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語學習者中的文化失語現象

  一、實證研究

  筆者對大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涉及到青島科技大學非英語專業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共發出問卷和測試卷各120份,收回各118份,其中有效問卷116份。

  問題包括:

  1、你覺得英語專業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在何種程度上有意義?

  A.十分有必要B.可能有用處C.完全沒意義

  2、在你的英語學習中,中國文化知識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A.對我的英語學習有幫助

  B.對我的英語學習負面影響比較大

  C.基本感覺不相干

  3、如果在英語專業開設一門中國文化課,設想一下對你將有何影響?

  A.有利於我的現階段學習和今後的就業

  B.有作用,但需要長時間潛移默化才能顯現出來,對現階段實際生活影響不大

  C.基本沒有作用,我不需要學習D.有負面影響

  4、當外教向你探詢中國文化內容,如:孔子、孟子的經典時,下列哪種情況你最可能遇到?

  A.自己對這個知道得很少,無法回答

  B.只能粗淺介紹些基本常識的內容

  C.知道很多經典,但無法用英語表達

  5、你認為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說法瞭解甚少的原因是什麼?

  A. 課本中學的少B. 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少

  C. 對中國文化不感興趣

  問卷結果表明,希望學到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生佔86%,希望學習現當代中國文化的內容的學生為75%,高達96%的學生希望學習如何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多數學生能夠介紹一些粗淺的內容。

  因為平時接觸以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為內容的英語材料比較少,很多學生自己知道有些中國文化知識,要用英語說還是存在障礙。而通過對大學課本的分析,確實介紹中國文化的文章在大學英語教材中所佔比例過低。這使我們學生不能學到用英語表達中國觀念,輸出中國文化精華。

  然後進行了詞彙測試,其中包括:

  節日:聖誕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吃的:水餃、米飯、包子、油條、北京烤鴨、漢堡包、炸薯條、番茄醬;文化:孔子、孟子、詩經、唐詩、宋詞、筆墨紙硯、旗袍、京劇。

  詞彙考察的結果得分率為:聖誕節83%,春節60%,漢堡包85%,炸薯條54%,水餃90%,麵條98%。孔子34%, 孟子17%, 故宮31%, 頤和園16%, 端午節21%, 中秋節21%,京劇75%等。結果證明學生對於中國文化的詞彙掌握非常欠缺。

  二、原因分析

  ***一***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深度不夠。外語界老前輩王宗炎教授曾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母語文化的缺失容易導致交流不暢和誤解。因此在文化教學中,在匯入目的語文化的同時,應加強母語文化教學,尤其是加強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能力的培養。

  ***二***對母語正遷移作用的忽視。 奧蘇泊爾的認知結構理論認為,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有遷移。如果先行學習對後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就是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雖然突出漢英差異,可以更鮮明的讓學習者瞭解目的語的語言和文化,但同時也剝奪了他們連線先行學習和後續學習的某種機會。

  ***三***文化帝國主義的影響。隨著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到來,英語在全世界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包括各個領域。語言霸權是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態之一。文化帝國主義是現代帝國主義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資訊時代,傳播科技通過全球性通訊社來操控世界範圍內的新聞傳播,從而達到新的帝國主義。

  英語霸權倒至中國母語衰落,進而構成了現代文化鄉愁的一個部分。語言強勢傳播助長了文化帝國主義。因此這也是造成文化失語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解決方法

  積極組織各種漢文化比賽,主題英語角,以及學術會議都是很好的解決方法。積極開展通識課教育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網路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作為一種媒介是傳播知識的重要途徑。在校園網上傳有關的知識是一種有趣而且有益的方式。

  四、結論

  近年來,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加,表現中國經濟,社會,文化,日常生活諸領域的英語詞彙大量出現,在詞彙,句法,以及語篇等方面都對英語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這對於英語語言學的各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同時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目的語自身的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它還應包括對其他語言和文化的相容。這也是英語教學發展的本土文化導向。西方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但也對中國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對中國文化的推廣也是對外交流的一項重要手段,這樣既可以促進文化交流,又可以保持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