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段落過渡方法指導

  過渡,是使文章連貫、結構嚴謹的一種手段。文章的各部分是靠過渡來連綴的。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一節中標點所規定的,以及諸節間的停頓,都需要表現者作出過渡或轉折的交代,也不是可以用作休息時間的。”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小學生作文寫作段落過渡的方法相關指導。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作文段落過渡方法指導:

  初學作文時,有的同學雖然學會了分段。但讀起來總感到段與段之間前後脫節,“分段”變成了“分家”,使一篇作文變得前後不連貫,氣不通,意不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問題就出在段落與段落之間缺少了必要的過渡。原來文章從這一段讀到另一段,好比隔著一條河,河上必須有橋,兩段才能連在一塊。這個“橋”就是過渡。

  一般的過渡方法,說起來比較簡單,無非是三種:

  一、詞語過渡法。就是用詞語將相鄰兩層意思連線起來上下連貫。如用“總之”“當然”“然而”“可是”等詞語過渡,也可以用表時間、地點、性質的詞語過渡。這些用來過渡的詞語常常放在新段落的開頭。

  二、句子過渡法。就是在兩個段落之間,安排一個句子來承上啟下。如《頤和園》中的“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自然地從寫萬壽山過渡到寫昆明湖。

  三、段落過渡法。就是在文章上下兩層意思間,用一個簡短的自然段過渡,使文章前後連貫。如《偉大的友誼》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這短短的一段文字既總結了上文,又提示了下文,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作文高分必備技巧:

  點睛明旨法又叫“畫龍點睛法”,龍有龍眼,戲有戲眼,文有文眼,畫龍要點睛,撰文也要點睛。作文時,在關鍵地方,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用一兩句話點明主旨,這就叫做“點睛明旨法”。從作用看,一是向讀者闡釋了開篇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二是點破題目,明確主旨;三是留下深長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有點睛,文章便生動精警,不點睛,便呆板平滯。從句式上看,點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議論句式。如《過秦論》的最後一句:“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前四段敘史實,末段發議論。這樣寫,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避免了議論的空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不過,點睛句也可以是敘述、對話,甚至是描寫等。

  從位置上看,點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於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由此寫出了內心苦悶和出遊的原因,引出他來到荷塘排遣煩惱。再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也是這樣開篇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個“清”,一個“靜”便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奠定了全文濃厚抒情的基調。它也可以置於文中,如莫泊桑的《項鍊》,在寫主人公瑪蒂爾德為賠項鍊而十年苦鬥、備嘗艱辛時,作者描述了瑪蒂爾德的嚮往並進行了評論:“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種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麼奇怪,多麼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點睛之筆,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確定性。它還可以置於文末,即“卒章顯志”,如上面的《過秦論》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時點睛,並無一定之規。關鍵在於你能否把“點睛”處寫深寫透,使重點突出,主題突出,人物性格活靈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