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實詞用法歸納整理
要想學好初中文言文,怎麼能少了對這些實詞的掌握呢?今天小編把初中必須掌握的文言文常見實詞詞分享給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語文文言實詞用法歸納
字/詞 |
釋義 |
詞性 |
例句 |
出處 |
具 |
有 |
動詞 |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
《核舟記》魏學洢 |
詳細 |
形容詞 |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
《桃花源記》陶淵明
|
|
交通 |
交錯相通 |
形容詞 |
“阡陌交通” |
|
妻子 |
妻子和兒女 |
名詞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
絕境 |
與世隔絕的境地 |
名詞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
無論 |
不要說,更不要說 |
“無論魏晉” |
||
如此 |
像這樣 |
介賓短語 |
“詣太守,說如此” |
|
鮮 |
鮮豔 |
形容詞 |
“芳草鮮美” |
|
少 |
形容詞 |
陶後鮮有聞 |
《愛蓮說》 |
|
股 |
大腿 |
名詞 |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
《口技》 |
孤 |
古代王侯的自稱 |
代詞 |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孫權勸學》 |
治 |
研究 |
動詞 |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
文理 |
文采和道理 |
名詞 |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傷仲永》 |
何苦 |
哪怕 |
副詞 |
“何苦而不平” |
《愚公移山》 |
宜 |
當然 |
副詞 |
“宜乎眾矣” |
《愛蓮說》 |
爺 |
父親 |
名詞 |
“卷卷有爺名” |
《木蘭詩》 |
識 |
認識 |
動詞 |
未嘗識書具 |
《傷仲永》王安石 |
記住 |
動詞 |
“默而識之” |
《<論語>十則》 |
|
居 |
居住 |
動詞 |
面山而居 |
《愚公移山》-《列子》 |
請 |
請讓我 |
動詞 |
“請從吏夜歸” |
《石壕吏》 |
美 |
美麗 |
形容詞 |
“芳草鮮美” |
《桃花源記》陶淵明 |
漂亮 |
形容詞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
認為……美 |
形的意動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聚 |
使……聚 |
動的使動 |
“聚室而謀” |
《愚公移山》 |
止 |
阻止 |
動的使動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
棲息 |
動詞 |
非梧桐不止 |
《惠子相樑》 |
|
懲 |
以……為苦 |
形作動詞 |
“懲山北之塞” |
《愚公移山》 |
北 |
北面 |
名詞 |
“懲山北之塞” |
|
向北 |
名作狀 |
北飲大澤 |
《夸父逐日》 |
|
靈 |
成為靈異的水 |
名作動 |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陋室銘》 |
亂 |
擾亂 |
形作動 |
“無絲竹之亂耳” |
|
造反 |
動詞 |
盜竊亂賊而不作 |
《大道之行也》 |
|
賊 |
害人 |
名作動 |
盜竊亂賊而不作 |
|
勞 |
使……勞累 |
動作使動 |
“無案牘之勞形” |
《陋室銘》 |
蔓 |
牽牽連連的 |
名作動 |
“不蔓不枝” |
《愛蓮說》 |
枝 |
枝枝節節的 |
名作動 |
“不蔓不枝” |
|
清 |
顯得清幽 |
形作動 |
“香遠益清” |
|
宴 |
舉行宴會 |
名作動 |
“會賓客大宴” |
《口技》 |
啼 |
哭著 |
動作狀語 |
“忽啼求之” |
《傷仲永》 |
賓客 |
客人 |
名詞 |
“會賓客大宴” |
《口技》 |
以賓客之禮相待 |
名作動 |
“賓客其父” |
《傷仲永》 |
|
利 |
以……為利 |
意動 |
“父利其然” |
|
風煙 |
在風煙中 |
名作狀語 |
“風煙望五津”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箕畚 |
用箕畚 |
名作狀語 |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跳 |
跳著 |
動作狀語 |
“跳往助之” |
|
畢 |
用盡 |
形作動 |
“吾與汝畢力平險” |
|
全、都 |
形容詞 |
群響畢絕 |
《口技》 |
|
名
|
說出 |
名作動 |
“不能名其一處” |
|
出名 |
名作動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
《陋室銘》 |
|
名字 |
名詞 |
並自為其名 |
《傷仲永》王安石 |
|
善 |
擅長 |
形作動 |
“京中有善口技者” |
《口技》 |
奇 |
奇異、罕見 |
形容詞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核舟記》 |
餘數、零數 |
名詞 |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
隧 |
鑽洞 |
名作動 |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
《狼》 |
日 |
每天 |
名作狀語 |
“日知其所亡” |
《兩小兒辯日》 |
吾日三省吾身 |
《論語》十則 |
|||
東 |
到東方 |
名作狀語 |
“孔子東遊” |
