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文獻以生命閱讀答案
賦予文獻以生命,就是要注重對文獻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的闡發,發掘意識形態對文化創造的支配作用,從而賦予“死文獻”以“活生命”。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賦予文獻以生命》閱讀材料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學者就有一種情懷——創造思想、擔當道義。鄭州大學劉志偉教授以發顯中國思想文化精神為研究使命,以關涉“聖賢”與“英雄”這兩大中國核心文化概念關係的研究為統攝,體認、把握中國文化的心靈結構,最後寫成《漢魏六朝文史論衡》一書。
此書分為上篇“國家意識形態與文化創造”、中篇“感‘士’不遇與志‘道’風流”、下篇“《文選》與各體文選論考”。與一般文史論著相比,本書的特點是:有自覺的理論意識,注重對文獻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的闡發,發掘意識形態對文化創造的支配作用,於是 賦予“死文獻”以“活生命”。
以“大視野”觀照“小文獻”。中國傳統文化本以整體性思維為特色,對中國古代的文史研究追求融通經子、出入文史,以整體視野和融通精神主導研究,將研究物件“還原”到特定歷史文化時空中作整體觀照。下篇之《曹操“捉刀”敘事考論》就是以“大視野”看“小文獻”的代表之作。《語林》與《世說新語》皆敘“曹操捉刀”之事,不過數十字,但二者存在細微差別。劉志偉以敏銳的學術眼力發現了其間隱藏的文化精義:“《世說新語》對《語林》‘捉刀’條的選擇眼光,其實正體現 了作者對由‘英雄’崇拜轉為文化審美這種魏晉文化思想變化的深刻把握和認知。”各篇之見解,均來自於對特定歷史文化時空的整體觀照,不僅融通了文史,也“穿越”了古今。
從“細微處”揭示“大意義”。有感於科學主義主導人文學術研究之弊,劉志偉堅持了這樣一條研究道路:“以堅實的文獻整理與考據功夫發顯中國文化思想精義”。他的研究顯現出學術追求的“向上一路”:由偏愛對文史的原初感悟到偏重理論思維,再到強化文獻基礎與小學功夫訓練,再到以堅實的文獻整理與考據功夫闡發中國 文化思想精義。該書以思想統領文獻,注重學理探尋,善於從文獻細微之處揭示文化“大義”。如《邊讓與〈世說新語•言語〉“正規化”》從《世說新語》“言語”門首條“邊讓見袁閬”這一微小敘事的用意開始,揭示出漢末魏晉“言語”時代的文化精神,進而發顯了“言語門”首條敘事的“正規化”意義。沒有紮實的文獻學功夫,沒有對士人在文化創造中的歷史作用的深切體悟,是難以做到的。
由“主內證”思量“輔外證”。《漢魏六朝文史論衡》提出了“內外證結合而以內證為主”的研究思路,“內證”是指文獻本身所能提供的證據,“外證”是指與研究物件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發掘文獻記憶體的證據,比任何外證都更有說服力,因為“內證”是文獻本身“內在理路”的客觀展示,是直接證據。如《〈文選集註〉成書眾說評議》綜合評議了關於《文選集註》成書的各種觀點及其論證方法,發現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由於直接證據缺失,間接證據有限,各說都無法讓人完全信服。”為此,該文比勘了《文選集註》所引李善注、陸善經注、《文選鈔》等古注本之間的內在聯絡,從“文字內證”及相關“佐證”的角度提出問題:“刊本中的李注是否曾經參校過《文選集註》或者這一系統的其他抄本?”——這對推進《文選集註》研究乃至《文選》研究不無方法論意義。
《漢魏六朝文史論衡》將堅實的文獻考信與鮮活的時代文化結合,使得那些看似無關的“死文獻”被賦予了“活生命”,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接續學術元氣”“體悟學術生命”。
***《人民日報 》2014年2月4日08 版***
《賦予文獻以生命》閱讀題目
7.下列對“賦予文獻以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劉志偉教授以發顯中國思想文化精神為研究使命,統攝研究“聖賢”與“英雄”這兩大 中國核心文化概念的關係,體認、把握了中國文化的心靈結構。
B.《漢魏六朝文史論衡》一書體現了自覺的理論意識,注重對文獻所蘊含的思想文化的闡發,發掘意識形態對文化創造的支配作用,從而賦予“死文獻”以“活生命”。
C.《邊讓與〈世說新語•言語〉“正規化”》從《世說新語》“言語”門首條“邊讓見袁閬”這一微小敘事的用意開始,發顯了 “言語門”首條敘事的“正規化”意義。
D.《漢魏六朝文史論衡》將堅實的文獻考信與鮮活的時代文化結合起來,賦予文獻以生命,從而使作者“接續學術元氣”“體悟學術生命”。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以整體視野和融通精神主導研究,將研究物件“還原”到特定歷史文化時空中作整體觀照,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思維的特色。
B.劉志偉以敏銳的學術眼力發現了“曹操捉刀”之事隱藏的文化精義,體現了《世說新語》作者對由英雄崇拜轉為文化審美這種魏晉文化思想變化的深刻把握和認知。
C.劉志偉堅持走“以堅實的文獻整理與考據功夫發顯中國文化思想精義”的研究道路,消除了科學主義主導人文學術研究的弊端。
D.《〈文選集註〉成書眾說評議》以“內 外證結合而以內證為主”的研究思路,從“文字內證”及相關“佐證”的角度提出了有著方法論意義的問題。
9.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人學者就有一種創造思想、擔當道義的情懷,鄭州大學劉志偉教授正是有這種情懷的文人學者。
B.以“大視野”觀照“小文獻”,從“細微處”揭示“大意義”以及由“主內證”思量“輔外證”,是《漢魏六朝文史論衡》這部書體現出的研究文獻的做法。
C.他的研究顯現出學術追求的“向上一路”,即以思想統領文獻,注重學理探尋,善於從文獻細微之處揭示文化“大義”。
D.“內證”是文獻本身“內在理路”的客觀展示,是直接證據。因此,發掘文獻記憶體的證據,比任何外證都更有說服力。
《賦予文獻以生命》閱讀答案
7.B
8.D
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