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探討論文

  隨著英語聽力教學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文化背景知識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且不少學生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在聽力教學過程中介紹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向學生儘可能多地介紹英語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英美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在課外時間,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深他們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認識。以下是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探討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探討全文如下:

  摘要:英語教學在中國已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然而包含於語言教學中的文化知識卻沒能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了許多學生在沒有任何語法和詞彙障礙的交際中無法正確表達自己或者理解母語者的意思,甚至形成了文化衝突。為幫助學生更好的交際,就要求英語教育者加強對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教育。

  關鍵詞: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教學 交際 文化障礙。

  英語,如其他語言一樣,也有許多文化障礙—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在此,我們主要探討包含在語言障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眾所周知,語言教學不僅是教語言,而且是教文化”***戚雨村,1992***。“沒有目的語的文化知識要成功交際是很困難的”***胡文仲,1992***。但在現實中,文化意識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課外都沒有被給予足夠的重視。就語言和文化而言,要理解其一,就需要另外一個,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在教語言的同時解釋文化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可見,教師對文化背景知識的解釋有助於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文化障礙並能使其獲得較好的交際能力。

  文化背景知識是指一個社會與歷史,地理,哲學,信仰,風俗習慣等相關的表達方式。Paul D.Coverdell ***2001*** 認為:

  文化是人們共享的且指導他們行為的信仰,價值觀,假設等。這些信仰和生活方式代代相傳。理解另一種文化包括了從多個方面去了解它的行為方式,習俗,動作,實踐。

  學生們應該知道:“任何行為都有兩種解釋:行為發出者賦予它的含義和行為觀察者賦予它的含義”***ibid,1989:29***。因此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文化背景知識是對語言點,重點單詞和表達方式的一個必要的補充。否則,學生可能有時會發現很難理解上下文或段落。例如,當學生遇到“Every dog has his day.”這句話,筆者首先舉例說明美國人對狗的態度,這使得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句子。有一篇文章如此描述了狗在美國人心目中的位置:雖然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認為狗是食物,但美國人不吃狗肉。在美國狗作為寵物對人們來說很重要。人們通常認為狗是家庭的一員,有時幾乎象孩子一樣。

  此外,狗還有預防犯罪的作用,竊賊一般不去有狗的人家,因為狗會吠叫而且會攻擊企圖入室的陌生人。顯然,狗作為人們的伴侶有預防犯罪的作用使得食狗在美國成為一種禁忌。通過這段文字,學生知道在英語中“狗”蘊含著嘉獎的意思。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教學中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學習一樣重要。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具有交際能力。當然,實現此目的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生活在目的語社群中,以便他們能夠講流利而地道的英語。但事實上只有極少數學生有機會與母語者練習英語,絕大多數學生是從英語老師那裡學英語的。問題是,大多數英語教師是在國內培訓的,為了更有效地教英語,他們也急需文化方面的培訓。

  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和交際,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教師應接受社會文化知識培訓,在學生需要時隨時提供幫助。學生也應通過各種渠道,如,講座,討論,角色扮演,錄影帶,閱讀資料等,瞭解目的語的文化知識,以便在交際中充分利用。文化背景知識有很廣闊的覆蓋面,包括文化知識,歷史哲學,宗教,藝術,科技等。文化背景知識可能會成為交際中相互理解的障礙,有時在閱讀和交際中我們發現沒有任何語言困難卻很難了解語言的確切意思。對目的語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導致交際的失敗。例如:

  ①一位在中國教了兩年學的英國教師正走在通往學校大禮堂的路上去看電影。在路上他遇見了一位中國學生。按中國人的習慣,學生禮貌的問道,“您要去看電影嗎?”這位外國老師感到很驚訝,他想“你明知道我要去大禮堂看電影,為什麼還要問這個問題?”因此,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胡文仲,1982***。這個例子說明,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式的表達禮貌的方式不總是被理解和賞識的。因此,在一定情境下恰當的漢語在英語情境下可能會導致消極的結果。

  ②學生在交談時往往相互問一些如此的問題:What's your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 How many people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據說一位美國婦女來上海教英語,在被告知人民公園有英語角後她去了那兒。後來在被問及她對英語角的感受時,她不快的回答道:“我覺得我好象是在海關或警察局。”因為除了以上問題,她還被問及了:“What does your husband do?How much do you earn in China?”***胡文仲,1982***

  這些問題語法上都是正確的,但問題是英語國家的人非常珍視他們的隱私。許多問題除了他們的密友和家人外在本族文化中是不會被問及的。更為糟糕的是,有時會以文化衝突而結束.因此,外語教學不僅是教語言而且是教文化。鑑於此,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聽,說,讀,寫和社會文化能力。

  以上例子不可能將所有案例都概括其中,但有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文化背景知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並以各種方法來加強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習,以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和交際能力。此外,如果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瞭解甚少,蘊含在文化意義中的詞和表達方式,成語,習語,禁忌語和委婉語也會成為語言學習者的學習障礙,這有待於英語教育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2***。

  [2]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4***。

  [3]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

  [4]蒲小君。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技能[J].外語界,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