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各類題型答題模式
1.時間排除法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時序性較強,在高考試題中必然會有所體現,有的是具體時間,有的是大概時間,只要我們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記憶得非常準確,那麼解題就非常迅速和容易,其實90﹪以上的選擇題都能通過時間排除法來排除。
例如: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覺醒的歷史條件包括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②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陣營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④無產階級覺悟的提高和鬥爭性加強⑤馬克思主義誕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本題看起來涉及的歷史事件較多,其實只要搞清楚題目的核心是“工人運動興起和無產階級的覺醒”和強調的時限是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答案也就出來了,因為①和⑤不符合題意。
又如:2009年全國卷2的第14題***試題略***
此題看似難於判斷,其實只要根據課本知識明朝與後金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發生在山海關外的遼東地區、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戰是發生在今新疆地區再結合示意圖首先就可否定參考答案B和C,明朝對瓦剌主要採取防禦戰略,不可能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因此又可以否定掉A,因而正確答案只能是D。
再如2009年全國卷1第18題:1917年,李大釗撰文指出:“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於自由,即孔子不當存於憲法。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於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為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李大釗在此強調的是
A.批判封建皇權 B.反對尊孔復古
C.捍衛《臨時約法》 D.倡導科學精神
提幹明確限定時間為1917年***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指向為否定孔子,聯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是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就不難判斷正確答案為B。
2.詞語排除法 高考選擇題的備選項項中經常有一些絕對性的詞語,一般情況下,帶有絕對性詞語的選項往往會有問題。因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基於此,我們在做題時,除非教材中明確表述為“最早”、“第一”、“完全”、“始終”、“全部”等以外,在拿不準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該選項是錯誤的。
例如:韓國建立後,仿效歐美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遲緩。20世紀60年代初,軍人集團執掌政權,實行威權政治,經濟高速發展。進入90年代後,韓國確立了政黨政治。這反映出在韓國
A、只有威權政治才能干預經濟
B、歐美式政治體制不適合發展經濟
C、經濟發展與推行政黨政治必須同步
D、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計劃與市場也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手段而已,有效的就是適合的正確的,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的變革往往稍遲於經濟的發展,題目中的A、B、C三項表述均有問題,而且都帶有一些絕對性的詞語,如A項中的“只有”、“才能”,B項中的“不適合”,C項中的“必須”等太過於肯定與絕對,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D。
3.屬性排除法 即通過分析其階級屬性來排除選項,確定答案。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階級屬性和侷限性,他們採取或推行的措施總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基於此,通過分析排除,有些題目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唐太宗說:“以天下之產,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於事穩健,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行專制統治
唐太宗是一位封建帝王,屬於統治階級的範疇,其採取的一切措施最終肯定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和自身的絕對權威的,在封建社會裡,皇權至高無上,因此,不難判斷:B、C、D三項絕對不可能是封建帝王唐太宗的主張。正確答案應是A項。
又如:羅斯福曾打比喻說:“1933年夏天,有位頭戴絲綢帽子的老紳士在防波堤邊上失足落水。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進水裡,把他救上來,但絲綢帽子被浪衝走了。老紳士甦醒過來後,千恩萬謝,誇獎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後的今天,老紳士卻因丟了帽子而斥責他的朋友。”對這段話的準確理解是
A.新政遭到資產階級的激烈反對 B.新政損害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C.新政犧牲了資產階級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劇了美國社會的矛盾
羅斯福作為美國資產階級的代表,其實施新政的目的是在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來緩和美國的社會矛盾,因此首先我們就否定了B、D兩項,而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新政初期“老紳士”***資產階級***對“朋友”***新政***是“千恩萬謝”的,只是危機過後才“斥責他的朋友”,故又否定掉A項,因而本題的正確答案只能是C項。
再如2009年全國卷2第18題: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國政府的偉大目標應該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倡歐洲文藝和科學,所撥了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好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局力圖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選西方文化 D.推動英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本丁克作為英國駐印度總督,其實施某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的殖民利益***具體講那就是其推行英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民族同化政策***就不難判斷正確答案為C。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過反覆閱讀分析所給選項確定出正確答案,這主要是針對有些題目的選項本身表述就有問題,題意明顯有錯誤,通過閱讀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例如:20世紀,國際社會為維持和平進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國際聯盟制裁了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行經
B、聯合國安理會有權採取行動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C、《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妥協的產物
D、冷戰結束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維護了歐洲和平
