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語文教師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
觸目驚心的現實提醒人們,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像過去那樣僅靠常識和經驗或一次性學校教育已顯得遠遠不夠了。如何應對急速變化的社會,極其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不斷地學習,使終身學習成為每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成為我們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更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自我完善,不斷學習,而且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本領——讓學生學會學習。
一、學習興趣是學會學習的前提。
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進入廢寢忘食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生動地說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培養興趣就是培養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興趣愈濃,追求得也就愈執著,學習效率也就愈顯著,改變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自學能力是學會學習的條件。
自學能力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面對著知識的日新月異,科技的迅猛發展,任何學校都不可能使學生學到他終身受用的知識,更何況21世紀是人們工作難以固定,不是以一次就業“定終身”的世紀。在這種情況下,要立足於社會,貢獻於社會,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學,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就會以在學校裡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作基礎,進而獲取新知識、新技能,並使之產生遷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自學能力是人才成功的必需具備的條件,它是以獨立性為核心,自覺主動地總結自己學習生活的方式、規律,有效地組織、利用影響自己學習活動的各種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
獨立地去獲取知識的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無論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開啟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這是適應現代社會的至理名言,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不管知識陳舊週期如何縮短,社會發展多麼迅速,他都會通過自學趕上時代的步伐。
三、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的需要。
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是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師要充分明白,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人,要充分估計學生的智力潛能,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讓學生學會自學,是適應未來現代化教學方式的需要。隨著教學手段的變化,遠距離教學、現代化電教設施、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路的運用,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獲得知識的多渠道,要求學生必須主動與現代化教學方式接軌。
開展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實現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學的需要,是建立現代素質教學模式的需要。教師只有把學法指導落到實處,學生才能學會學習。
1、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模式。科學的學習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效率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全面開拓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滲透學法,展示學法,化教法為學法。學法指導要針對學科特點進行。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機地滲透學法。展示學法還要堅持“練中導”,讓全體學生參與全過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
3、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最佳學習策略。比如:科學地使用大腦,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自我監控學習的能力等。
四、學習意識是學會學習的保證。
首先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謂習慣,就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常言道:“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
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惟命是從、循規蹈矩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善於應變。
再次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如今知識爆炸不再是一種預言,而是已經和正在成為一種現實。知識空前增加,而學習時間並未增加,這個矛盾在21世紀會更加突出。面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的矛盾,教師要認識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通過教育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教育學生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加強學習的計劃性,終生學習,從而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教師觀念要更新,教育要創新。
1、教師要具有創新思維。所謂創新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只有創新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發展。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曾說:“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髮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別人忽略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是以解決科學或藝術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為前提,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法,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等的心理過程。
2、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要轉變。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師包攬一切,只教給應試知識與應試技巧,忽略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指導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種效應。
(1)相容效應。“教育物件只有先接受你這個人,才能接受你的觀點。”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師要注重師德修養,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式關係,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你指導的學習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2)馬太效應。教師往往注重優生,強化“尖子生”,忽視“後進生”。因此,教師要防止“馬太效應”,即要克服定勢心理,樹立發展的觀念。
(3)皮克馬利翁效應。心理學家用這種效應說明,只要熱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師應對學生傾注愛心和熱情,提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對他們寄予熱切希望,肯定多於否定。
一、學習興趣是學會學習的前提。
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進入廢寢忘食的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生動地說明了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影響。培養興趣就是培養一種積極的學習情感,興趣愈濃,追求得也就愈執著,學習效率也就愈顯著,改變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二、自學能力是學會學習的條件。
自學能力是人才成功的必需具備的條件,它是以獨立性為核心,自覺主動地總結自己學習生活的方式、規律,有效地組織、利用影響自己學習活動的各種因素,以成功地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說:“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開啟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這是適應現代社會的至理名言,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不管知識陳舊週期如何縮短,社會發展多麼迅速,他都會通過自學趕上時代的步伐。
三、學習方法是學會學習的需要。
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是造成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教師要充分明白,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人,要充分估計學生的智力潛能,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讓學生學會自學,是適應未來現代化教學方式的需要。隨著教學手段的變化,遠距離教學、現代化電教設施、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路的運用,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獲得知識的多渠道,要求學生必須主動與現代化教學方式接軌。
開展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實現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學的需要,是建立現代素質教學模式的需要。教師只有把學法指導落到實處,學生才能學會學習。
1、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模式。科學的學習模式要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效率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高質量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全面開拓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滲透學法,展示學法,化教法為學法。學法指導要針對學科特點進行。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有機地滲透學法。展示學法還要堅持“練中導”,讓全體學生參與全過程的操作,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
3、指導學生掌握一些最佳學習策略。比如:科學地使用大腦,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自我監控學習的能力等。
四、學習意識是學會學習的保證。
首先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謂習慣,就是經過重複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例如人們長期養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工作習慣等。常言道:“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
其次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應變能力。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出惟命是從、循規蹈矩的“人才”;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善於應變。
再次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如今知識爆炸不再是一種預言,而是已經和正在成為一種現實。知識空前增加,而學習時間並未增加,這個矛盾在21世紀會更加突出。面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的矛盾,教師要認識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通過教育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教師要教育學生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誘惑,加強學習的計劃性,終生學習,從而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五、教師觀念要更新,教育要創新。
1、教師要具有創新思維。所謂創新思維,就是創造性思維。只有創新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發展。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曾說:“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髮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別人忽略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是以解決科學或藝術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難問題為前提,用獨特新穎的思維方法,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新觀點、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等的心理過程。
2、教師教育教學觀念要轉變。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師包攬一切,只教給應試知識與應試技巧,忽略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師要轉變觀念,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指導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種效應。
(1)相容效應。“教育物件只有先接受你這個人,才能接受你的觀點。”心理相容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師要注重師德修養,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朋友式關係,才能讓學生真正接受你指導的學習方法,提高指導的有效性。
(2)馬太效應。教師往往注重優生,強化“尖子生”,忽視“後進生”。因此,教師要防止“馬太效應”,即要克服定勢心理,樹立發展的觀念。
(3)皮克馬利翁效應。心理學家用這種效應說明,只要熱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師應對學生傾注愛心和熱情,提出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要求,對他們寄予熱切希望,肯定多於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