《兩小兒辯日》 |
簫 |
吹簫 |
名作動詞 |
“簫鼓追隨春社近” |
《遊山西村》 |
犬 |
像狗一樣地 |
名作形 |
“其一犬坐於前” |
《狼》 |
洞 |
打洞 |
名作動 |
“一狼洞其中” |
|
屠 |
指屠戶 |
動作名 |
“一屠晚歸” |
|
恥 |
以……為恥 |
形的意動 |
“不恥下問” |
《<論語>十則》 |
新 |
新知識 |
形作名 |
“溫故而知新” |
|
苟 |
苟且 |
副詞 |
故不為苟得也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表示希望 |
副詞 |
苟無飢渴 |
《君子于役》 |
|
已 |
通“以” |
副詞 |
自董卓已來 |
陳壽《隆中對》 |
停止,放棄 |
動詞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
停止 |
動詞 |
白露未已 |
《詩經》(《關雎》) |
|
與 |
通“歟” |
語氣詞 |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和 |
動詞 |
“吾與汝畢力平險” |
《愚公移山》 |
|
通“舉”,選拔 |
動詞 |
選賢與能 |
《大道之行也》 |
|
給予 |
動詞 |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
欣賞 |
動詞 |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答謝中書書》 |
|
是 |
這個 |
代詞 |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
孟子《魚我所欲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此,這時 |
代詞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傷仲永》王安石 |
|
作 |
寫 |
動詞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
興起 |
動詞 |
盜竊亂賊而不作 |
《大道之行也》 |
|
奮起,指有所作為 |
動詞 |
而後作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老鼠發出的聲音 |
擬聲詞 |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 |
《口技》 |
|
致 |
招致,引來 |
動詞 |
不可屈致也 |
陳壽《隆中對》 |
買到 |
動詞 |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
《送東陽馬生序》 |
|
對……說話 |
動詞 |
聽婦前致詞 |
《石壕吏》 |
|
凡 |
總共 |
副詞 |
凡三往 |
陳壽《隆中對》 |
度 |
衡量,估計 |
動詞 |
孤不度德量力 |
|
安 |
怎樣 |
代詞 |
計將安出 |
|
怎麼 |
代詞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司馬遷《陳涉世家》 |
|
挾 |
挾持,控制 |
動詞 |
挾天子而令諸侯 |
陳壽《隆中對》 |
殆 |
大概 |
副詞 |
此殆上天所以資將軍 |
|
身 |
親自 |
名作狀 |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
|
秋 |
時候 |
名詞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諸葛亮《出師表》 |
光 |
發揚光大 |
形作動 |
以光先帝遺德 |
|
遺 |
給予 |
動詞 |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
|
親 |
親近 |
形作動 |
親賢臣,遠小人 |
|
以……為親 |
動詞 |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
《大道之行也》 |
|
親戚 |
名詞 |
親舊知其如此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
|
遠 |
疏遠 |
形作動 |
親賢臣,遠小人 |
諸葛亮《出師表》 |
離人遠 |
形作動 |
而日中時遠也 |
《兩小兒辯日》 |
|
遠播 |
形作動 |
香遠益清 |
《愛蓮說》 |
|
鄙 |
出身鄙野 |
形容詞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諸葛亮《出師表》 |
目光短淺 |
形容詞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
《曹劌論戰》 |
|
邊境 |
形作名 |
蜀之鄙有二僧 |
《為學》 |
|
猥 |
辱,降低身份 |
動詞 |
猥自枉屈 |
諸葛亮《出師表》 |
許 |
承認,同意 |
動詞 |
時人莫之許也 |
陳壽《隆中對》 |
答應 |
動詞 |
遂許先帝以驅馳 |
諸葛亮《出師表》 |
|
這樣 |
代詞 |
問渠那得清如許 |
《觀書有感》朱熹 |
|
地方,處所 |
名詞 |
不知何許人 |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
|
大概,表示對數量的估計 |
副詞 |
潭中魚可百許頭 |
《小石潭記》 |
|
斟酌 |
斟情酌理 |
動詞 |
斟酌損益 |
諸葛亮《出師表》 |
損 |
減少 |
動詞 |
斟酌損益 |
|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
《愚公移山》 |
|||
益 |
增加 |
動詞 |
斟酌損益 |
諸葛亮《出師表》 |
更加 |
副詞 |
香遠益清 |
《愛蓮說》周敦頤 |
|
固 |
頑固 |
形容詞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愚公移山》 |
