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生死閱讀答案
中華民族崇高的生死觀對屈原及後世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代又一代人選擇了傑出的死以明志。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大義生死》閱讀材料
讀屈原和司馬遷的故事,是在兒時。兒時讀歷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總把自己比將進去;遇此情境我當如何?但正是這種類比,卻凝睇著一種世界觀的奠基。這種思考,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給我一生的精神滋養。
我深信,這種思考並非我一人獨有。某種程度上,歷史是為這種思考存在的。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裡,亦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裡。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
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傑出人物,為什麼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不惜帶辱而活?這個問題從兒時就縈繞著我。
後世一直將屈原定位為“愛國詩人”。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後人出於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的不同,正是由於前者是別無選擇地獻身,後者卻是投機的。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令“國破山河在”,亦不必***。詩人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傳人”。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唯一的選擇。他把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馮友蘭先生說過,中國文化中有一種西方沒有的精神,這就是當一個人認為他不能拯救國家時,為了不在內疚中偷生,便選擇赴死。這就是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中,在寡不敵眾的時刻,會有那麼多的中國將士“以卵擊石”的壯烈行為。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我們何不理解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緊緊地擁抱著詩的理想而去的。
這死,亦是一種決裂,與以往從事的“政治”決裂,與終生所愛的詩章同歸。這是歷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結局。
中國古人發明了一個偉大的詞———視死如歸。“浩氣還太虛”,迴歸自然。中國人承認自己是從自然中來的。精、氣、神為天地所化。死,是將這從大地而來的浩然之氣歸於造化它、養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卻可以踐志。 當死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 司馬遷身為史官,只因他出於公正之心,為李陵辯護,開罪於皇帝。假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一位直諫烈臣。
但司馬遷為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卻不是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記。司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監視與懷恨。這明明是一種衝破思想牢籠與真相禁錮的叛逆之舉!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以正義與善惡觀來創作的,充滿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因而能超越政治變遷,雖物換星移,卻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光。《史記》之功,可謂“再造”了中華民族。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界邊,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 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裡,還要活進五千年的歷史裡,活進無盡的未來中,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人生更為漫長和浩淼。
《大義生死》閱讀題目
小題1:
“《史記》之功,可謂‘再造’了中華民族”,結合上文,談談“再造”一詞的含義。***4分***
答:
小題2:
“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傑出人物,為什麼屈原與司馬遷,一個要死,一個卻不惜帶辱而活”,請結合文章內容,用自己的話概述原因。***5分***
答:
小題3:
文章引用馮友蘭先生的話的作用是什麼? ***5分***
答:
小題4:
文章結尾說“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人生更為漫長和浩淼”,根據上下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
《大義生死》閱讀答案
小題1:
4分。“再造”指司馬遷用他的不屈的意志證明了中華民族應有的正義感與善惡觀。他的所作所為是衝破思想牢籠與真相禁錮的叛逆之舉。每小點2分。
小題1:
5分。因為屈原以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信仰活著,死亡便是一種尊嚴的解脫。而司馬遷要用自己的責任去完成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因此不惜帶辱而活。每小點2分,語句通順1分。
小題1:
5分。說明中華民族崇高的生死觀對屈原及後世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代又一代人選擇了傑出的死以明志,為下文的議論張本***或作鋪墊,或打下伏筆***。***內容3分,結構2分***
小題1:
6分。答案:無論是生還是死,一個人都要活得轟轟烈烈,要活在傑出的生和傑出的死裡,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光,以此證明自己的價值。***4分***從這種意義上說,它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和浩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