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英國文學論文

  英美文學課程,一般由英美兩國文學史及作品選讀等分支課程組成,一直是高校英語專業的核心主幹課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英美文學作品和高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樑,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著名教授王佐良曾指出:“不瞭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由此可見,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貫穿於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英美文學作品體裁多樣、題材豐富,作品中所創設的文化語境有助於培養學生理解文化差異的能力,也使學生對詞彙的文化內涵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隨著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深入,英美文學作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引起了越來越多英語教育者的關注,併成為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個新途徑。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

  目前,學界普遍將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 Hall***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無聲的語言》視作跨文化交際學的奠基之作,書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作者還將“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歸為文化大系統下的兩個子系統,並指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時間、空間時所表達出的意義存在明顯的差異,該書的出版標誌著跨文化交際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此之後,眾多學者紛紛對跨文化交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展開了研究。Byram***1997***指出要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除了跨文化能力,還需具備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語篇能力。

  Spitzberg***2000***則將跨文化交際能力視為這樣一種印象,“即這一行為在某一特定的語境中是恰當和有效的”。Lustig和Koester***2007***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語境、得體性與有效性以及知識、動機、行為組成。Perry和Southwell***2011***指出雖然研究者們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歸納而言,這些定義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可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能力”。

  我國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1980年,許國璋先生在《現代外語》雜誌發表了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一文,探討了詞的文化內涵,並指出在不同語言中表面上對等的詞實際上在文化內涵上並不相等,從而喚起了國內學者對跨文化交際這一新興學科的關注。胡文仲***1999***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將跨文化交際定義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

  文秋芳***1999***提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型,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兩個方面,其中交際能力細分為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則分為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包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時的靈活性。楊盈、莊恩平***2007***分析探討了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框架,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注重意識發展、文化調適能力培養、知識傳導、交際實踐能力鍛鍊的“四合一”模式。張紅玲***2009***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分為敏感性/意識、態度/情感/知識、技能四個層面。張衛東、楊莉***2012***則將跨文化交際能力體系細分為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三個維度,即文化知識、文化意識和交際實踐,並以此作為指導跨文化交際活動的一個理論建構。高永晨***2014***運用知行合一的方法論構建了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體系的理論框架。

  二、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文學素養現狀

  為了適應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新形勢,教育部高教司於2000年10月頒佈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要求》***,《要求》指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並重,強調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充實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並重”。作為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檔案,《要求》明確了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方向,指出教師在注重語言知識教學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以分數高低來衡量英語學習的好壞,忽視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課堂上,教師注重語言知識點講解、輕跨文化意識培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象較為普遍。學生為了通過相應的考試,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往往死記硬背單詞、短語和語法規則,沒有注重對語言背後隱藏的文化資訊的理解和把握,忽略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由於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缺失,不少學生本能地排斥跨文化交際活動,當面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任務時,這些學生常常出於較強的無助感和挫敗感而選擇迴避或拒絕跨文化交際活動,最終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還有一些學生雖然有著較強的跨文化交際意願,願意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但是由於缺乏跨文化交際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限,他們往往自然而然地從母語的語言規則和思維模式出發來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實踐,忽略了對交際物件文化的順應,所以在與外教及外國友人的交流中,這些學生常常發現自己詞不達意,在交流過程中,雙方的誤解與困惑也頻頻出現。

  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往往以詞彙、語法等語言知識點為主,很少涉及英美文學閱讀及拓展,缺乏對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重視。因此,不少學生對英美文學知之甚少,有些學生甚至將英美文學作品的閱讀排除在語言學習之外,這一做法本質上違背了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要求;還有一些學生對英美文學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但是由於缺乏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他們選擇閱讀的文學作品往往超出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導致閱讀過程中對俚語等特定表達難以理解,覺得作品語言晦澀難懂,漸漸失去了對英美文學的喜愛,最終放棄閱讀。

  三、以文學作品為載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多渠道學習、體驗外國文化,切實提高英語教師自身文學素養和跨文化素質

