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設計

  假如給你三天光明,你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蘇教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設計。

  蘇教版《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第二模組的開篇,也是第二模組第一專題教學的定調之作。本文是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節選。個人覺得在本文的教學上存在兩個影響學生理解和感悟的環節:第一,作者的特殊經歷。作者海倫·凱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的個人感悟與生活體會不易為學生所理解。所以如何通過教學設計和課堂組織使學生體會盲人認識世界的特殊感受成為教師組織教學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海倫·凱勒三天的安排。她想要看的事物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其中的內在聯絡是什麼,是學生要認真思考和總結的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基礎知識;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2.能力目標:理解文章思路,整體把握全文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能夠結合自身體驗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散文的欣賞,體會文章獨特的抒情方式和心理描寫。

  難點:作者獨特的表達,作者特定的文化背景。活動體驗的學生參與過程與啟發。

  四、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定的理解能力基礎之上能理解課文的大意,並能較好地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各基礎知識點,根據文字的特點,本文重在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陶冶與提高,而文章語言的障礙性不大,而本文的特殊的作者遭遇和經歷是學生不太熟悉而需要體驗和感受的,所以教師點撥要透徹到位。故可以在文字研習的基礎上通過問題討論和活動體驗的方式組織教學工作。活動體驗教學中的教學手段充分使用幻燈片與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教學方法

  1.課外作業課前預習部分:預 習導學案的第一部分。小作文《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此預習作業的設計目的在於既能夠將學生引入教學情境,又可以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寫作訓練與文字進行有機對比,反映出人性的普遍情感取向及意義,深化本文 主題的闡發。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準備好導學案與課本,做好對第一部分的預習。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佈置:四人一組,討論探究,提出疑問,得出答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匯入、展示目標。

  用電腦顯示《二泉映月》的畫面及播放《二泉映月》的音樂,在淒涼、哀怨的二胡聲中,老師匯入。

  教師:作為一位身體健康的人,是很難體會殘疾人所忍受的各種困難和痛苦的,尤其是對於一位盲人,他的世界更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我們從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中聽出了什麼?***學生:坎坷的經歷,悲慘的命運,淒涼的心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美國的這們集盲、聾、啞於一身的女作家的精神世界,去品味這被譽為“精神楷模”的傑出女作家給我們展示的豐富情感。

  板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由學生介紹作者海倫·凱勒。***課前請學生預習,查詢相關資料***

  學生作者介紹:海倫·凱勒 ***1880—1968***,美國女作家、教育家。19個月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7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多年。在安妮·莎莉文的幫助下,入哈佛大學拉德科利夫學院學習,19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1964年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的榮譽總統自由勳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傑出婦女之一。

  主要作品:《我生活的故事》、《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願我們充滿信心》。

  她的經歷和作品鼓舞著世界各國人民。她的精神受到人們的崇敬。

  設計意圖:通過對作者的再認識,體會她的內心世界,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基礎。

  探究二:課前活動體驗:預習小作文《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

  學生:說他第一天會和家人待在一起;第二天和朋友和同學在一起;第三天好好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且對著鏡子記住自己的樣子。

  學生:說她 會去海邊靜靜地待上三天,欣賞海邊美麗的景色。

  教師:同學們有自己的安排,請學生速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海倫·凱勒對假想的三天光明是如何安排的?她想看到的都是什麼?[來源:Z|xx|k.Com]

  文字第一次閱讀: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一個問題:

  海倫·凱勒對假想的三天光明是如何安排的?她想看到的都是什麼?***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注意三天看到的區別。***

  學生:第一天她和親友度過;第二天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第三天看看紐約城。

  教師: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學生:他沒有把晚上海倫·凱勒的安排說出來。而且第一天不只是和親友度過,她是詳細感受了她身邊的事物。

  教師明確:

  三天的活動安排

  第一天: 端詳親友,看居家環境,森林和田野散步。夜晚:回憶這一天。

  第二天: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藝術博物館。 夜晚:看戲[來源:學|科|網Z|X|X|K]

  第三天:周遊紐約城。夜晚:看喜劇。

  教師:同學們能夠概括地說明海倫·凱勒三天安排的邏輯順序嗎?

