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範文

  教學反思主要是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寫一份教學反思對教師們的教學成長很重要!下面是有小編為你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學反思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篇一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是閱讀和寫作要有謹嚴精神。要留心玩索。要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精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本質是斟酌文字來調整思想和情感。文章可謂觀點鮮明,要訓練學生運用綱舉目張法來理清思路。文章脈絡清晰,旁徵博引,能從咬文嚼字的表象探究他的本質。這是全文的難點。教學中必須突破。文中的文學素養很深厚,教師應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文學素養的薰陶,這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

  如何貫徹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

  首先貴在匯入.筆者運用自己的對聯匯入新課.

  點點桃花點醉家園景,聲聲輕鐘聲鬧華夏春。

  你讀這副對聯認為那些字詞用的好?

  生答:點醉和聲鬧用的妙.

  師問:可否用點綴和聲震代替?

  生答:不可.點綴不如點醉體現作者迎春的喜悅情感.聲震遠不如聲鬧體現除夕晚會的喜慶氛圍.

  師:對,這裡就是咬文嚼字.字詞的改動影響了對聯的情感.文句的改動也是這樣.今天讓我們與朱光潛先生共同討論如何咬文嚼字.

  這樣匯入課文一是輕鬆,二是目標明確.為了讓學生明確學習要點,筆者讓學生找出文中咬文嚼字的事例.

  正面事例 反面事例

  郭沫若改劇本 郭沫若改句

  水滸傳的句子 王若虛改史記

  紅樓夢的句子 賈島推敲

  蘇軾的詩 套版反應

  接著讓學生討論事例好壞的原因---表面是斟酌字詞的分量,實際是調整思想和情感.這是全文的中心.是綱.那麼,作者告訴我們如何推敲文字去調整思想和情感?從文中找出作者說的要點.

  生答:1內容和形式要相隨而變.2咬文嚼字難在字義的確定和控制上.生答:咬文嚼字要力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相吻合,達到藝術的完美.生答:避免套版反應.生答:要有謹嚴精神,要細心玩索.尤其要推陳翻新.

  師:同學們沒有說錯.這些都是作者借咬文嚼字告訴我們的知識.我們整理一下:

  1、原則:調整思想和情感

  2、途徑:斟酌文字的分量

  3、操作:把握字義。一是直指義一是聯想義。

  4、態度:要謹嚴,細心玩索。

  5、注意事項:避免套版反應。

  6、目的:力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相吻合,達到推陳翻新和藝術的完美。

  現在討論文章思路。生答:作者由表入裡。先舉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後的本質。生答:作者運用了比較思維。先同中求異,接著異中求同。“你是個沒骨氣的文人”與“你這沒骨氣的文人”意義相同,但表達效果不同。還有“你是。。。。。。”與“你這。。。。。。”句式的不同。“你是。。。。。。”與你是。。。。。。,就。。。。。。”句子的不同。

  師:分析的太妙了。整理思路:1由表入裡2求同求異。那這篇隨筆有何特點?

  生答:引用的材料眼花繚亂。生答:書上提示說叫旁徵博引。

  師:說說他的妙用。生:我認為體現了文章形散神聚的特點。生:這教會了我許多知識。如句式的表情效果。體現了知識性。生:東拉西扯,很有趣味。

  師:對。旁徵博引是一種寫作技法。他有三個特性:嚴謹性、知識性、趣味性。課後討論如何錘鍊詞語和句式。

  總結:筆者始終貫徹提綱挈領法。注重引導討論,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篇二

  咬文嚼字這篇文章歷來認為較難,枯燥。本年度教授這節課,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那就是:學生其實還是很有創作熱情的,只是我們慢慢地把他們的創作熱情給消磨了。

  支教本課時,自己並沒有太多新意的教學設計。大致流程為: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找出本文朱光潛認為咬文嚼字的含義是什麼?無論閱讀還是寫作,我們都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精神。文章1—5段 舉了哪些事例? 從哪一個方面闡述咬文嚼字的道理?

  推敲的故事 朱光潛認為哪個字好?你認為哪個字好?

  蘇軾的詩歌修改前後有什麼不同效果?什麼是套板反應?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事例?

  拓展訓練:蘇小妹咬文嚼字,早梅一字師,春風又綠江南岸,到過入滿,有何差別? 古人咬文嚼字的名句。總結本課對我們寫作的啟示。

  整個教學流程也比較大眾化,但是在拓展訓練環節,當學生選字眼的時候,熱情高漲,大膽嘗試的狀態歷歷在目。推好還是敲好,學生也是各抒己見。春風又綠江南岸,學生改了一個“潤“字,也改得很妙。可見,學生無論閱讀還是創作的激情還是有的,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學生都不願意寫作文呢?包括我們的老師自己也不願意寫作文?怎樣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我覺得至關重要。

  高二階段訓練的是議論文,議論文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很值得自己思考。與其一次次地讓學生艱難地挖空心思地創作,不如讓學生找到閱讀和寫作的樂趣,一發而不可收拾。

  其實,學生是願意創作的,如果讓學生去創作劇本,他們願意,如果讓他們演劇本,他們更願意。如果讓他們創作詩歌,他們也願意,品味詩歌,遣詞造句,也別有風味。如何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

  《咬文嚼字》教學反思篇三

  1、立足議論文體,理清論證思路,學習作者縝密的構思

  議論文是高中生必須掌握的文體之一,掌握文章的論證方法也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這篇文章在選材上獨具特色,思路嚴謹,脈絡清晰,論證縝密,方法多樣。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時,筆者先讓學生先找出觀點句,然後概括出所舉的例子,再將例子分類,引導學生分析把握論證思路。掌握這篇議論文的寫作特點,為今後議論文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鑑。

  2、聯絡學習實際,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審美、探究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時的閱讀中,有不少學生都比較馬虎,對文中用詞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識不夠,而朱光潛先生提出閱讀或寫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讀書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的習慣。

  分析完課文後,我結合研討與聯絡中提到的馬南邨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最後學生寫的賞析文章可以看出,學生已經有意識的關注自己讀過的文章了,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喜歡思考並分析一些優美的語句。這些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

  3、補充示例擴充套件閱讀,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輕鬆快樂的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因此上課過程中,我補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咬文嚼字的樂趣,在輕鬆和愉悅的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這節課裡,同學們學習了議論文的論證思路,領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開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說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