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現狀反思論文

  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哲學,認為個人利益應是決定行為的最主要因素,強調個人的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獨立的美德”、“個人獨立”。個人主義反抗權威以及所有試圖控制個人的行動—尤其是那些由國家或社會施加的強迫力量上。因此個人主義直接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社會或共同體之下的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經常被人與利己主義相混淆,但事實上個人主義與利己主義是不相同的,而個人主義也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構成要素。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現狀反思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閱讀,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代中國的個人主義現狀反思全文如下:
 

  摘要: 個人主義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推動力。本文通過對個人主義的源起探析,深入分析個人主義基本內涵的規定,立足於中國實際現狀,反思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現實意義,認為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更需要具有寬容精神的個人主義。

  關鍵詞: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 發展哲學
 

  梁漱溟老先生曾說:“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人,亦還把個人主義當作自私自利之代名詞,而不知其理。”時至今日,中國還是在很大的範圍內,反對和批判個人主義,把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完全對立起來。本文即對個人主義作簡要的梳理,闡述個人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現狀反思。
 

  一 西方個人主義的源起

  羅素認為個人主義源於犬儒學派和斯多葛派。希臘被羅馬征服後,希臘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進入個人生活的小天地。他們開始研究在一個異己的社會中“獨善其身”的可能性。後來,斯多葛派發展了他們的哲學,並創立了自然權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學說。伊壁鳩魯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關於自由意志的學說旨在把人從命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個人主義的直接來源當然還是近代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人權向神權的挑戰是文藝復興人本主義的焦點。文藝復興的人是一個從黑暗時代強加於他的一切鐐銬下剛獲解放的人,現代意義上的個人就是這樣誕生的。文藝復興使社會世俗化了,教會的作用隨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個性。

  宗教改革對個人主義所作的主要貢獻在於它肯定了個人的良心和判斷。它為個人從羅馬教會下解放出來奠定了神學和組織上的基礎,為確認個人進一步掃清了道路。馬丁·路德的革命使得教會的絕對正確被否定了,路德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光明而不是整個宗教機構,這是個人對現存秩序的一次大無畏的反叛,個人良心和個人判斷的權利就這樣開始了。隨著教會的權力衰退,對個人起作用的外部權威減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將上帝的力量置於個人心中,作為他內在的權威。個人和上帝通過《聖經》建立的直接聯絡給予個人關於自己權利和責任的強烈意識,由此演變為靈魂的自決權和個人的神聖性。

  “個人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革命中,它是由聖西門派發明出來“表達19 世紀社會中人的處境特點他們的失落無根,他們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們的社會斷裂,以及他們無情的競爭和剝削態度,這種態度源於合法的無政府狀態”。

  通過對西方個人主義源起的簡單梳理,不難發現個人主義是對集團生活的一種反抗,是對封建等級制社會及其要求的不平等的群體主義的一種解放。
 

  二 個人主義基本內涵的規定

  個人主義在各國甚至其各不相同的時期都具有不盡相同的意義。

  在愛默生看來個人主義主要是個人的主觀精神,它將個人從經驗的層次上升到超驗的層次。一個人衡量自己的尺度不再是其它的個人,而是抽象的個人,這個大寫的人潛在於他自身之中。愛默生強調個人的四個方面:第一,個人的神聖性。作為超靈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以聲稱自己的神聖。神聖的個人是不允許受到任何人的侵犯的,哪怕是他的家庭成員。第二,個人的特殊性即個性。愛默生把人的個性定為“現代社會的特點”。個性便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第三,個人的無限潛力。愛默生的宇宙樂觀主義是建立在人的可完善性上的,他號召人在各方面充分實現自己的潛能,尤其是智力的潛能。第四,個人的自足和個人的自治權。愛默生的自足是對這兩者的確認,並同時提供瞭如何實現自我和如何與外在世界相處的方法。

  個人主義首先強調的是個體自主性。主張依靠自己、自足自立,反對怨天尤人、依從他人,主張個人具有足以成就事業的理效能力。成就事業的理效能力和愛默生的個人的無限潛力很相似,但從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說,理效能力更具有實踐性。

  其次,個人主義也強調寬容。個人主義呼籲一種能夠與持有不同道德價值的人進行合作以建立一種雙方都能遵循各自信念的政治秩序的原則。作為文明之基本基礎的“自生自發的秩序”之所以可能,就是每個具有不同愛好、興趣甚至不同觀點的人藉助一種秩序能夠和睦相處。所以,現代社會所要追求的世界新秩序,必然需要這種寬容,中國的和諧社會更需要這種寬容精神。因此,現代社會的發展不能離開具有寬容精神的個人主義。
 

