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高考知識點

  掌握好語文的知識點,輕鬆面對高考考試。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

  3、塗有餓殍 塗通“途” 4、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通“毋”

  二、古今異義

  1、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有事:古,採取軍事行動; 今,有事情

  2、谷不可勝食也 勝:古,盡,完;今,戰鬥取得勝利

  3、樹之以桑 樹:古,種植 ;今,較高大的林木

  4、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更加 ;今,增加

  5、或百步而後止 或:古,有的人;今,選擇連詞,或者

  6、數罟不入洿池 數:古,密;今,數目

  7、填然鼓之 填:古,擬聲詞,鼓聲;今,填加,

  8、則移其民於河東 河:古,黃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9、是亦走也 走:古,跑;今,人和動物的交互向前移動

  10、兵刃既接 兵:古,兵器;今,戰士

  11、先王以為東蒙主 以為:古,把···當作;今,認為

  12、河內凶 凶:古,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心腸狠

  1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檢:古,約束;今,檢查

  14、塗有餓殍而不知發 發:古,開啟;今,發現,出發

  ***二***

  中國的小說,也和世界各國一樣,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有人說我國小說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等,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

  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這是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覺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話傳說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為一種史實記載下來的,是靠實地訪問,從民間蒐集而記錄下來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記錄的意思,而不是創作。所以最初的小說,同歷史歸於一類。比如《穆天子傳》是個神話傳說,可史書上卻把它歸於帝王“起居注”一類;《山海經》也是神話傳說,《漢書》中卻把它歸於“地理志”中。

  直到樑代蕭統編《文選》,才第一個要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學定義,即“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但這時他所指的文學只包括詩、文、賦,並不包括小說。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還是進入唐代之後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這時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如陳鴻寫的《長恨歌傳》、白行簡寫的《李娃傳》,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不再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富於想象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參照蕭統的文學定義看,虛構、想象正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從此,小說便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傳統也並沒有中止。

  傳奇小說發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說大致是根據史事記載完成的,沒有什麼虛構和富有文采的創作加工,同唐代小說大不相同。後來人們寫了各個朝代的歷史小說,大多走了宋代傳奇的路子,即按照史書的記載編寫,作為文學作品是失敗的。

  這時隨之興起的是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許多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等,大都是文人採用民間創作而進行再創作的。話本是民間“說話”藝術的底本,它是經過說書藝術的千錘百煉才產生、流傳的。它以描繪精彩動人的情節場面和塑造生動活潑的人物性格見長;這就與專供人閱讀的小說有了明顯的不同風格,因為它們是植根於講給人聽的說書藝術的。

  由這裡再發展,便成為文人的獨立的創作。這時不再拿民間的東西來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創作。這一類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說發展史上開闢了一條新路。無論《三國演義》《水滸傳》還是《西遊記》,寫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尋常的英雄;而《金瓶梅》開闢了一條寫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過寫平凡人的日常生活,顯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長足發展。沿著《金瓶梅》所開創出來的道路,《紅樓夢》問世了,中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達到了輝煌的頂點。

  中國小說發展的脈絡及特點,大致就是如此。

  ***三***

  1.關於課文中趙執信《談龍錄》中一段引文。

  這段引文指出對詩歌藝術性的三種看法:洪要求完整,像畫龍,要把整條龍畫出來,連它的首尾鱗爪都不能忽略。王士反對這樣求完整,要求精粹,認為神龍見首不見尾,有時只在雲中露出一鱗一爪,就是隻要把最精粹的部分寫出來就行了,不必求完整。趙執信認為完整和精粹兩者是不可分的,畫出來的龍雖然見首不見尾,只有一鱗一爪,我們卻可以從這裡看到完整的龍。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龍才可以畫出一鱗一爪,才可以通過一鱗一爪來反映龍的全體,離開了完整的龍去畫一鱗一爪是不成的。也就是精粹要從全體中來,離開了全體就談不上精粹。這三種看法,趙執信的看法是最完整的。

  作者從這段話裡指出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就是從一鱗一爪裡顯示全體。也就是課文開頭幾段所說的“全”和“粹”的統一、結合,“虛”和“實”的相生、相成,這是藝術的最高成就。

  2.關於課文中引用的笪重光《畫筌》中的一段話。

  這段引文指出了中國繪畫和中國舞臺藝術處理空間的方式。從舞臺藝術說,演員結合劇情的發展,靈活地運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員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動作,“逼真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行動,就會使人忘掉對於劇中環境佈景的要求,不需要環境佈景阻礙表演的集中和靈活,“實景清而空景現”,留出空虛來讓人物充分地表現劇情,劇中人和觀眾精神交流,深入藝術創作的最深意趣,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從繪畫藝術說,一些名畫往往在一片空虛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現人物的行動姿態,刪略了背景的刻畫。比如齊白石的一幅畫,畫一枯枝橫出,站立一鳥,別無所有,但令人感到環繞這鳥是一無垠的空間,和天際群星相接應,真是一片“神境”。有人把中國繪畫和中國舞臺藝術處理空間的方式概括為16個字: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

  3.關於中國繪畫、戲劇、書法、建築等藝術的共同特徵:貫穿著舞蹈精神,由舞蹈動作顯示虛靈的空間。舉例來說,繪畫:吳道子畫壁請裴將軍舞劍以助壯氣;書法:張旭觀看公孫大娘劍器舞而悟書法;建築:《詩經·斯干》拿舞的姿勢來形容周宣王的宮室;戲劇:演員能用一兩個極洗煉而又極典型的姿勢,把時間、地點和特定情景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