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學習好化學

  在學習化學知識中,許多知識如化學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質等,都是通過化學實驗而獲得的。因此,在化學學習中必須學會對實驗進行正確的觀察,並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從而掌握化學知識。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以及技巧,希望對您有用。

  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以及技巧一

  九年級化學是同學們在初中階段最後接觸的一門新的學科。同學們對它是既感到新鮮又害怕的,因此,保持這份激動的心情和興奮的狀態迎接每天的化學學習是學好化學最關鍵的第一步。

  第二步不要把學習化學當成考試任務來完成,而是體會這門學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同學們總認為只要簡單記住化學是一門在分子原子水平上來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這樣的定義就是在認識瞭解化學。那我只能遺憾的告訴同學們這只是在機械的重複科學家們的認識,而並不是自己的理解。認識一門新的學科無非就是在交一個新的朋友,你是否明白為什麼要在分子原子的基礎上來認識化學的呢?化學為什麼要研究物質呢?又為什麼要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呢?所以只有真正的理解化學對於人類生活的作用,瞭解化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改變,它為我們的未來可以創造的價值,才能更全面深入第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內涵。學好化學的前提就是你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去了解它,認識它,這樣才能“和平共處”。

  第三步學會“記憶”而不是“記住”。有一些同學總認為化學是理科中的文科,只要背一背、記一記就能得到高分。事實上不管是哪一門學科都有基本的公式需要記憶才能解題,化學也一樣有需要記憶的“公式”,例如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是一門有著自己獨特語言的學科,因此化學的根基就是化學用語的理解和運用,而元素符號和化合價是構建化學用語的基本。那麼化學用語在我們的化學中有什麼作用呢?實際上化學用語是用來簡潔直觀的表示化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物質的組成、結構以及變化。化學用語的意義對於很多學生都是難以理解清楚的,其實是因為沒有理解物質形成的過程,也就是沒有理解化學到底在研究什麼。例如:O2這樣一個化學符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許多同學都是記住有4條:

  1、氧氣

  2、氧氣是由氧元素組成的

  3、一個氧分子

  4、一個氧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每一條怎麼描述都是生搬硬套,但是假如我們能夠把氧氣形成的過程想清楚,那麼這個化學符號的意義其實就能想明白。首先是2個氧原子結合形成微觀看不見的1個氧分子,然後很多這樣的氧分子聚集就是我們巨集觀能感受到的氧氣,氧氣中就有很多的氧原子聚集就是氧元素。所以O2這個化學符號表示了氧氣的構成又表示氧氣的組成。所以化學有一些需要記憶的知識,所謂記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識記一些基礎內容,例如元素符號的識記可以自己編口訣找找符號和名稱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學會有技巧地學習。

  第四步學會運用教材,跳出題海。化學教材是我們學習化學的工具,教材才是我們最好的輔導書籍,每一個章節後都會有相應的練習題,應該每個習題都要做,不要認為簡單就一帶而過。實際上現在市面上很多的習題就是根據課後習題改編加大難度後形成,很多題目都是類似重複的,所以做好教材習題遠比跳入題海來得輕鬆實在。教材中一些課後小實驗和資料卡片以及每個章節最後的知識梳理往往都會被忽略,而這些看似並不起眼的內容往往是為重點知識的一個補充和整理。因此,每天用15分鐘的時間來閱讀化學書和梳理知識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化學的難不在於題目而是在於細緻和理解,而閱讀化學書、梳理知識內容是理解化學,深入瞭解化學的關鍵。

  第五步學會找方法找規律。化學是一門非常具有規律的學科,化學研究物質的方法以及物質之間的聯絡都具有規律性,只要找到這些規律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輕鬆。例如,化學實驗現象的描述對於同學們而言都覺得特別的難以記憶,而事實上化學現象的描述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第一,物質燃燒的實驗:氣體燃燒的實驗現象都是產生什麼顏色的火焰,包括硫粉燃燒的過程是硫粉先熔化再氣化成硫蒸氣然後才燃燒,因此硫粉燃燒的實驗現象也是什麼顏色的火焰;固體物質的燃燒的實驗現象的描述就是發出什麼顏色的光,鎂條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鐵絲燃燒火星四射等等。

