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理論悟語文教與學之道
語文的教與學都特需悟性,因此,應多思善悟,於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之事物中悟出語文的教與學之道。這樣,一些終日思之而不解的問題,便可觸類旁通,令人恍然大悟而稱妙叫絕。
細觀中醫之道,總覺其與語文之教與學頗有淵源,若能悟出二三分真味,絕對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中醫是講究辨證療法的,絕不搞“一刀切”,它用同一個方子可治不同的病,如巴豆既可治腹瀉,亦可治便祕。而同一種病,也會用不同的方子,如同是感冒,中醫們也會分熱症與寒症來區別對待。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那一套。反觀我們語文教學,有時過於強調集體備課,過於依賴現成“教案”,“千人一課”、“千課一面”、“拖大船”、“齊步走”的千篇一課的教法令師生倒胃口,導致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了”。隨著現代化手段的引進、多媒體教學的普及,這種現象依然生生不息,只不過變成了一個課件搞定一個年級10餘個班千把個學生的鬧劇,比用同一個教案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向中醫們學習,也來點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教學物件施以不同的教法,強調符合實際情況的個性化教學,才能“藥”到“病”除,收到效果。
再者,中醫絕不盲目用藥,而是講究先調養人的機能,增強人的體質,然後對症下藥。因病人體質太弱,吸收功能差,再好的藥也難起療效!這也促使我們反思,連對主謂賓都搞不清楚的學生大談病句修改及古漢語中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語法現象就肯定是“亂彈琴”,你只有先對學生進行“調養”——補足相關知識後才可取得成效。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同樣道理,你對書都沒有讀幾本的學生大談作文技法是無用的,因他胸無點墨無從下筆,若你讓他先“強身健體”——博覽群書,多讀多寫,就會水到渠成,“腹有詩書氣自華”講的就是這個理。為此,我不僅在課堂內指導閱讀,而且將閱讀作為每週的必修課放在學校閱覽室進行。一搞三年,雷打不動,邊看邊抄,邊讀邊悟,使學生受益匪淺。
我最佩服的還是老中醫的心理疏導,他們很善於調整病人的心態,樹立病人信心,而這正是治病之根本。記得我曾重度失眠,針、藥不斷可久治不愈,十分痛苦。後經人介紹找到一名老中醫,他拿脈後便說我年輕力壯身體好,說失眠是小毛病,沒什麼大不了,還說他的方子是絕對的靈丹妙藥,不知多少病比我重的人都治好了,說得我大喜過望信心滿滿,用藥後當晚便睡了幾個小時,半個月後痊癒。如今想來,藥肯定是好藥,可他那激發病人信心的“精神療法”作用之大是不可低估的。可我們能有幾個語文教師會注意對“學困生”做些體貼入微、激人奮進的思想教育工作呢?可能更多的是冷漠、冷眼,冷言冷語,讓“學困生”心灰意冷,甚至斷了學好語文的想法。若是我們能像那高明的中醫一樣,用真摯的關懷、熱情的鼓勵把學困生“脫困”的信心充分調動起來,再施以對症的方子,絕對馬到成功!對此,我頗有心得,我所教的班級有55個學生,僅農村學生就有29個,一些學生久居苗區,漢語都說得不太流利,剛進高中時,語文考試很少及格。於是,我和這55個學生逐個談心,對成績較差的幾個“學困生”每學期談話10來次,對他們每一微小的進步都予以鼓勵,對學習方法與技巧的指導更是具體到位,使“學困生”們很受感動。有位女生在寫給我的離別贈言中說:“我記得那時我的語文成績很差,因為剛從農村轉來也沒有什麼好的閱讀習慣,文章就像流水帳一樣,一點文采都沒有。還記得我的第一篇週記,你寫給我的評語是‘好好加油,我相信你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學生’,當時我別說多開心了……”你看,只是鼓勵一下學生“好好加油”,相信她“很有潛力”,只是“不放棄”一個“從農村來的而且語文成績很差”的學生,只是“經常找我談話”,就能使他們感受了老師的關心與鼓勵並內化為學習動力,就給我在“值得尊敬”前加了四個“最”,並且都在高考中考出了理想的成績。而整個班級也有不俗的表現,在2011年湖南省高考中,我班55人人平達109.50分,有個昔日的語文“學困生”居然上了120分,令人刮目相看!排除其中的偶然因素,她的語文成績有了質的提高是不爭的事實!可見心理疏導提振信心對“學困生”們是多麼的重要!
由此看來,這中醫之道與語文的教與學之道還真有不少相通之處啊
細觀中醫之道,總覺其與語文之教與學頗有淵源,若能悟出二三分真味,絕對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中醫是講究辨證療法的,絕不搞“一刀切”,它用同一個方子可治不同的病,如巴豆既可治腹瀉,亦可治便祕。而同一種病,也會用不同的方子,如同是感冒,中醫們也會分熱症與寒症來區別對待。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那一套。反觀我們語文教學,有時過於強調集體備課,過於依賴現成“教案”,“千人一課”、“千課一面”、“拖大船”、“齊步走”的千篇一課的教法令師生倒胃口,導致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了”。隨著現代化手段的引進、多媒體教學的普及,這種現象依然生生不息,只不過變成了一個課件搞定一個年級10餘個班千把個學生的鬧劇,比用同一個教案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向中醫們學習,也來點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地對症下藥,針對不同的教學物件施以不同的教法,強調符合實際情況的個性化教學,才能“藥”到“病”除,收到效果。
由此看來,這中醫之道與語文的教與學之道還真有不少相通之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