國際聯盟由英法操縱,沒有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經,而是縱容,因此A項錯誤,《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聯合國第50屆大會討論通過並於1996年生效而不是美蘇妥協的產物,因此C項錯誤,北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歐洲乃至世界局勢的動盪與不安,故D項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又如: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中這樣描述:“在宋以前有 三公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後,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係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本題看似很難,其實不然,此題的時限是中國古代,B、D兩項均發生於明朝,故首先否定,材料的核心是君臣議政時的關係,而A項表述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合題意,故本題的正確答案只能是C。
例如: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人運動和無產階級覺醒的歷史條件包括①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②工業革命使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陣營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④無產階級覺悟的提高和鬥爭性加強⑤馬克思主義誕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本題看起來涉及的歷史事件較多,其實只要搞清楚題目的核心是“工人運動興起和無產階級的覺醒”和強調的時限是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答案也就出來了,因為①和⑤不符合題意。
又如:2009年全國卷2的第14題***試題略***
此題看似難於判斷,其實只要根據課本知識明朝與後金之間的戰爭主要是發生在山海關外的遼東地區、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戰是發生在今新疆地區再結合示意圖首先就可否定參考答案B和C,明朝對瓦剌主要採取防禦戰略,不可能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腹地,因此又可以否定掉A,因而正確答案只能是D。
A.批判封建皇權 B.反對尊孔復古
C.捍衛《臨時約法》 D.倡導科學精神
提幹明確限定時間為1917年***處於新文化運動時期***,指向為否定孔子,聯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直接原因***導火線***是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就不難判斷正確答案為B。
2.詞語排除法 高考選擇題的備選項項中經常有一些絕對性的詞語,一般情況下,帶有絕對性詞語的選項往往會有問題。因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基於此,我們在做題時,除非教材中明確表述為“最早”、“第一”、“完全”、“始終”、“全部”等以外,在拿不準的情況下可以考慮該選項是錯誤的。
A、只有威權政治才能干預經濟
B、歐美式政治體制不適合發展經濟
C、經濟發展與推行政黨政治必須同步
D、民主體制的確立需要相應的經濟基礎
我們知道,經濟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計劃與市場也僅僅是經濟發展的手段而已,有效的就是適合的正確的,經濟決定政治,政治的變革往往稍遲於經濟的發展,題目中的A、B、C三項表述均有問題,而且都帶有一些絕對性的詞語,如A項中的“只有”、“才能”,B項中的“不適合”,C項中的“必須”等太過於肯定與絕對,故本題正確答案應為D。
3.屬性排除法 即通過分析其階級屬性來排除選項,確定答案。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的階級屬性和侷限性,他們採取或推行的措施總是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基於此,通過分析排除,有些題目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唐太宗說:“以天下之產,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於事穩健,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行專制統治
唐太宗是一位封建帝王,屬於統治階級的範疇,其採取的一切措施最終肯定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和自身的絕對權威的,在封建社會裡,皇權至高無上,因此,不難判斷:B、C、D三項絕對不可能是封建帝王唐太宗的主張。正確答案應是A項。
又如:羅斯福曾打比喻說:“1933年夏天,有位頭戴絲綢帽子的老紳士在防波堤邊上失足落水。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進水裡,把他救上來,但絲綢帽子被浪衝走了。老紳士甦醒過來後,千恩萬謝,誇獎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後的今天,老紳士卻因丟了帽子而斥責他的朋友。”對這段話的準確理解是
A.新政遭到資產階級的激烈反對 B.新政損害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C.新政犧牲了資產階級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劇了美國社會的矛盾
羅斯福作為美國資產階級的代表,其實施新政的目的是在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過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來緩和美國的社會矛盾,因此首先我們就否定了B、D兩項,而從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在新政初期“老紳士”***資產階級***對“朋友”***新政***是“千恩萬謝”的,只是危機過後才“斥責他的朋友”,故又否定掉A項,因而本題的正確答案只能是C項。
再如2009年全國卷2第18題:1835年,印度總督本丁克決定:“英國政府的偉大目標應該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間提倡歐洲文藝和科學,所撥了的一切教育經費最好完全用在英語教育上。”這表明英國當局力圖
A.將英語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進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選西方文化 D.推動英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結合
本丁克作為英國駐印度總督,其實施某一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的殖民利益***具體講那就是其推行英語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其民族同化政策***就不難判斷正確答案為C。
4.分析排除法 就是通過反覆閱讀分析所給選項確定出正確答案,這主要是針對有些題目的選項本身表述就有問題,題意明顯有錯誤,通過閱讀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例如:20世紀,國際社會為維持和平進行了不懈努力,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國際聯盟制裁了日本對中國東北三省的侵略行經
B、聯合國安理會有權採取行動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C、《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妥協的產物
D、冷戰結束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維護了歐洲和平
國際聯盟由英法操縱,沒有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經,而是縱容,因此A項錯誤,《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是聯合國第50屆大會討論通過並於1996年生效而不是美蘇妥協的產物,因此C項錯誤,北約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歐洲乃至世界局勢的動盪與不安,故D項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又如: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中這樣描述:“在宋以前有 三公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後,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係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
A.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中央的權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丞相權力被六部分割
本題看似很難,其實不然,此題的時限是中國古代,B、D兩項均發生於明朝,故首先否定,材料的核心是君臣議政時的關係,而A項表述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合題意,故本題的正確答案只能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