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的故事及簡介

  提起楊震,人們首先會想到他是著名的“四知太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楊震的故事:

  關於他清廉名聲聞名天下的故事,其中一個講道:有一天晚上,有一個人向楊震行賄,並安慰他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其實,楊震能夠青史留名,不僅僅因為他的清廉,還因為他是個敢於直言進諫的諍臣。他不屈權貴、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甚至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楊震,字伯起,東漢名臣,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司徒等職,性情耿直,敢於犯顏直諫,遇到不公平的事就要開口,從來不畏權貴、不留情面。安帝的奶孃王聖,因為撫養安帝有功,便無法無天,幹了很多貪贓枉法之事。眾人礙於安帝的情面,都不敢言語,楊震卻站出來了,他上書說:“阿母王聖,出身卑微,因遭千載難逢的機會,得以奉養聖上。雖然有推燥居溼撫養陛下的辛勤勞苦,但陛下對她前後所封賞的財富榮耀,已遠遠超過了她的功勞。然而她貪得無厭的心理無法得到滿足,經常交際朝臣,接受賄賂、請託,擾亂天下,使朝廷清正的名聲受到損毀,如同日月蒙上灰塵一樣。因此,應當迅速送阿母出宮,讓她居住在外面,這樣就能使恩情和德行都繼續保持,對陛下和阿母都是好事。”安帝事後竟將奏摺給王聖等人,她們便因此對楊震懷恨在心。

  王聖的女兒伯榮與已故的朝陽侯劉護的遠房堂兄劉瑰勾搭成奸。安帝讓劉瑰承襲了劉護的爵位,官至侍中。對此,楊震堅決反對,再次向安帝上書說:“臣聽說,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諸侯靠德行獲得爵位。在劉瑰沒有任何功勞和德行,僅僅以匹配阿母之女的緣故,一時間就位至侍中,又得以封侯,這既不符合高祖定下的老制度,又不合乎道義,以致滿朝文武議論紛紛,百姓迷惑不解。請陛下以歷史為鏡鑑,按照帝王應該遵循的規則辦事,方得人心,安天下。”可惜安帝仍沒有采納他的諫言。樊豐、周廣、謝惲等人見楊震接連進諫均未被採納,因而無所顧忌,大肆徵調大司農的錢糧、大匠的現有徒夫、木材,各自興建巨宅、林園池塘和亭臺樓閣,所耗銀錢難以統計。楊震為此再次上書說:“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城發生地震。我想到,那些親近的寵臣,驕傲奢侈超過法律的限制,大量徵調役夫,大修宅第,作威作福,致使行人在路上喧譁。地震的災變,恐怕就是為此而發。願陛下振奮帝王的陽剛之德,拋棄那些驕傲奢侈之臣,以回報上天的警告!”樊豐等人因此更對楊震側目而視、更加憤恨。

  不久後,河間男子趙騰上書分析批評朝廷得失,安帝發怒,將趙騰逮捕,送到詔獄審問,以欺騙主上、大逆不道定罪。楊震立刻上書營救趙騰,說:“我請求為趙騰減刑,保全他的性命,以勸誘草野民眾為國進言。”可安帝不聽,趙騰終被處死。

  安帝去東方巡視的時候,樊豐等因皇上在外,又競相大修宅第。太尉部掾高舒叫來大匠令史詢問核查,卻得到樊豐等人偽造的詔書。楊震將全部情況寫成奏書,準備等安帝回京後呈上,樊豐等人大為惶恐,便搶先一步一同上奏摺詆譭楊震:“自從趙騰死後,楊震深為不滿,而且他是鄧氏家族的舊人,有怨恨之心。”結果安帝聽信讒言,回到京城洛陽的當夜,就派使者收回了楊震的太尉印信。楊震因此緊閉門戶,不願再會見賓客。

  樊豐等人又指使大鴻臚耿寶上奏說:“楊震本是大臣,竟不服罪而心懷怨恨。”安帝聞之大怒,終下詔將楊震遣回原郡。

  楊震來到洛陽城西的夕陽亭,滿懷感慨地對他的兒子、門徒們說:“死亡,乃是士的平常遭遇。我蒙受皇恩而身居高位,痛恨奸臣狡詐,卻不能進行懲罰;痛恨淫婦作亂,卻不能予以禁止,還有什麼面目再見日月!我死以後,要以雜木作棺材,用單被包裹,僅夠蓋住身體即可,不要歸葬祖墳,不要祭祀!”然後***而死。

  一個直臣就這樣死去,路上的行人都為他們灑淚。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善於察言觀色、順情說好話的和事佬,少有不懼個人安危、敢於直言的勇士。在一個瀰漫著鄉愿氣息和由習慣力量支配著的環境中,能夠做到直言不諱,這既是一種崇高的品行,也是一種勇敢的壯舉。楊震因為直言,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其精神品質,永遠閃耀在歷史長空。

  楊震的簡介: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於太常桓鬱。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被眾儒生稱讚為:"關西孔子楊伯起。"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任內因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順帝繼位,下詔平反。

  人物評價:

  眾儒生稱讚道:"關西孔子楊伯起。"

  劉保:"故太尉震,正直是與。"

  范曄《後漢書》:"①孔子稱'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誠以負荷之寄,不可以虛冒,崇高之位,憂重責深也。延、光之閒,震為上相,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可謂懷王臣之節,識所任之體矣。遂累葉載德,繼踵宰相。信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先世韋、平,方之蔑矣。"

  "②楊氏載德,仍世柱國。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賜亦無諱,彪誠匪忒。修雖才子,渝我淳則。"

  劉祁:"及桓、靈之世,朝政淆亂,奸臣擅權,士風激厲,以敢為敢言相尚,故爭樹名節,袁安、楊震、李固、杜喬、陳蕃之徒抗於朝,郭泰、範滂、岑晊、張儉之徒議於野,國勢雖亡,而公議具存,猶能使亂臣賊子有所畏忌。"

  王應麟:"東漢三公,無出楊震、李固之右,而始進以鄧、樑,君子以為疵。"

  胡曾:"楊震幽魂下北邙,關西蹤跡遂荒涼。四知美譽留人世,應與乾坤共久長。"

  周曇:"為國推賢匪惠私,十金為報遽相危。無言暗室何人見,咫尺斯須已四知。"

  張維新:"灑酒松丘下,儼然見漢官。黃金一土苴,白日此胸肝。節峻華峰削,風清隴樹寒。爾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

  陳祖實:"氣爽天清別有春,辭金臺上草蓁蓁。野花盡解楊公意,挺立東風不著塵。"

  蔡東藩:"楊震不受遺金,四知之言,可質天地;並欲清白傳子孫,卒能貽澤後人,休光四世。後之為子孫計者,何其薰心富貴,但知貽殃,未知貽德耶?而關西夫子楊伯起,卒以此傳矣。""拚死何如預見機,網羅陷入已難飛;夕陽亭下沉冤日,應悔當年不早歸!""惟震為關西名士,當知以道事君之義,合則留,不合則去,胡為乎刺刺不休,坐聽讒人之構陷,而未能自拔也?彼薛包黃憲周燮馮良諸人,則倜乎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