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議論文閱讀是初三語文考試中的重要題型,答題要求嚴密,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視和練習,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練習。
初三語文議論文閱讀原文
朱熹是“月印萬川”詮釋模式的開創者和執行者。他認為,“五經”“四書”等經典無別,若能參得透,都是“一理”。“一理”是萬物與所有倫理綱常關係的根本依據,但又是具體的,以特殊的樣式展現於不同事物之中。解讀聖人典籍,就是要弄清“一理”如何落實到個別事物之上,凝聚成個別的、具體的、所以然之理的。解經雖應立足文字,不能空發議論,但在弄懂文字內含具體之理後,還要由“下學”而上達“一理”。朱熹強調“情”與“理”、“事”與“理”的區分,挖掘儒家文字的道德追求與工夫進路的“分理”客觀性,以保證其實施的有效性,進而為“一理”的普遍性存在找到現實依據。
朱熹主張詮釋經典時要“格物致知”。經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進而幫助主體意念“純化”,達到“一理”的認知境界,同時將本心所具之理推廣至事物上而體會事物之理的狀態。此方法的實質是將“下學上達”的為學順序,變為“理一分殊”的邏輯推演。朱熹認為,經典之內既有“文理”又有“義理”。文理是文脈、內容與意義,而義理除了意義之外,更指道德性、價值性的真理。文字的基本內容與中心思想需要掌握,意義與真理更需要理解與領悟,其關鍵在於格物。“一理”的發現,在於日常“格物”的積累之中。
陸九淵則提出“發明本心”的命題,認為解經首要的要求是學者先學會體證自己的本心。聖人與普通人心理“同構”,古之“一理”與今之“一理”相同,故經典是“此心此理”的具體化。解經是一個“求心”的過程,由於“心同、理同”,所以不同經典間只有文字的差異,而無義理之不同。故文字訓詁僅是經典詮釋的初級階段,解釋者以心靈體察的方法領悟經典創作者的意圖,把握“此心此理”的要義才是最終的目的。
表面上看,陸九淵似乎將“理本論”轉變為“心本論”的解釋形上學,實則不然。“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公理”,是宇宙執行規則,亦是人類活動的最高法則,而“心”則是對根源性“理”的體認。“心”的道德感知來源於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規定和表現。與“理”相比,“心”的地位仍處於第二位。即陸氏雖將“格物”之法轉為“格心”之樣式,但其實質仍在踐行著“理一分殊”“月印萬川”的詮釋路線。
明代,儒家學風發生轉變,“月印萬川”式的解經悄然被“水月鏡花”模式替代。
“水月鏡花”的特點是“貴意象”,堅持“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經典中的語言既真實又虛幻,詮釋的關鍵在於,明確主觀心志會超越客觀文字。它將解經視為一種純粹的向內實踐,剖析文字獲悉的倫理目標、修養原則均成為心志運作的邊界或框架,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修煉主體心志本身,所謂“經學即心學”。學者在詮釋經典時往往以體悟內心“良知”為終極價值,經典隨之成為從屬性的“影本”。因為形上本體“心”古今如一,而經典所依附的語言由於創作者自身的“歷史性”與“不完美性”,總會存在某些不完整之處,故“六經”也可視為一種“糟粕”,需要後來的詮釋者不斷加以修正、發揮。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解經的“隨意性”增強,經文成為虛無化的東西,詮釋只要能立足於本源性的“良知”之上,便就不用在意“所說的”距離“本文”多遠。詮釋經典的根本在於體證一種作為本體的宇宙心,此心是道德與存在的雙重依據,是一切德目之所出。
“水月鏡花”式解經提升了詮釋者的主體性,它強調經典詮釋是體驗之學,應以主體人格為中心而不是以文字解讀為中心的活動。知識上的領略,只是內化經驗,重要的是將領悟與心志相結合付諸實踐。雖然它容易帶來主體“成見”影響詮釋效果的“理解之弊”,但它卻將深受“存天理、滅人慾”觀念壓制的“人性”解放出來,主體的價值意義得到彰顯。它既是一種學術方法的變換,更是一種思想的啟蒙。
初三語文議論文閱讀題目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熹認為,“五經”“四書”所講的具體之理雖然不同,但同屬“一理”,並認為解經時應由“下學”而上達“一理”。
B.朱熹看到了儒家文字中的道德追求與工夫進路的客觀性,因而通過強調“情”“事”“理”的區分來保證其實施的有效性。
C.陸九淵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故經典只是“此心此理”的具體化,解經就是一個“求心”的過程。
D.“水月鏡花”式的解經模式往往以體悟內心“良知”為終極價值,經典於是變成了從屬性的“影本”,成了修煉主體心志的契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朱熹主張的“格物致知”,實質是將“下學上達”的為學順序,變為“理一分殊”的邏輯推演。
B.在陸九淵看來,“心”的道德感知來源於自身固有的“理”,只是“理”的先在規定和表現,與“理”相比,“心”的地位仍處於第二位。
C.朱熹認為解經應立足文字,陸九淵認為文字訓詁僅是經典詮釋的初級階段,二人的看法雖然有別,但在尊重經典的客觀性這一點上還是有一致之處的。
D.“水月鏡花”式解經認為經典所依附的語言由於創作者自身的侷限總會存在某些不完整之處,故需要後來的詮釋者不斷加以修正、發揮才能還原經典的“真意”。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朱陸二人的闡釋模式都強調了“理”的先在性、根本性,強調了解經時對“理”的體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闡釋者的主體性。
B.“水月鏡花”式解經容易帶來主體“成見”影響詮釋效果的問題,但其對主體性的提升,實質上有思想啟蒙的效果。
C.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本質上還是一種解經的學術思路,但他在此基礎上推出“存天理、滅人慾”無疑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現。
D.朱熹主張由探究而掌握“物自身”進而幫助主體意念的“純化”,而“鏡花水月”式的解經則強調主體人格的中心地位,在主體的地位上,二者差別巨大。
初三語文議論文閱讀答案
1.B***“情”“事”“理”的區分表述不對,因果關係不成立***
2.D***“還原經典的真意”說法不對***
3.C***“在此基礎上推出”不對***
- 初三語文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
- 讚美別人漂亮的話
- 如何判斷摩羯男是否真心愛你
- 最新古代愛情經典語錄
- 小學生關於清明節的日記
- 簡單又漂亮的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 形容人邪惡虛偽的諺語
- 混合型面板的保養方法
- 有關點字的成語有什麼
- 腎病綜合徵飲食禁忌以及食療方法
- 田英章行書書法
- 肝病的症狀與相關食療方
- 講黨性重品行心得交流
- 剛學開車怎麼練就方向感
- 夢見朋友的老公是怎麼回事
- 籌資業務流程圖
- 把握你的美爵士舞蹈分解動作視訊
- 女性尿路感染的症狀與尿路感染的預防方法
- 名家姜昆經典的書法作品圖片
- 來月經能吃草莓嗎不能吃什麼水果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