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周計劃

  世界會給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具體安排如下:

周次

背誦內容

必讀書目

選讀書目

第三週

《登幽州臺歌》《登鸛雀樓》

 

《愛的教育》

 

《葉聖陶童話》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昆蟲記》

 

《愛麗斯漫遊奇境記》

 

《十萬個為什麼(叢書)

 

《冬天躲在衣櫥裡》

 

《雷鋒的故事》

 

《大林和小林》

 

《海底兩萬裡》

第四周

《涼州詞》千字文七

第五週

《春曉》《絕句二首》

第六週

《出塞》千字文八

第七週

《早梅》《梅花》

 

《木偶奇遇記》

第八週

複習、檢測

第九周

《樂遊原》《天淨沙》

第十週

《鹿柴》千字文九

第十一週

《靜夜思》《暮江吟》

 

《馬小跳愛科學》

第十二週

《送元二使安西》千字文十

第十三週

《古朗月行》《早發白帝城》

第十四周

千字文十一

第十五週

《別董大》《絕句》

 

《稻草人》

第十六週

千字文十二

第十七週

   

 複習

檢測

第十八週

  備註:希望家長結合班級讀書計劃監督孩子積極地讀書,對選讀書目家長可根據孩子實際情況選讀部分圖書。

  篇二: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第二課堂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但初中生的語文課外閱讀現狀實在令人擔憂。兩年前我曾經對自己學校的初二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面窄、時間短、量少、不得法。60%多學生喜歡看卡通、漫畫、言情、武俠小說,超過了其他型別的人數,其次為文學名著,而閱讀科技類書籍及報刊雜誌的學生相對減少。中學生每天閱讀時間少得可憐,42%的學生平均每週閱讀3小時以上,25%的學生平均每週閱讀2小時以上,28%的學生平均每週閱讀l-2小時,甚至還有15%的學生每週閱讀時間不足1小時。對於魯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吳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這幾位作家的作品,閱讀過的學生所佔的比例較高,但我們瞭解到,其實,對於這些名家,他們也僅僅看過少量的幾篇文章,根本談不上深入的瞭解。此外,對於一些外國作家,卻只有少部分學生閱讀過。可見,學生的閱讀面較為狹窄,閱讀的深度也不夠。因此,如果語文教師在注重課內閱讀的同時還不加強課外閱讀的引導、督促、指導工作,那麼,語文教學只會走向死角,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也只是一紙空文。

  語文課外閱讀活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並形成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課堂教學和教科書固然重要,但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內容上傳授的知識都是很有限的,它們的任務主要也只能是起示範和引導作用,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來自大量的、有效的課外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課外閱讀,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妙世界。它指導學生認識人生,熱愛生活;它召喚學生張開思考的風帆,在書海中遨遊;它啟迪學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尋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發展個性,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初中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型別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可見,課外閱讀舉足輕重。

  那麼,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呢?

  一.保證閱讀時間 養成良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作過的一個估算:初中學生一個鐘頭可以閱讀一萬字,即使費點心思的,一個鐘頭也可以閱讀5000字,一本大約10萬字的書,每天只讀一個鐘頭,20天就可以讀完,一年可以讀18本,中學三年可以讀54本,再加上兩個假期,以八個星期算,每天讀三個鐘頭,三年又可以讀24本,總共78本,78000000字。這樣我們不僅能完成上面所列的閱讀內容,還有時間反覆咀嚼精華,不斷深化。所以“只要堅持不懈,成績是很可觀的”。雖然我們沒有葉先生所講的那樣充足時間,但我們可以讓學生保證每天30分鐘讀書,為了不讓這一點流於形式,要求學生們每天閱讀課外書不少於2000字,作不少於200字的讀書筆記,摘錄你認為寫得好的精彩語段、章節,並讓家長、同學監督簽字。“學生並非不願讀書,也並非真的沒有時間”。如果合理利用時間,確實對學生良好閱讀狀態的保證,閱讀氛圍的形成,對培養閱讀興趣及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對課外閱讀的帶動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選擇適當讀物 提高閱讀質量

  語文課外讀物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必須與學生的文化層次、思想水平相適應,必須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時代的發展。回首人類文壇,群星閃耀,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審視當今出版物,魚目混雜,美醜同在。怎樣從這既多又雜的作品中,選出品位高、質量好的書,使學生獲得有益的知識營養和精神食糧呢?

