表2所示。

  2 人力資源強省評價方法

  2.1 指標無綱量化方法

  本研究中各個二級指標的原始資料均從2013年中國統計年鑑[9]中獲取***2015年才能出2014年統計年鑑,因此,該資料是最新資料***,當指標值都是客觀數值時,一般來說應該用均值化方法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由於本文中的資料全部是由國家統計年鑑中得出,屬於客觀資料,故採取均值化法對指標進行無綱量化。

  均值化法計算方法:均值化法=X/X的均值

  本研究中人力資源強省評價指標中包括18個正向指標,2個反向指標***包括成人文盲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運用均值化法對所有指標進行無綱量化處理。對反向指標正向化方法應為Xij=-Xij,這種線性變換不會改變指標值的分佈規律,是比較好的變換方法。

  2.2 建立評價模型

  根據總的20個二級指標無綱量化後的數值乘以各自的權重得出單個指標的數值,根據各項指標的權重由低階到高一級計算每一層指標的資料得分。即從第三級指標資料開始,乘以相應權數,加和得到第二層指標得分;第二層指標的得分乘以相應權重相加和得出第一層指標得分;再將第一層各指標得分乘以其相應權重進行加和,得出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力資源強省的整體得分。

  F=∑?茁?***∑?琢i?Xij***

  其中, ?茁為一級指標權重係數;?琢為二級指標權重係數,Xij表示第i項指標的第j個省的無量綱化後資料值。

  應用這種方法計算出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得分,正向指標相加,反向指標相減。綜合指數得分越高表示該省、市、自治區的人力資源競爭力綜合水平越強。

  3 人力資源強省綜合評價結果

  3.1 人力資源強省綜合指數排名

  全國人力資源強省一級指標得分及綜合指數排名如表3所示。據以上統計,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人力資源強省綜合指數最高的是廣東省,達2.30,在全國遙遙領先,綜合指數在1.6以上有四個省,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北京;綜合指數在0.9到1.5之間有11個省,分別為浙江、上海、河南、遼寧、湖北、湖南、河北、四川、福建、安徽、天津;綜合指數在0.9以下的有16個省,基本為中西部城市,從地區分佈上看,很明顯,人力資源競爭力綜合指數是從東部地區到中部地區再到西部地區逐漸降低的。從各個省的一級指標得分上可以針對性地分析自己的短板,重點加強弱勢方面提高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

  3.2 人力資源強省聚類結果分析

  根據以上資料統計結果,運用SPSS軟體進行系統聚類分析***hierarchical method***,把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人力資源競爭力綜合指數按照相似性和差異性分成三個層次[7],如聚類圖2所示,不同的城市和省份,由於其自身人力資源的競爭優勢,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聚類的結果如表4所示,廣東、江蘇、北京、山東分為一類、上海、浙江、湖南等省市因其人才、經濟、政策、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歸為一類,剩下一些地區由於其人才匱乏、經濟發展緩慢、地理位置的劣勢及環境差等被歸為一類,和我國目前各地區的人力資源競爭力現狀基本相吻合。從區域角度來看,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其人力資源綜合指數是逐漸減弱的。與此同時,證明了該指標體系科學、合理、完整並且客觀地反映了各區域目前的人力資源競爭力狀況[10]。

  4 結論

  本研究通過層次分析法與聚類分析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人力資源強省的狀況進行評價分析,兩種評價結果顯示一致,基本符合現階段的各個人力資源強省的狀況。 針對本次評價結果,我們不再籠統的根據東部、中部、西部的劃分方式來界定各個人力資源強省的競爭優勢,而是綜合考慮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類: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北京市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最高。

  這四個地區人力資源強省綜合指數均在1.6以上,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由於這類區域人口密集,人力資源數量龐大,素質與結構分佈均勻,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強度大,強大的勞動生產力提高人力資源績效彰顯力,因此,綜合的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具有明顯優勢。

  第二類: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較高的地區。

  這部分地區人力資源強省綜合指數在0.9-1.5之間。其中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屬於東部地區,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屬於中部地區。相對的除浙江省、河南省外,其餘地區的人力資源數量沒有明顯優勢,並且人力資源開發力度一般,環境競爭力不足,雖然河南省和浙江省人力資源數量龐大,但導致這部分地區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不強的直接原因是人力資源績效彰顯力水平較低。因此,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加強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理念、多層次的構建人力資源培訓與教育、提高大專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例、推動人力資源開發的產業化與市場化,加快第一二產業人力資源向第三產業轉變的步伐是重中之重,以此使人力資源素質與結構分佈均勻,提高技術市場成交額及發明專利數量,增強人力資源績效。

  第三類:人力資源強省較弱的地區。

  人力資源強省綜合指數在0.9以下的地區。其中: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江西省屬於中部地區,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屬於西部地區。這類區域人才匱乏,人力資源基數薄弱,人力資源素質結構分佈不均勻,不太注重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環境競爭力沒有優勢,其中最主要的是在各個競爭力方面均不佔優勢的前提下,人力資源績效水平低下,因此,綜合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較弱。這部分地區需要增加人力資源數量,在政府鼓勵、高等教育、市場資源配置及機制的保障引導城鄉人力資源的合理分佈[11],引導人力資源從農村轉向城鎮,加大城鎮就業人員數量,調節人力資源結構分佈,同時培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人員,加大投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提高人力資源績效彰顯力,綜合提高人力資源強省競爭力。

  在總體的分類情況下,各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可以參照表3,發現各自的弱項,找到影響其競爭力的根本所在,分析相應的對策以便提高各省人力資源競爭力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