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論文

  高校貧困生作為校園中的特殊人群,承受著比其他同學更大的心理壓力,容易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高校輔導員應發揮在其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引導貧困大學生建設健康的心理素質,應該發揮自己在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幫助貧困生走出心理困境,健康地完成學業,走向社會。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貧困大學生的數量不斷上升,已約佔大學生總數的20%左右,貧困大學生這個群體所面臨的問題也愈發突出。和其他的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但同時,家庭貧困以及造成家境困難的各種因素,也導致了部分困難學生心理失衡,使他們在心理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現實告訴我們,貧困生的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而單純經濟上的幫助無法徹底解決他們的所有問題。針對大學生貧困的特點,作為學生輔導員,我們不僅要幫助這些學生通過正規渠道獲得經濟上的幫助完成學業,同時還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調適。

  貧困大學生是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下,易產生自卑感、無用感、絕望感等心理問題,出現“心理貧困”現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經濟上的困難使貧困學生容易在學習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同學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生活節儉、學習認真;但是由於成長環境、教育環境的不同,往往知識面有限,某些科目的學習上有困難,遇到打擊可能產生氣餒或者偏激情緒。

  二是敏感的人際關係和孤獨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表現對人際關係比較敏感,家庭經濟困難使他們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和加入學生組織,他們往往自我封閉、交往面狹窄。

  三是迷茫的擇業心態和恐懼感。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學生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就業,在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時,家境困難的學生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發展,而且還要比其他學生更早地考慮反哺家庭,於是貧困學生面臨現實壓力的時間更早,負擔更重。加之有些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片面,對社會感到不滿、失望,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問題成因進行分析,有利於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有利於研究並建立一套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行為激勵機制;有利於讓國家的資助政策落到實處。社會心理學理論表明.生活在同一社會群體或相似的生活環境中的人會形成相似的人格特點,一個人的生活境遇與人生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其性格與心理結構。筆者結合實際工作中的經驗與人格理論分析貧困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及特點,歸納出影響其人格特點形成的幾點因素:

  一、來自於家庭環境的影響

  學生由於家庭經濟拮据難以滿足平常家庭孩子的物質要求,與富裕孩子隨心所欲的花費相比更使他們相形見絀,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則容易形成自卑、嫉妒、孤僻等心理問題。如果生活壓力使得貧困家庭的父母心態不平衡甚至產生病態心理,在教育子女時對學習目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錯誤引導,這也常常直接影響到子女的心理健康。

  一些貧困家庭沒有注重性格及興趣的培養,使得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後無法適應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當他們意識到只學書本不足以讓自己成為優秀學生的時候,會對大學生活產生恐懼感,對前途既懷疑又茫然。

  另外孤兒和單親家庭的貧困學生由於缺乏正常家庭的關愛,往往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徵,使得貧困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障礙,表現為缺乏生活熱情、人際交往羞怯、恐懼等。

  二、來自於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只注重物質利益上的追求,把財富佔有的多寡當作價值衡量的唯一標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社會上由於沒有經濟地位而受到的歧視和不公正的對待,會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給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另外,一些動機善良的幫扶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如果實施不當或有意無意地被扭曲,也會對受助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影響。

  三、來自於校園文化的影響

  人際關係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體體現為群體成員間的心理吸引或心理排斥,表現為個人與他人感到滿意或不滿意。貧困大學生由於自身所體現的社會身份文化特徵,可能被其他型別的學生群體所疏遠,因此產生焦慮、孤獨或者不滿情緒,從而造成心理失衡。

  四、來自於自身所面臨的各種壓力的影響

  ***一***經濟的壓力。經濟生活方面的壓力是導致大學生心理貧困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經濟上還沒有自立,他們不得不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上學,同時申請困難補助,業餘時間還要勤工助學。相比其他同學,學習生活面臨的困難更多。