  我發現,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仍愛幻想,這就意味著他們仍愛讀帶幻想的故事,如童話、科幻小說等,好奇又是他們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薦他們讀一些探險和探祕的故事;此階段,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還可讀一些具體形象的故事、寓言等。初二年級,學生們的思維已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想發展,特別是初二年級下學期及初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已佔較大比例,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水準已有較大發展,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此階段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千古傳誦的經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

  現將初中階段的課外閱讀內容指導列表作一參考:

  年級 課內名著導讀 課外讀物推薦

  初一年級***上***《愛的教育》《伊索寓言》

  《繁星》《春水》寓言、民間故事的閱讀

  培養閱讀興趣與能力

  初一年級***下***《童年》《昆蟲記》

  《魯濱遜漂流記》《哈利波特》等

  激發豐富想象力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經常結合教學,向學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文章或書籍,如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就讓學生看魯迅的《朝花夕拾》;上《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推薦他們閱讀《名人傳》,教《荒島餘生》時,讓他們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等等。這樣學生從這些書中擴大了眼界,增長了知識,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嚐到了課外閱讀的甜頭,就主動找書閱讀了,有時候不要我去介紹,他們就能把有關課文的章節內容瞭解得清清楚楚。

  為了讓學生感受時代氣息,便於近距離賞析模仿,可以推薦他們閱讀的期刊雜誌,如:《讀者》、《青年文摘》、《小小說選刊》等。

  不得不引起語文教師重視的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當代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網路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式,以豐富的內容體現出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在緊跟時代腳步的同時,提高自身修養,在時尚開放的網路文化中汲取營養,在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中健康成長。

  三.指導閱讀方法 爭取最佳效果

  讀思結合,特別是集體之間的交流探討,對於閱讀內容的深入,閱讀氛圍的營造,閱讀習慣的養成都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放聲讀,將書面語言轉化成口頭語言,這是最普通,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種組織形式。因其方便靈活,自主性強,深受師生歡迎。但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一學生***自覺性不太高,如對這一方式把握不好,容易流於形式,學生讀書只是應差事,導致學生對所讀材料缺乏深入的思考,“讀而不思則罔”。所以讀與思相結合,

  也就是能對所讀書的思想內容有所感悟。我們經常利用語文閱讀課或實踐活動課讓同學們把前一段時間閱讀完的作品就其“怎樣寫的”各抒己見,可以是一部作品的不同方面,如《格列佛遊記》的大膽想象,幽默的語言,對當時社會和人類自己的反諷批判,也可以是不同作品的同一方面,如通過比較《圍城》和《駱駝祥子》體會錢鍾書和老舍的不同語言風格;通過讀《名人傳》《童年》談談怎樣做人等。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與作者、文字與生活之間實現著多種視界的融通,因此,要鼓勵學生隨時記下“智慧的火花”。一批註摘抄。這基本是與閱讀同步完成的,可不要小瞧這些小筆墨,它往往是探尋某個關鍵問題的鑰匙,是發現知識寶藏的洞口,是大徹大悟的前奏。至於摘抄,可建議學生準備閱讀記錄本以便識記和整理,書讀得越多,摘抄也越多,老師可以每星期檢查一次,養成習慣就好了。二是寫讀後感。讀完一本書,總有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把這些想法及時地有意識地記下來,就是讀後感。這是批註摘抄的深入和細化,是實現學生與文字、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三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仿寫、續寫、改寫、擴寫、縮寫、故事新編……我們每學期利用作文課至少安排三到五次這種專項訓練,既可以展示閱讀效果,又能調動同學們進一步的閱讀積極性。如指導學生把《泰戈爾詩選》中的一些小詩改成散文,仿《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寫家鄉的風土人情,想象自己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續寫一段故事,故事新編有《阿廖沙來到我們中間》、《新西遊記》、……在各種型別的寫作中,學生既豐富了原作品又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對原作的再創造使他們不自覺的模仿原作的語言風格、敘事技巧,潛移默化地領悟了閱讀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反過來由於親身體驗了寫作的甘苦,才更易於感悟語言大師們駕馭文字的高妙。

  四.實施多元評價 促進閱讀理解

  教師每週一次適當地檢查學生的閱讀記錄本,形成評優獎勵的制度。在課外閱讀組織指導中,也可嘗試讓學生自己選擇閱讀夥伴,並組建課外閱讀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閱讀或交流,並進行多種形式的評比,以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這種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的競賽,不僅引發同學們的良性競爭,還有利於同組成員間的相互鼓勵,維持對課外閱讀的長久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我們知道,只有儘量為學生提供展示他們閱讀成果的舞臺,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才能更好激勵學生多讀書。因此,我們常常開展“手抄報比賽”“古詩朗誦擂臺賽”“優秀讀書筆記展評”“讀書徵文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樹立自信,培養興趣。

