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

  選擇題是考試題目的一種,用來檢測客觀能力。今天小編將與大家分享:高考歷史選擇題的答題技巧。歡迎閱讀!
 

  審清兩個要素:

  無論何種形式的選擇題,都要審清2個要素,即:條件限制和題目的主題內容。
 

  ***一***.審清條件限制:

  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係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準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文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二***.審清答題主題:

  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物件,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例:實業強國是近代國人的夢想和追求。下列體現洋務派“求富”主張的實踐活動是

  a、創辦江南製造總局b、創辦輪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機器製造局d、設立農工商總局

  在這個專題式選擇中,“近代”是時間限制,“實業強國”是主題;在小題中“洋務派”是條件限制中的“人物”限制,“求富”是主題限制。審清了這些限制和主題就不難做答。

 

  ***三***.識破“陷阱”巧解題

  1.識破“條件陷阱”,提高審題能力

  歷史選擇題不同於材料題和問答題,其特點之一是審題即是答題。因此,提高審題能力顯得特別的重要。審題時,要對題幹中明確規定的或隱含著的時間、空間、角度、次數等等限制條件都要看懂、審清,避免落入命題者設定的“條件陷阱”,造成失分。

  【例1】在近代中國,將“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充套件到制度層面的較早提倡者是

  a、魏源b、張之洞c、王韜d、梁啟超

  解析:歷史選擇題,有時由於題幹中的限制條件較多,考生往往容易顧此失彼。本題題幹中的限定詞有“近代中國”、“制度層面”和“較早”三個。根據“內容由器物層面擴充套件到制度層面”排除a、b,根據“較早”可排除d,早期維新派王韜、鄭觀應等主張政治上進行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正確答案是c。
 

  2.辯別“似是而非”,增強再現能力

  歷史試題的命題者通常針對考生易錯、易混的知識及教材中的難點、重點命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掌握。紮實的基礎是百般技能的本源,平時學習中一定要重視基礎掌握;其次,注意保質保量的訓練,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最後,在解題時要對題乾和選項中的主幹成分進行慎重推敲,避免失分。

  【例2】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獎勵和保護實業,鼓勵人民舉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這些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是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實業救國成為當時社會思潮

  c、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的發展

  解析:本題d項是一個迷惑性較強的干擾項。它採用偷樑換柱的手法,將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史實變成了“初步發展”的結論。解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歷史事件的階段特徵,避免出現類似的失誤。正確答案是b。
 

  3.明察“以偏概全”,提高概括能力

  選擇題的選項之間,有時是並列關係,有時是從屬關係。在整體與區域性,一般與特殊等方面,命題者常使用“以偏概全”的伎倆。因此,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各個選項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化的選項排除。

  【例3】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主要是因為

  a、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b、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c、先進分子的領導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解析:本題比較容易錯選b項。審題時要注意題幹中“廣泛”一詞,五四運動較辛亥革命具有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工人、學生、商人等廣泛參與。選項b和c只是中國人民的一個部分,要注意避免區域性代替整體。正確答案是a。
 

  4.謹訪“變換概念”,增強理解能力

  歷史概念是根據歷史背景、存在的表現和產生的影響三部分概括而形成的。由於歷史概念是史實的抽象和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它既能考查知識水平的高低,又能考查出考生學科能力的強弱,近幾年來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在歷史概念考查中,命題者常常採用移花接木的方式製造分析、判斷、推理等障礙,審題中不得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