  ***二***家庭的壓力。據調查,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低下或家庭負擔過重***有重病人、贍養人口過多***。而在大城市讀書的學生生活狀況已經比其父母好了許多,但強烈的責任心讓他們產生了巨大的負罪感。走進大學的他們,已然成為了他的家庭的期盼,生活狀況的反差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三***學業的壓力。貧困學生一般都會有比較重的思想包袱,他們深知自己的大學生活來之不易,力求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報答含辛茹苦的父母。然而在人才濟濟的大學中,高中成績優異的他們儘管再努力,也有可能出現成績平平。一旦他們的成績不如別人時,就會很強地損傷自尊,擊垮他們的動力,使自身陷入了精神上困苦的境地。

  ***四***就業的壓力。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和就業競爭相對激烈,同時由於健全、公開、公平、擇優的就業機制尚未完全建立,造成就業市場人才競爭的不公平。對於一些綜合能力不高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就會產生一些錯誤的社會觀和就業觀,同時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巨大壓力和困惑。

  ***五***感情的壓力。大學生是青春期發展的後期,他們日趨走向成熟,在這個時期他們對情感有著迫切的需要。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於經濟困難他們或壓抑自己的情感,或無法承受交友所帶來的一些負擔,不自信的性格及自卑的心理也給他們交友帶來了障礙。   ***六***自身心理素質的影響。貧困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影響和制約他們心理健康的主要內因。貧困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發展缺陷,如偏執型人格障礙導致固執、多疑、好嫉妒、難與同學相處;強迫型人格障礙具體表現為過分的自我束縛,自我懷疑,常常緊張、苦惱和焦慮;自我意識缺乏客觀性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有時自我感覺太好,自我期望值過高,偏離實際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時,又走向對立面,產生悲觀、失望、消沉、偏激等心理問題。

  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源頭是經濟貧困,經濟上的幫扶對心理健康的調節是有很大作用的。學校應完善勤工助學系統,為貧困大學生提供助學貸款,併為他們創造勤工儉學的崗位,緩解其經濟壓力。另外,建立經濟資助機制,通過社會資助、學校定期補助及減免學雜費等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擴大獎學金的覆蓋面。獎學金的設立有利於培養貧困生的好勝心和拼搏精。

  要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得從貧困大學生自身著手。要讓學生從認識上改變對貧困的看法。貧窮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勇氣正視貧窮。貧困既有物質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暫時的物質貧窮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要自身具有堅韌、勤奮、吃苦耐勞等品德,在校努力學習知識,掌握實踐能力,貧窮的現狀是可以改變的。每個貧困大學生都應該樹立起信心,培養健全的人格,在經濟脫貧之前先做到“心理脫貧”。

  總結以往的心理諮詢實踐會發現,貧困生會因為老師或者同學一句無意中說的話、一個不經意的眼神而引發的心理問題,如“這個老師沒有迴應我的問題是對我有偏見”,或者“這個同學跟我講話態度冷淡看不起我”等。因此筆者認為,要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校園的育人環境.引導師生以平等的心態看待貧困生,不歧視、多理解、不憐憫,多幫助,減輕貧困生的貧困感和自卑意識,改善班級、寢室等小群體的人際關係對於貧困生來說極為重要。小群體密切的人際互動關係對他們的心理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在小群體中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際環境,並通過組織各種團體活動來優化這種人際關係.這對於調適貧困生的自卑情緒、開啟他們封閉的心靈、增強其交往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發動師生扶助貧困生.形成全員助困的良好氛圍在師生中積極倡導愛心助困活動。從經濟、學習、心理等各個方面幫助貧困生,喚起全校、全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和支援。

  輔導員應當加強對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幫助學生們瞭解和分析自我心理健康狀況,客觀、勇敢地面對現實,恰當、全面地接受自我,既看到自己的外在劣勢.又看到自己的內在長處。應該對學生進校後的心理健康檔案進行篩查,並對其中有自卑感、自我封閉、自暴自棄等心理傾向的貧困生進行約談,予以特別關注,讓貧困生感覺到他們是備受關心的。在學校層面通過點面結合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如採用專題講座、主題班會、小型討論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陽光進取。另外,組織貧困生開展一些以他們自身為主角的活動,如“受助者助人”、“愛心傳遞”等,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為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的困難群體服務等。通過這些活動.使貧困生從內心融入社會群體.逐步消除孤獨感.同時學會感恩和付出,並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奉獻自我,尋找自我,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