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輔導方法
作文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要想寫出好作文,必須要有豐富的內容和巧妙的手法。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多觀察,多比較
小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小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觀察是獲取寫作材料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學會悉心觀察,寫文章時才會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具體、生動。茅盾先生十分強調觀察對於寫好作文的重要性,他說:“初學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觀察能力的培養。”家長該怎樣引導孩子們做有心人,去尋找、去發現生活中的寫作材料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教孩子怎樣積極啟動他們的耳、目、鼻、舌等感官去感知事物的聲、形、色、味等具體表象,教孩子時時、處處注意留心周圍的事物,觀察人、觀察事、觀察景、觀察物,這樣就能不斷得到作文的新鮮材料。 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
1、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培養觀察的敏感性。家長您可能都有體會:讓孩子看螞蟻搬家,他能夠看一下午,也不會覺得蹲得腿疼。這就是因為他有興趣呀!孩子來到這個對他來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滿了好奇,萬物對他都有強烈的吸引力,家長可以借任何一種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鼓勵孩子開始觀察。孩子喜歡吃,您就可以讓他比較各種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種食品,也可以讓他比較哪家的好吃,怎麼吃會更好吃……也就是說,對身邊事物總保持一種新鮮感:別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別人知道個大概的,自己觀察得很仔細;同一個事物,每次觀察都有新的發現。
2、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條理性。因為小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持續性、細緻性、概括性都比較薄弱,故而引導孩子觀察時,要先教給孩子觀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準備地去觀察。要教給孩子要按一定的順序,讓孩子有重點、有主次地觀察,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從而在作文時就會有條理地表達。我們周圍的客觀事物,無論是動的還是靜的,雖然錯綜複雜,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靜物來說,方位有遠近、裡外、上下、左右、前後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發生、發展、結果的過程。因此,在觀察時,要引導孩子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同樣,觀察的順序也有多種: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或由遠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體或由整體到部分。所以,觀察時,應根據觀察物件的特點,選擇觀察順序。比如,觀察一個較為常見的草莓就可以同時採用幾種不同的觀察順序:由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由外到裡、由看到嘗的順序。
3、啟發孩子邊觀察邊思考,培養觀察的全面性。小學生觀察最大的毛病是觀察事物籠統,往往滿足於表面認識,所以要教給孩子從細處著眼,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看得細,看得全面,也不難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區別,觀察能力也從中得到提高。 怎麼訓練孩子觀察事物呢?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用“問題”導向目標,即:根據作文訓練的過程,確定觀察的範圍、物件,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重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尋根溯源,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直到逐個弄清問題為止。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孩子會不知不覺地逐漸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要領,從而積累大量作文素材。 魯迅曾經說過:“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我相信,只要家長重視對孩子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孩子養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人和事的習慣,從生活的海洋裡一點一滴地捕捉浪花攝取素材,學生的作文不再擔心無米下鍋,寫的內容自然達到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一定會隨之提高。
之多實踐,多體驗
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每天會碰到許多人,遇到許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細想想這件事包含了什麼道理,正確認識後將它寫下來,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葉聖陶先生說得好:“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孩子的生活豐富了,感受才會深刻,寫起文章來才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尤其是小學生,作文以記敘文為主,就是寫身邊的人和事。如寫“第一次__”,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該寫什麼,一是好多都忘記第一次是怎麼做的了,二就是沒有什麼值得寫的第一次。大多數寫“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滑冰”……有的比較與眾不同,寫“第一次自己睡覺”、“第一次獨自在家”、“第一次自己乘坐公交車”……單從這些題目中就可以看出:孩子們缺少生活!再如寫“一件有意義的事”或“一個令人難忘的人”時,孩子的作品更是令人歎為觀止:事例“千篇一面”,具有典型性的也多是從作文書上看來的!有很多事情本來該做的沒有做過,該經歷過的更沒有經歷過,面對這樣的題目,孩子怎麼會知道該怎麼寫呢?家長就應該讓孩子多經歷一些這樣的事情,如讓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買自己的學習用品、捐款等;幫助家長做家務;安排自己的課餘時間,和朋友一起郊遊等。 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歇。”葉老的話形象地說明了生活與作文的關係。要抓好作文訓練這個流就必須抓好生活這個源。讓孩子觀察大自然、接觸社會,與各種人打交道。總之,作文訓練的觸角應該伸向孩子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孩子在生活中長知識、受教育、得到啟發,用情感的波瀾、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傾吐的慾望。
之多讀書,多感悟