  第二,實驗中有氣體產生,那麼實驗現象的描述就是有氣泡產生。

  第三,溶液之間反應的實驗:涉及到有鐵離子、銅離子等溶液有顏色的就要描述溶液顏色的變化,若實驗中有不溶性物質生成的就要描述產生什麼顏色的沉澱等。第四,化學反應有能量變化的需要描述反應前後溫度的變化。類似的情況在化學學習中還有很多,例如,氣體的製備的研究方法是一樣的,掌握方法就可以舉一反三,只要選中實驗的原理,那麼根據原理中所需原料的狀態和實驗條件以及需製取的氣體的性質就可以選擇裝置。再例如,初中化學研究方法中採用最多的是對比實驗的方法,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實驗、鐵釘鏽蝕的條件探究、分子不斷運動的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以及影響金屬反應速率的因素的實驗等等都是採用的控制變數的對比法進行。化學學習中的規律當然不僅只有這些,在這裡只是舉了一些例子。那麼這些規律該如何尋找呢?

  第一,化學研究的物質大多具有相似性,而且研究的方面都是相同的,無非就是物質由什麼元素組成,有什麼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發生那些化學變化。

  第二,許多同學認為化學方程式需要背,實際上是沒有理解化學變化的過程和沒有找到物質之間的相似點,只要理解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反應物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後又產生了什麼新物質,把化學式寫出來連在一起不就是化學方程式了嗎?同類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的過程都是一致的。

  第三,化學需要的是琢磨,實際上化學本身是一個很複雜又很抽象的學科,但是它的複雜在於每一個知識點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知識之間看似沒有聯絡的其實大多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共同點。

  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

  1.儘快去找學老師指點最關鍵的知識點,短期內補上能更好接受新知識點。

  要想進步,必須弄清楚導致這化學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常用的幾個公式、概念沒記住,還是很重要的幾個基本解題方法不能熟練應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點知識沒有理解透徹等等。

  因此,要學好化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實際上,研究完課本後,會做50%的題就不錯了,有30%的題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題根本就不會,這是正常現象。

  但是,研究完課本不馬上去做題,過一段時間後再做,你不會的題目就會上升到60%。因此,看書固然重要,做題更重要。看完書“馬上做題”是關鍵。

  2.爭取在課堂上多表現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說給老師聽

  現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集體授課”。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對成績不很理想的學生來說是很不利的。

  那麼,身為“差生”的我,該怎麼聽課呢?策略是:“搶答”。

  在很多情況下,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哪裡不懂?下面該著重講解哪一部分?是否該“再講一遍”?

  如果你時刻在準備著進行搶答,你的注意力,一定會很集中,聽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很高,學習就會逐漸變得輕鬆、有趣了。

  3.上課堅決不能“走神”

  統計結果顯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課走神造成的。

  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師的思路,沒法搶答,沒法影響老師下一步的講解內容,只能成為被動的聽講者,無法成為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參與者。

  因此,只有杜絕上課走神,你才能進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陰影,做一個快樂而輕鬆的學生。

  4.避免總是被老師“傷害”

  任何一個老師都不願意傷害學生。但是如果你經常被老師“傷害”,那就離“差生”不遠了。老師怎麼會“傷害”學生呢?

  學生還沒有認真、細緻地思考,就聽到了答案,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最大是傷害。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上課時沒有緊跟老師的思路,沒有積極地思考老師提出的“設問性問題”,在老師把答案說出來之前你還沒有進行任何積極的思考,對你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如果經常受到這樣的傷害,你聽課時就會覺得“稀裡糊塗”、“聽不懂”,這時,你要及時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5.經常去找老師,把你對某些問題的理解,講給老師聽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已經會了,但是再做類似的題目的時候,還是不很順手。這說明你對這些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還沒有完全理解。