  三 對當代中國個人主義現狀的反思

  真正的個人主義的個人一定會對現代社會發揮重要作用。個體在當代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是不會消亡的,因為,人之所以為人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把自己與別人區分開,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存在。

  當然,個人主義的極端性發展,使得個人主義在現代社會產生了負面作用。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也不能迴避個人主義在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存在的弊端:過度的個人主義與個性的過度張揚,對合理的道德觀念產生了破壞作用,造成人們信仰缺乏、不顧廉恥、追求享樂。

  當啟蒙學者剛剛開始倡導人的自由權利這一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時,個人權利的濫用已經讓人們看到不講理想、不顧道德、不講人格和廉恥的行為氾濫成災;當社會尚在宣傳夫妻平等、婚姻自由之時,離婚率的攀升、對傳統家庭觀念的不尊重,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憂慮;當社會尚沒有著力宣傳性平等、性開放觀念,但人們在這些方面的實踐早已令人目瞪口呆;當成名成家的個人創新精神的提倡遠沒有成為風氣之時,為創新而創新,為出新出奇而不顧一切,為出名成家而不顧道德法律約束的不正之風卻先颳了起來;我們並沒有倡導消費主義、享樂主義,但我們社會浪費資源、奢侈消費、極端追求享樂的風氣,卻已經在一些人群中流行。在現代中國社會可能會把這一切歸咎於個人主義價值觀,從而大肆批判個人主義,反對個人主義。

  從西方個人主義的源起和本質規定來看,顯然不能這樣歸結。因為擁有追求經濟價值的自由,並不必然導致人們眼中只有金錢,沒有父母、國家,沒有道德和政治追求,也不必然帶來賣身求學、賣子救命、出賣良心賺錢這樣的行為與這樣的創新;享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並不意味著人們必然選擇不道德的婚姻、不孝順的作風、靡爛奢侈的生活方式;享有生產和交易的自主權,並不意味著人們擁有生產假貨、出售有毒商品、做傷天害理買賣的自由。因此,我們不簡單的以“拔一毛而不利天下者,我不為也”這樣的簡單方式來反駁個人主義。

  另一方面,我們在研究西方理論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把握當時當地的情況與理論之間的融合程度,同時要研究本國的情況,要生成新的理論。對於個人主義也是這樣,個人主義不是簡單的為己之學。理論建設的任務是很繁重的,並不是簡單的把西方的東西搬過來了事,要於國於家有望。要想個人主義在現代中國發揮積極的作用,或許需要某種制度的約束和文化的支援。

  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固然重要,而與之相應的制度規則更為重要。人民公社體制與農村大食堂的普遍建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災難,不是人們集體主義價值觀念過度追求的結果,也不是大同理想信念過度追求的結果,而是人們將這種追求與信念同特定的生產關係模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劃等號,不許稍有變動、稍有懷疑,更不允許與這種價值追求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信仰***如個人主義價值觀、個人權利價值觀、自由主義價值觀***存在和倡導的結果。正是這一左的僵化的社會管理體制與行為準則,使得特定的政策選擇絕對化,使得某一傾向的價值追求與價值理解絕對化。

  美國是最張顯個人主義的國家,但美國社會的發展並不僅僅需要個人主義;單一的集體主義也不利於現代化的發展,這樣容易產生虛構的集體主義或狹隘的集體主義。因此,我們更需要一種制度能把理論與實踐聯絡起來,把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發展融合起來。

  今天,人們需要失業救濟政策、養老保險政策來保障普通人在特定情況下的個人生存權、個人生活自主權;需要嚴格具體的法律法規,保障個人政治上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需要每個人在批評、決定公共事物公共政策時的發言權、表決權;需要受到嚴格尊重,而不是動不動就以集體利益、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的名義侵犯削弱的個人產權。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倡導以維護個人利益、尊重個人權利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文化觀念,需要以每個人現實具體的利益與要求為出發點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真正的民主與自由產生在個人主義時代。

  我們再也不能把個人主義與自私自利、利己主義等同起來,再也不能把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完全對立起來。如果這個社會能允許一個很負責的、很寬容的具有至高無上的自由空間,通過理效能力來實現個人價值和目的的人來施展才華,愉快地實現他自己,那麼他又何必要去冒險消失在一個群體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