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引起了社會廣大群體的關注,由於獨身子女長大後大部分都在外工作,而獨居老人就成了一種常態現象。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較重的失落感

  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1.2、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

  1.3、“懷舊心理”

  他們往往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一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此狀態多在疾病發作緩解後出現,別人低聲說話,會認為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等。這種情況約佔30%。

  1.6、心理行為偏離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性格隨和的發展成任性粗野等。

  2、獨居老人心理問題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疾病

  獨居中老年群體缺乏與人甚至是與子女的溝通,易與他人或者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更讓老人覺得無助、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不能及時調節排解,就容易導致抑鬱,進入惡性迴圈。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於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並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約佔60%。

  2.3、諱疾忌醫

  老年人心理、身體健康問題被忽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也排斥“看病”。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嚴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併發症,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

  3、如何調節獨居老人心理問題

  3.11、培養新的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能讓老人增壽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能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

  3.2、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通人性的小狗,一舉一動,使人喚起生機,寵物的陪伴讓人不感到寂寞。但應注意寵物的衛生,要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看你怎樣對待。有些事只要想得開,就能放得下,不要鑽牛角尖,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豁達大度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獨居老人怎樣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要多結交朋友

  社會角色在退休後逐漸隱退,朋友和親人對老人至關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讓人際關係存摺滿滿的。平時多跟鄰居交流,參加社群活動,笑一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係。

  2、獨居老人要學會情感轉向

  兒女在外老年人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二人一起重溫過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制定任務,使自己得到寄託。

  3、獨居老人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人們雖各有不同,但過健康、文明的生活則是一致的目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過多地嗜好菸酒,鏖戰玩牌,不講究衛生,生活無序等等必須克服。

  子女怎樣照顧獨居老人

  1、做子女的應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就是一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一旦老人身體某一部位有不適,應儘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干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慾望。因此,一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

  2、子女盡孝首先做到順

  “孝順”的落腳點是“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衝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援和照料獨居老年人

  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單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拋棄害怕家產外流等狹隘的顧慮,和老人認真談談,並幫著介紹。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為相伴也要子女盡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