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的心理健康
生理上有所缺陷無法自立,對大多數殘疾人來說是一個一輩子都無法解開的心結。而社會上一些歧視和過度的“好奇”,極大傷害了殘疾人的自尊自信。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殘疾人心理健康問題羅列
1、急切的挫折心理。身殘之後,往往在自卑之中產生自憐,希望獲得人們的同情和幫助。性格內向不願表露的朋友,在得到幫助之後,感激之情與回報之心油然而生。
2、嚴重的挫折心理。尤其是人為事故或原因造成的殘疾人,受挫感特別強烈,有的甚至會因此而改變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和性格。
3、強烈的自卑心理。由於遺傳或因意外事故導致某種身心缺損和功能喪失,喪失了健全人的生活能力,會認為被瞧不起和低人一等,因而性格變得孤僻、膽怯,從而意志消沉,喪失生活的信心。
4、深刻的抱怨父母、抱怨領導、抱怨命運;認為天地之間,難以容身;人海茫茫,唯我多餘。
保障殘疾人心理健康需社會共同攜手
殘疾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殘疾人的心理問題也應該是社會性的問題。想要保障殘疾人心理健康,就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建立殘疾人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讓殘疾人有回到家的歸宿感,像面對親人一樣面對心理醫生。在諮詢與治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愛、被重視,從而解決心理問題。
2、在全社會大力宣傳關注殘疾人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使其聰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另外號召健全人經常與殘疾人平等地相處與溝通,不要把殘疾人看作是另類,而要把他們看作最需要幫助的朋友,最可信任的同事。
殘疾人心理健康如果得不到妥善保護,會較健全人更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因此如果您的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出現心理異常的表現,最好儘快帶其諮詢心理醫生。
殘疾人是不是殘廢人?
殘疾人不應被認為是殘廢人。軀體殘疾者的思維能力和其他心理功能可以是完好無損的。精神殘疾者也還保持著部分正常的心理能力,且軀體通常是完好的。只要受到必要的教育和訓練,通過代償作用,許多人甚至可以成為超越正常人的出類拔草的人物。這種身殘志堅終於成為生活強者的例子,無論在世界上還是在我國都不勝列舉。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是個小兒麻痺後遺症致殘者,每天坐著輪椅上班,但成了美國有史以來淮一的連任四屆的總統。我國有下肢癱瘓的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高位截癱的張海迪以及成千名在各項世界殘疾人運動會中為國爭光的殘疾運動員。在1997年表彰的自強模範中就有靠雙柺行走,自學成才,奇蹟般地走上講臺的北京林業大學外語系教授李健。只要有健康的心理,殘疾人並不等於殘廢人。
殘疾人有哪些認知特點?
殘疾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除了與一般人有著共同的心理特點外,還有著其獨特的心理表現和認知特點。由於殘疾的類別不同,殘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殘發生的時間***先天致殘或後天致殘***不同,其認知特點也不同。
盲人由於視覺喪失,尤其是先天性視力殘疾人或幼年致殘的人,就缺乏甚至根本沒有空間概念,沒有視覺形象,沒有周圍事物的完整圖景認識。由於人的外界資訊 90%是來自視覺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維很不發達。雖然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非常靈敏,但也無法彌補這一損失。不過盲人在另一方面由於沒有視覺資訊的干擾,形成了愛思考、善思考的習慣,相應地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就比較發達。由於他們的言語聽覺能力較發達,而且記憶力比較好,所記住的詞彙比較豐富,也促成了他們言語能力強的特點。所以許多盲人都給人一種健談、說話有條理、詞彙豐富、語言生動、說理充分的印象。
聾啞人喪失了聽力,靠手勢語言和別人進行交往,靠視覺器官的直觀形式獲得資訊,並進行交流,因此視覺敏感,形象思維非常發達,而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就相對地差些。
行為和人格偏離者,其認知特點主要是現實性較差,易於離開實際去思考問題,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現出明顯的片面性,還會表現出偏執傾向,嚴重時可有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