本來 |
副詞 |
固眾人 |
《傷仲永》王安石 |
|
雖 |
即使 |
副詞 |
雖人有百手 |
《口技》林嗣環 |
雖不能察 |
《曹劌論戰》 |
|||
雖人有百手 |
《口技》 |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三峽》 |
|||
雖有千里之能 |
《馬說》 |
|||
即使這樣 |
關聯詞 |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
《公輸》--《墨子》 |
|
方 |
方圓 |
名詞 |
方七百里 |
《愚公移山》 |
正 |
副詞 |
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
《閒情記趣》沈復 |
|
當……時 |
介詞 |
方其遠出海門 |
周密《觀潮》 |
|
書 |
書信 |
名詞 |
一男附書至 |
《石壕吏》 |
寫 |
動詞 |
即書詩四句 |
《傷仲永》王安石 |
|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 |
《陳涉世家》司馬遷 |
|||
書寫 |
名詞 |
未嘗識書具 |
《傷仲永》王安石 |
|
字條 |
名詞 |
得魚腹中書 |
《陳涉世家》司馬遷 |
|
因 |
於是 |
關聯詞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
《唐雎不辱使命》 |
動 |
震動 |
動詞 |
波瀾動遠空 |
王維《漢江臨眺》 |
聊 |
聊且,暫且 |
副詞 |
老夫聊發少年狂 |
蘇軾《江城子》 |
間 |
參與 |
動詞 |
又何間焉 |
《曹劌論戰》 |
夾雜 |
動詞 |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口技》林嗣環 |
|
中間 |
名詞 |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 |
《閒情記趣》沈復 |
|
間或、偶然 |
副詞 |
時時而間進 |
《鄒忌諷齊王納諫》 |
|
肉食者 |
居高位,得厚祿的人 |
名詞 |
肉食者謀之 |
《曹劌論戰》 |
犧牲 |
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
名詞 |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
|
孚 |
為人所信服 |
動詞 |
小信未孚 |
|
信 |
真誠、誠實 |
形容詞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論語》十則 |
福 |
賜福,保佑 |
動詞 |
神弗福也 |
《曹劌論戰》 |
福氣 |
名詞 |
此何遽不為福乎 |
《塞翁失馬》 |
|
獄 |
案件 |
名詞 |
小大之獄 |
《曹劌論戰》 |
情 |
實情 |
名詞 |
必以情 |
|
可 |
可以 |
副詞 |
可以一戰 |
|
憑藉 |
動詞 |
可以一戰 |
||
因為 |
連詞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岳陽樓記》 |
|
依據,按照,順著 |
動詞 |
策之不以其道 |
《馬說》 |
|
以 |
把 |
介詞 |
以從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 |
《閒情記趣》 |
馳 |
驅車(追趕) |
動詞 |
公將馳之 |
《曹劌論戰》 |
策騎 |
動詞 |
願馳千里足 |
《木蘭詩》 |
|
遂 |
於是,就 |
副詞 |
遂逐齊師 |
《曹劌論戰》 |
既 |
已經 |
副詞 |
既克 |
|
故 |
原因,緣故 |
名詞 |
公問其故 |
《曹劌論戰》 |
問其故 |
《兩小兒辯日》 |
|||
舊知識 |
形容詞作名詞 |
溫故而知新 |
《<論語>十則》 |
|
所以 |
關聯詞 |
故不為苟得也 |
《魚我所欲也》--《孟子》 |
|
舊、老 |
形容詞 |
故人具雞黍 |
《過故人莊》 |
|
舊,原來的樣子 |
名詞 |
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
《狼》蒲松齡 |
|
鼓 |
擊鼓 |
名作動 |
一鼓作氣 |
《曹劌論戰》 |
打鼓 |
名活用動 |
簫鼓追隨春社近 |
《遊山西村》 |
|
再 |
第二次 |
數量詞 |
再而衰 |
《曹劌論戰》 |
盈 |
充滿,這裡指士氣正旺盛 |
形容詞 |
彼竭我盈 |
|
滿 |
曾不盈寸 |
《核舟記》魏學洢 |
||
充滿 |
動詞 |
有暗香盈袖 |
《醉花陰》李清照 |
|
靡 |
倒下 |
動詞 |
望其旗靡 |
《曹劌論戰》 |
稱 |
相稱 |
動詞 |
不能稱前時之聞 |
《傷仲永》 |
池 |
護城河 |
名詞 |
池非不深也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發 |
頭髮 |
名詞 |
明朝散發弄扁舟 |
《宣州謝X樓餞別校書叔雲》 |
出發 |
動詞 |
有時朝發白帝 |
《三峽》酈道元 |
|
起,指被任用 |
動詞 |
迴圈舜發於畎畝之中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初中文言文學習方法
1.課內文言文
首先把課內的課文弄清弄懂,在學習課內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課下的註釋還有通篇解釋時不懂的字詞意思或者語法,做到最起碼能夠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譯成現代語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學文言文階段,文言文對我們而言如同一門外語,我們不瞭解的很多,這時需要我們要有一種較真的精神,具體到每一個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讀課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起初不明白的,多讀幾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讀的時候注意怎麼斷句,培養自己的語感。在判斷如何斷句的時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現眼前了。