  教師既是語言的講授者,也是文化的傳播者。現階段,雖然不少教師正逐步意識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不過受到教學任務繁重、跨文化交際能力考核方式不明確及自身跨文化交際實踐缺失等因素的限制,課堂上,教師重語言點講解、輕文化滲透和文學素養培養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併成為廣大高職院校乃至本科院校在公共英語教學上的一個共性問題。Nieto & Booth曾指出:“教師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影響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要切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首先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和跨文化素質,教師應當從自身入手,轉變教學觀念,一方面積極參加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教學培訓,系統地學習跨文化交際理論,另一方面通過廣泛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探索外國文化,更新、豐富自身知識儲備;同時,教師還應當充分利用校際交流、海外訪學、外教資源、網路媒體等多種渠道來學習和體驗不同文化,擴大知識面,拓展文化視野。

  ***二***從典型的涉外場景入手,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在教學和交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要求》明確指出,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併為今後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要求》的指導下,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納入常規教學中,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有機結合,語言知識的講解與文化知識的傳遞並重,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進行文化對比和探索,幫助學生培養跨文化意識。

  《要求》突出了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要求,並通過《交際範圍表》的形式明確了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需要掌握的涉外交際場景,這有利於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借鑑文學作品的相關場景,引導學生閱讀、模仿,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交際活動。通過梳理典型的涉外交際場景,教師能夠明確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的交際場景與文學作品、教材有機結合,採用短劇表演、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豐富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閱讀、積極參與交際活動,幫助學生在閱讀探索和實際的交際過程中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開設英美文學類選修課、舉辦文化講座,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現階段,高職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公共英語教學主要集中在學生入學後的第一年,每週約為6至8課時,教學課時較為有限。事實上,文學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長期過程,僅僅依靠教師利用課堂教學進行有意識地培養和滲透還遠遠不夠。因而,開設與英美文學相關的選修課則成為公共英語教學一個很好的補充和完善。通過諸如“英美文化概述”“英美文學鑑賞”“中外文化比較”等一系列話題豐富、形式多樣的選修課開設,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能有針對性地就語言文化的某一方面進行系統地、較為深入地展開,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學校所聘請的外籍教師作為學校資源的一部分,在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外籍教師來自於西方文化背景,對英美文學有著更為深入的瞭解,同時他們也是跨文化交際的親身實踐者,邀請外教以文學為切入點舉辦文化講座能夠向學生生動地展示西方文化,有助於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文化對比和借鑑,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充分利用泛在學習環境,創新地利用文學作品,把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日常的學習、生活

  隨著近年來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行政部門開始倡導學校與時俱進,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大力推進教育資訊化,在此基礎上,“泛在學習模式”開始成為目前教育領域一個新的研究熱點。通過問卷及訪談發現,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接觸英語的形式正逐漸從單一的課堂學習向多元化趨勢轉變,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很多學生都有過利用網路、移動電子裝置***手機、平板電腦***等手段接觸和學習英語的經歷。

  這一新興的學習模式為學生閱讀英美文學,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帶來了新的契機。泛在學習環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學生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跨文化交際資源庫,更便於學生快速獲取第一手的英美文學資料,泛在環境下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瞭解也不再侷限於文字的閱讀,相關音訊、視訊資料更為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英美文學,對學生閱讀和理解英美文學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同時,泛在學習環境還極具互動性,有助於學生擺脫了紙質文件和傳統課堂教學的束縛,通過一系列互動式的軟體的應用,學生可以與同學、老師乃至其他文化人群進行交流,分享觀點,從而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範圍得以拓展。

  四、結語

  語言承載著文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也是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文學作品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它誕生於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是對文學創作者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英美文學作品為學生探索不同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使學生在感受原汁原味語言的同時,瞭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開闊學生的人生視野。在教學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為載體進行文化教學,鼓勵學生閱讀合適的英美文學作品,有助於學生接觸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