  兩年多堅持下來,首先我深切地感受到,課外閱讀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比如有一些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一個片斷或故事,而其背景又是非常複雜的,如果閱讀了有關背景材料,則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如《荒島餘生》、《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等。可見,適當發散性閱讀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心理空間,為學生解讀語言文字,領悟相關內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其次,課外閱讀在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培養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有同學在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時就提出,既然作者說要耐心等待時機的成熟,為什麼自己要在決鬥中喪生?……更令人欣慰的是,同學們對課外閱讀產生了濃厚興趣,文學的品味也提高了。課餘,同學們常常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大談讀書的體會,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同學們所讀作品也漸漸遠離武俠、言情之類,閱讀的範圍更廣泛,品味更高雅了。不少同學一有空就逛書店,選名著,甚至已有學生開始涉獵托爾斯泰等世界級文豪的作品了,這對初中生來說,不能不說是可喜的現象。

  再次,學生不斷形成鑑別批判能力,對於美醜的鑑別,對於民族文化、流行文化的分析等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對人生觀、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比如學了《醜小鴨》之後,他們會聯絡作者安徒生的生平經歷,確定只有在努力奮鬥之後才會贏來美好的未來的信念;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們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最後,實踐證明,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第二課堂,是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良好方法。

  篇三:

       《課外閱讀周計劃》是在新世紀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在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新精神指導下,精心編選的一套高品質的課外語文讀本。本書並不是簡單的應試閱讀訓練,而是一扇扇清新明亮、奇妙鮮活的知識窗戶。她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時間管理和研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閱讀考試變化的應對能力為根本目標的課外閱讀書。這裡選編的文章並不是非讀不可的,你可以讀,也可以不讀,你千萬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如果你覺得讀來有困難,你可以跳過去,以後再讀,先換自己喜歡的讀。課外閱讀不是為了增加你的負擔,而是為了增加你的快樂!在快樂的閱讀中收穫思想、智慧與情感。但快樂還來自堅持,來自對自我挑戰的克服和超越!我們強調的就是每天都要有課外閱讀,每週都要有學習檢測。時間管理和計劃性是本書最為重要的特點。你只需每天花上十幾分鐘的時間,不僅輕鬆地就讀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慢慢也會養成每天都閱讀的習慣。而“習慣”,莎士比亞說過,“簡直是一種改變氣質的神奇力量”。當有一天你回首過去,你會為自己的變化而大吃一驚。別人剛知道的你早就知道了,別人還不懂的你已經在用心體會了,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向你展示著她的奧妙和祕密,你每過的一天都是內心充實的一天,你在每一個晚上都能愜意而滿足地入眠。因為總有優美文字的情感魅力和思想魅力在滋養著你,提升著你,你的容貌也因此而發生了改變,逐漸呈現出智慧與自信的逼人光輝。為什麼不變呢?讓我們就從今天開始,開啟她,走進她!

  【圖書目錄】 - 課外閱讀周計劃***初中卷1***

  序:網路時代的閱讀與成長

  第一週 飄雪的季節

  星期一 結識一位作家——朱自清最完整的人格

  星期二 冬天

  星期三 冬日漫步

  星期四 江南的冬景

  星期五 我沿著初雪漫步……

  周 末 本週閱讀研討與綜合能力訓練

  第二週 愛的光波

  星期一 結識一位詩人——舒婷愛的光波

  星期二 讀給媽媽聽的詩

  星期三 髻

  星期四 祖父的花園

  星期五 父親與我

  周 末 本週閱讀研討與綜合能力訓練

  第三週 理解動物

  星期一 結識一位作家——都德阿爾封斯·都德其人

  星期二 塞 甘 先生的山羊

  星期三 一隻羱羊

  星期四 烏鴉

  星期五 馬

  周 末 本週閱讀研討與綜合能力訓練

  第四周 對光明的憧憬

  星期一 結識一位身殘志堅的英雄——海倫·凱勒與拿破崙齊名的女人

  星期二 我的一生

  星期三 火光

  星期四 黎明

  星期五 尋夢者

  周 末 本週閱讀研討與綜合能力訓練

  第五週 穿過地平線

  第六週 時間的價值

  第七週 跨越百年的美麗

  第八週 鄉思濃濃

  第九周 吹動心靈的四季

  第十週 上帝的聲音

  第十一週 北歐精靈

  第十二週 花開花落

  第十三週 淚與笑的行囊

  第十四周 夜鶯與薔薇

  第十五週 月光白帕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的內容,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