課內文言文要做到熟練,對文中的字、詞、語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課下做好總結,即同一個詞它的作用遇到過多少個,分別是什麼,根據課文記住例子。
2.課外文言文
課外文言文起一個拓展的作用。在起初接觸文言文時,由於缺乏對字、詞意思、詞類活用等作用以及語法的瞭解,起初學生讀不懂很正常,這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就像學生開始學習英語一樣,從開始的不懂到後來的熟練,都需要經歷一段知識積累的過程。課外文言文的擴充,是在課內文言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接觸到同一字、詞更多不同的意思和用法,擴充學生的知識庫。
3.準備好詞典
在學習文言文,或者自己看文言文的時候,希望學生養成一個習慣:古漢語詞典不離身。在看文言文時,遇到不懂的就去翻詞典,在看詞典的時候,養成一個習慣,把它的每一個意思看一個遍。同時有例句的,試著自己根據它給出的詞義,能不能看懂例句的意思。
4.好習慣的養成
古漢語詞典不離身—養成查詞典的習慣
多動腦—思考它在文中屬於詞典解釋中哪個意思,可以一一套入嘗試翻譯對不對。
多動嘴—不明白的句子,不知道怎麼斷句的句子,發聲讀出來,看看怎樣斷句合理。
多動手—查詞典以及注意看懂後把詞典上遇到的幾個比較基本的,比較常見的意思記在這篇文章旁邊,最好配有例句。儲存好這份資料。
資料的收集—把文言文做過的資料都放在一起,為複習做好準備。
5.文言文學習方向
字、詞詞義或作用
詞類的活用
常見句式:判斷、疑問、省略等
文言文翻譯的常見方法:增、調、留、換
起初對古文不瞭解,會覺古文是很枯燥,容易讓人感到厭煩的東西,等到我們的文言文知識庫基本建立,大家會喜歡上文言文,很多要說的話,簡短的話語就可以表達出來,語氣詞的使用雖然看著沒什麼實際意思,但是讀起來很有意境。明天我們就來看看,文言文中大概要學習些什麼。
初中文言文學習建議
第一、要重視誦讀指導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對培養語言的感知、直覺、積累、頓悟能力有很大幫助。
***1***字音讀準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過不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
***2***採取各種方式讀。一篇文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試讀一遍,或全班齊讀,或個別朗讀,從試讀中發現他們讀字讀音中出現的問題,然後一一板書糾正,並由老師再範讀一遍全文。同時通過反覆誦讀,利用文言構詞造句的特點以及語音停頓、邏輯重音、語氣聲調等誦讀要訣來深化詞義句意的理解辨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言文的傳統的誦讀方法是科學的。它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
第二,教詞句理解的方法
知識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有計劃地進行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古漢語的語言材料和知識,使之形成系統,而且也能轉化為能力,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 建立“文言知識庫”,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理。如每冊課本後的“常用實詞表”和單元知識短文裡要求掌握的實詞、虛詞,人人必須整理,但對每課詞語的整理積累不能侷限於該篇,要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並隨著新課的學習去豐富,即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此外,進行積累不是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絡、歸類、比較。例如:學生筆記本中,文言文部分,我提倡這種方式整理筆記:***一***本課字音字形整理。***二***通假字。***三***重點詞,分為實詞和虛詞的整理。注意整理時,要結合句子。***四***詞類活用。***五***一詞多義。***六***古今異義這六大部分。因為,整理的過程就是系統複習鞏固的過程。
第三,文言資料的使用
有的同學不愛動腦,讓學生自己翻譯時,喜歡抱著資料看。這樣很不利於文言文翻譯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聽課。有資料很好,但要用得恰到好處。對於資料提倡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這兩個環節的使用。
1.初中語文古今異義詞歸納總結
2.初三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
3.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指導
4.文言文要怎麼複習
5.初中文言文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