  這時,我建議你去找老師,把你的理解詳細的說出來,老師一聽,就會發現你知識上的缺陷或解題方法上的不當之處。

  老師的三言兩語,就會使你的能力發生質的飛躍。事實上,這才是教師職業價值的最大體現。

  6.記住化學方程式,你會馬上感到化學容易多了

  化學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試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經歷的所有考試,你會發現,在你不會做的題目中,有60%以上是因為化學方程式不會寫造成的。

  特別是化學的計算題,更是與化學方程式息息相關。因此,可以斷言:只會寫化學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能準確書寫方程式,肯定不會及格。

  在某中意義上可以說:差生與優秀生的本質區別可能就是幾個化學方程式。

  初中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以及技巧三

  一、注意觀察實驗

  由於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習化學當然就離不開實驗了,因此如何觀察實驗對於我們學習化學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應明確實驗目的,確定實驗觀察的重點。課本設定實驗的目的在於實現某一學習目的,實驗目的決定了實驗觀察的重點,只有明確重點觀察的內容,抓住本質的現象,才能有效地觀察,有效地學習。如在初中化學〈序言〉課的實驗,所設定的幾個實驗都是為學生順利理解和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設定的。因此,觀察的重點是物質反應前後是否發生質的變化,從而確定該變化屬於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如鎂帶的燃燒實驗,觀察的重點是鎂在燃燒後的產物的性質和鎂帶有何本質的不同,確定反應是否生成新物質,從而判斷該反應是否屬於化學變化,而不能僅僅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發出耀眼的強光,放出大量的熱”這一非本質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實驗的目的——掌握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實質。

  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觀察化學實驗呢?第一階段***實驗前***觀察要素為:①反應物的物理性質***如反應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②反應條件***如是否加熱、光照、通電等***;③反應裝置***使用哪種實驗儀器、該裝置有何特點等***;④操作順序***如何組裝實驗裝置、添加藥品先後順序等***;⑤其他***如藥品的用量、實驗注意事項等***。第二階段***實驗中***觀察要素為:反應過程中的主要現象***如是否有顏色變化、是否有氣體生成、是否有沉澱析出、是否發光、放熱等***。第三階段***實驗後***觀察要素為:①是否有新物質生成;②新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等;③儀器拆分順序;④儀器整理等。

  二、積極動手實驗

  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自己動手實驗對於學生學習化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驗”,親自動手實驗不僅能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鞏固,激發我們學習化學的興趣,轉變以前的“要我們學習”為現在的“我們要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而可以成倍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實驗室制氫氣的原理和操作步驟,動手實驗比只看老師做和自己硬記要掌握得快且牢固得多。因此,我們可以在老師的安排下積極動手實驗,努力達到各次實驗的目的。

  三、勤於記憶

  每門課程都有其專業詞彙,化學也不例外。與數學、物理相比較,“記憶”對化學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學化學的最基本方法,離開了“記憶”談其他就成為一句空話。這是因為:第一,化學本身有著獨特的“語言系統”──化學用語。如: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對這些化學用語的熟練掌握是化學入門的首要任務,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必須記憶的;第二,一些物質的性質、製備、用途等也是必須記憶的,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它們的規律。怎樣去記呢?本人認為,首先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找出不同的記憶方法。對於元素符號、化合價和一些物質俗名及某些特性則要進行死記硬背;對於概念、定律、性質等要認真聽老師講,仔細觀察老師演示實驗,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其次要不斷的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的記憶方式,善於總結規律,這樣才能花時少,效果好。

  四、善於動腦

  遇到問題要多分析、多思考,並且要善於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現象想到本質、從特殊想到規律。上課要勤動口、動手,同時更要動腦,多問幾個“為什麼?”。在化學的學習過程中,碰到疑難,不能知難而退,而要深鑽細研,直到豁然開朗;對於似是而非的問題,更不能朦朧而過,而應深入思考,弄個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獨立想,就是會想,只有會想,才能想會了。

  五、注重練習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於理科的學習就必須做一定量的題目,但同時也要懂得,題目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比如類似的題目你盲目的做十題倒還不如把其中的一題完全弄懂學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並能檢驗出自己學習中的某些不足,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