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魯迅說過:“文章應該怎麼做,我說不出來,因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讀多看,此外並無心得和方法。”高爾基也只是如痴如醉地大量讀小說,再加上他的豐富閱歷而已。 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一是說,“怎樣寫”,大多是從閱讀中悟到的。就寫論寫,往往捉襟見肘,以讀促寫,才能海闊天空。二是說,“厚積才能薄發”。要加強課外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增加文化和語言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於讀書,大量閱讀,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 但是也有家長向我反映,說:“我的孩子看書是真愛看,每天捧著本書,看個沒完沒了,可就是作文水平不見提高,寫來寫去就那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啊?”這不就跟我說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相違背嗎?其實不然。讀書的效果並不是看讀了多少,讀了多長時間,而是看記住了多少,領悟了多少,能用多少。所以,讀書並不是“捧著書一直看”。
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也要有要求:
1、選擇好書。這個“好”包含著內容好、思想健康、文筆優美……孩子通過大量的閱讀欣賞,欣賞文中的語言美、結構美、意境美,從中受到薰陶,提高鑑賞能力的同時理清文章思路,接著誘導孩子回憶生活所見到的美景,讓他們模仿作品暢所欲言,激發創作慾望,為下面的寫作做鋪墊。“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此言就是勸誡我們通過大量閱讀與欣賞去培養和獲得語感,去熟悉和掌握語言規律,增強語文修養,提高語文能力。
2、善於積累。好文章,一定要孩子們好好學習,積累詞彙,積累句子,瞭解文章的寫作方法,把好的文章背誦下來,成為自己的語言,以後要用到了,就自然會聯絡上的。巴金曾說過,他背了很多文章,雖然自己沒有仔細地去研究過它們,但在背了這麼多的文章之後,至少知道文章是怎麼一回事。
3、勤做讀書筆記。好記性比不上爛筆頭。優秀的作品給人的啟示太多,光靠腦記不行,還要教育孩子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摘抄好詞好句或片段,可以記錄當時讀後感受……學生在欣賞中積累大量的寫作知識與寫作素材,為今後寫作作好充分的準備。
4、多思考。葉聖陶先生說過:作文無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想出來的。可見,構思對於作文的重要性。讀書就要多想想作者的心思。想什麼?不外乎想作者為什麼寫***文章主旨***;寫了哪些,不寫哪些***文章內容***;哪些先寫,哪些後寫***敘述順序***;怎麼寫***語言和表達方法***。
只有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去讀書,書才能夠讀活,書中的知識才能夠為己所用。
之多練筆,多投稿
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識,空講文章作法是無濟於事的。一定要勤動筆,少束縛,要放手讓孩子寫,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路寫自己想寫的內容。
要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形成很強的作文能力,不能單靠課程安排的每學期八次習作,更不能指望老師對孩子有多麼多的“單獨輔導”,家長應該把這種練習滲透到日常生活當中。
1、用筆對話。當發現孩子有什麼優點或缺點時,當您有什麼心裡話想說給孩子聽時,您不妨寫給孩子看,那他就會寫給您一個回覆。
2、請孩子幫忙書寫一些“檔案”。例如,過節了,讓孩子給朋友寫張賀卡寄過去;爺爺奶奶過生日了,讓孩子寫一段生日賀詞讀給老人聽;給遠方的親人聯絡時放棄使用電話、電腦等工具,用書信……這一系列的“檔案”可是使孩子體會到學習寫作是很用的,同時也提高了起書寫的興趣。
3、投稿。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一起關注各種比賽或徵稿,然後鼓勵孩子去參與。這樣,孩子就能夠在競爭中衡量自己的水平,體會失敗的痛苦或勝利的喜悅,查詢不足迎頭趕上或再接再厲。
4、寫日記。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但也是最難堅持的一個習慣。要想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要麼家長和孩子一起寫日記,要麼就需要老師在學校統一要求。這個習慣只有在大家多交流的環境中才能得以堅持,才能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之多規範,多讚賞
這裡的“規範”就是希望家長能夠給自己立一些“規矩”,給孩子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例如,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讀書,而自己卻經年不看一本書;有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歡寫作,而自己一到年底做總結的時候就“怨聲載道”……這樣的言行都會給孩子起到反作用。那該怎麼做呢?
1、和孩子一起讀書。這包含著兩個意思。一是和孩子讀同一本書。這樣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書中的內容、作者的寫作方法等,可以直接提高孩子的認識和寫作水平。二是和孩子同時讀書。在同一時間,家長和孩子讀不同的書,然後互相交流讀書的心得,既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又能廣泛涉獵文章,節約讀書的時間。
2、儘量說普通話,使自己的語言文明、規範。說家鄉話對寫作文有影響嗎?有一些地方語言,孩子平時就這麼說,但就不知道該怎麼寫。例如,“蹲”,有的地方話說“轂堆”,“轂堆”怎麼寫?***我也不會寫,亂寫了一個詞***。不會寫就查字典,查字典了還不會寫,真麻煩,乾脆不寫了。尤其是小學生,哪怕遇到一丁點兒的困難,也會阻止他往下寫作的激情。有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在描寫自己時竟然用了“一張驢臉”,非常生氣又失望。我一問,原來家裡老有人這麼說他,難怪孩子也這麼說呢!所以,家長平時的語言更要文明、規範。
3、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家裡人,用讚賞的語言多誇獎家裡人。在我們中國,很多人對待自己的家人是苛刻的,是“百般挑不是”,感覺畢竟我們是一家人,“敢說出你的不是”是“對你親”。可孩子並不會這麼想。在寫熟悉的人時,很多孩子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可是又感覺無話可寫,或者說不敢寫——因為寫也寫不出好來。寫媽媽吧,母愛那麼無私和偉大,“她天天嘮叨”;寫爸爸吧,他又“一事無成”……當老師引導從瑣碎的家務和繁重的工作中體現父母不忘對子女的關愛時,孩子還是一臉茫然。畢竟,他們耳朵聽的最多的是批評的話,心中的這個“壞”印象很難“磨滅”,讓他們怎麼寫出“好”來呢?
4、不要對孩子的作文要求太高。初學寫作文的孩子往往會出現錯別字多,語句不通,條理不清楚等現象,當家長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或過高要求孩子,孩子始終感覺達不到要求,只好放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習作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寫出來,做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有一定條理,語句通順,書寫工整,注意不寫錯別字,會用常用的標點符號”。所以,家長在評價孩子的作文時,不必拘泥篇章結構,無需苛求有無中心,只要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實於自己的心靈,“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我手抒我情!”這樣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抱持這樣的觀點,對孩子的習作,我們就會多一些欣賞,少一些苛責;多一些感動,少一些失落。孩子在這樣“隨心所欲”的寫作環境中才能“暢所欲言”,才能找到表達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