  學生:重視親情——考察人類 文明——關心世人生活

  教師明確:

  教師此處可以做相應闡釋:三天的活動,雖是想象的,卻真實地表現了作者的內心世界。第一天的活動表現作者對親情的重視;第二天的 活動是對“世界的物質方面”和人類精神的千姿百態的關注;第三天活動表現出對世人生活的關心。三天的活動,其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對人類生活的全面考察。既表現內心對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達對人類生活的高度讚美,並以自己痛苦經歷和美好渴望,勸誡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陰。[來源:學。科。網]

  設計意圖:明確海倫的豐富博大的內心世界, 讓學生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人的勸誡。

  探究三:從文中的描寫看,海倫擁有光明的這三天與以前她認識事物有怎樣的區別?***從認知的感覺、角度,情感等方面思考。***

  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提示學生:抓住課文的關鍵語句和典型材料揣摩玩味,例如:作者第一眼要看的是那些“好心的、溫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人們”。而這其中首先“長時間凝視”的是她的啟蒙老師——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 學生閱讀、討論、回答。

  明確:之所以“長時間凝視”麥西夫人,從她臉上能“找出同情的溫柔的耐心的生動的形跡”,因為是她“打開了我的外部世界”,這是一個多麼困難艱鉅的任務,但靠著“溫柔和耐心來完成教育我的困難和任務”,海倫對她是充滿感激而尊敬之情的。 而海倫卻只能用觸覺和安妮·莎莉文·麥西夫人交流,無法滿足海倫與老師親情般的交流的慾望。表現了她對自己周圍的人是懷著極 其真摯的友愛之情的。這裡體現的是一種親情美。

  ***此處可以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細細玩味,儘量覆蓋全文為妥。***

  學生舉第8、9小節,認為通過視覺更加能夠感受愛的傳遞。

  學生舉第14、15、16、17小節,認為視覺是鑑賞藝術的最佳途徑。

  學生H舉19小節,說明以前海倫欣賞戲劇只能依靠觸覺,而視覺的體驗從表情和動作上豐富了海倫的審美空間。

  學生舉第23、24、25、26小節說明海倫擁有視覺以後渴望看到世間最平凡的景象。表現了她對人類的關愛。

  ***該階段旨在通過前一階段對海倫擁有光明的這三天與以前她認識事物的區別認識,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與價值取向。並試圖提升作品的內涵,試圖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必須珍惜身邊的一切。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設計意圖:通過對具體段落的分析,讓學生明確海倫對自己周圍的 人是懷著極其真摯的友愛之情的 。理解這裡體現的一種親情美。

  [來源:學|科|網]

  探究四:引入學生體驗活動,海倫·凱勒在這樣的逆境中依然樂觀地面對未來,熱愛生活。如果我們遭遇到挫折我們會怎麼面對呢?

  ***進入開放討論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做有意義的探討與反思。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及從海倫身上學到的優秀品質。

  探究五:師生共同歸納本文寫作特點:

  1、豐富的想象,樸素的語言。全文都是想象出來的,活動是虛構的。 全憑觸覺感知世界的作者,對活生生的感性世界瞭解很少,但作者偏是虛構她不能看到或聽到的那些場景和事情。沒有豐富的想象是做不到的,沒有內心世界的美好善良,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和那些崇高偉大的精神,更是難以做到的。從想象中,我們更真切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採用白描寫法,直白地寫自己的內心世界,全篇都是家常話, 既與坦誠、真摯的內心活動相適應,又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這是獨特的樸素美。

  3、值得品味的“美點”:主旨美、構思美、描寫美。

  設計意圖:明確散文的寫作特色與手法。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要點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佈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來源:學科網]

  三天的活動安排

  第一天:端詳親友,看居家環境,森林和田野散步。 夜晚:回憶這一天。

  第二天: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參觀藝術博物館。 夜晚:看戲

  第三天:周遊紐約城。 夜晚:看喜劇。

  重視親情——考察人類文明——關心世人生活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採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等,最後進行當堂檢測,課後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活動體驗必須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本課的兩個活動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文章所傳達出來的人文內涵。同時第一個活動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第二個考察的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第一個活動具有預習的功能,而第二個活動更具有總結的功能。同時兩個活動體驗之間具有承接性,突出強調了學生學習文字之後的變化。

  在突出教師的指導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課堂對教師的控制能力要求大大提高,教師能否組織起有效的對話和恰如其分的歸納總結是課堂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