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清平樂村居》是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詞,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藉助朗讀、想象、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重點難點】

  圖文結合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1、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2、農村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優點,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物質條件比現在差得多,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沒有車輛,交通落後,農村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當時社會動盪,連年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目睹著這一切,他渴望見到農村平靜、安寧、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來到了農村,終於找到了他嚮往的地方。

  投影“清貧樂·村居”圖。

  3、圖上是怎樣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對照畫面學生練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你準備用什麼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清貧樂·村居”。配樂朗讀。

  二、初學詩意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正音。

  3、集體交流檢查,指名同學讀文、點評。

  ***指正讀音 bāo 剝。***

  4、男女生賽讀,齊讀。

  5、再讀課文,對照圖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穫:

  ***注意學生多元理解。***

  “茅簷低小……草”“最喜小……”

  “大兒鋤豆……二兒……”

  7、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翁媼”:老年婦女。

  “臥剝”:伏在地上剝東西。

  “吳音”:吳地方言。

  8、對照插圖說說整首詩意。

  9、指名學生試說,集體練說。

  10、再對照詩意再現畫面,說說你眼前呈現出了哪些畫面。

  三、分塊品讀

  1、教師引導過渡,出示“清貧樂·村居”分解圖。

  2、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面來理解、想象、解說。

  3、學生自由選擇準備。

  ***想象要豐富。***

  4、集體交流:

  ***體會與指導讀書相結合。***

  ⑴小兒臥剝蓮蓬。我似乎看到了、聽到了……

  ⑵大兒鋤豆溪東。

  ⑶“二兒正織雞籠”二兒會怎樣想……

  ⑷“醉裡吳相媚好,……翁媼”

  這一對老人會聊些什麼?

  ***大兒、二兒、小兒……以後的生活。***

  指名讀這二句話,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們繼續往裡走,還會見到什麼畫面?

  2、同桌互說交流。

  3、指名說。

  4、辛棄疾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5、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品味情感,表達了什麼感情

  六、小結、作業

  選擇剛才你選擇的畫面,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

  《清平樂村居》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詞,它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和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整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在寫景方面,茅簷、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相媚好、無賴、臥剝”,藉助畫面與註釋,瞭解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瞭解詞的一般特徵。在多層次的誦讀、想象、拓展中,感受詞中田園生活的情景,鄉村生活的和諧美好,體悟詞人對這種安寧生活的嚮往。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讀的課文,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感受江南鄉村的清新秀麗、安寧祥和之美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探究過程體驗法”、“以讀代講教學法”。

  學法:1.“讀、看、聽、想、表達”等多種學習方式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朗讀水平隨著對課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讀準、讀懂、讀好、賞析”的遞進性活動中得到提高。2.採用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學生在具體感悟美的活動中,發現問題,獨立或合作解決問題,既達到本課教學目標,又實現學習方法的自主構建。

  四、說教學環節

  本課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鮮明地勾勒出來,語言清新秀麗,淺顯易懂。為了讓學生在多層次閱讀過程中體會詞境,感受鄉村生活的安寧美好,我按照“讀準、讀好、讀懂”的思路,一直把“邊讀、邊看、邊想”的學習方法貫穿始終,把時間留給學生。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我設計如下教學思路:

  一、 定向導學。

  學生接觸詞很少,怎樣讓他們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我通過層層滲透,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制定目標,我引導他們慢慢完成目標,從而不斷滲透我的“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

  2. 同桌互讀互評。

  3. 抽生讀並正音。

  讀,是詩歌教學之魂。初讀課文時,給學生設定一個訓練坡度:讀準,字正腔圓;讀流暢,表現韻律。首先,要求讀正確,關注“剝”、“蓬”等字的發音,感受詞的韻腳;

  三、 初讀賞析,感悟詞境。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嘗試從再現詩的畫面入手。

  讓學生說說村居的景色: “茅簷”、“溪上”、“青草”,接著再體會村居的人美:翁媼的相媚好,大兒鋤豆,中兒正織雞籠,小兒剝蓮蓬。讓學生結合畫面感知詞意,體會村居的無憂無慮,幸福自在。

  四、 總結提升,感悟詞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尋常的田園生活,作者辛棄疾為何如此沉醉呢?此時,一段詞人生平資料的展現,恰到好處,再次展現了國泰民安的內涵。

  五、 強化訓練

  課堂內主要設計了兩個作業:一是背誦,一是小練筆。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詞,並且把握的是詩詞的精髓,再現的是詩詞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詞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寫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