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學參考論文發表
英美文學在很大程度上表徵著英美世界的發展形勢。英美文學的價值總體上體現為其能夠系統闡釋英美國家的世界觀念,是我國進行文學思想溝通的一個重要維度。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英美文學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
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為物件、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人生價值的關懷,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說是“人文系統”。這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誌。
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則主要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和環境的陶冶,促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內化和發展,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創造性的思想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人文素養對大學生成才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縱觀當代世界發展趨勢,全球一體化程序要求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教育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迫切需要;人文素養的提高也是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需要,人文素養的水平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專業素質的進步以及提高。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嚴峻形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和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大環境下,我國原有的經濟文化教育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舊有的教育理念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實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現階段,我國部分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確難以跟上時代發展。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知識層面的缺失,如知識結構不合理,學校過分注重專業教育的實用性,忽視人文課程的學習,缺乏人文知識或對人文知識一知半解;二,能力層面的缺失,如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較差,綜合素質不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三,修養層面的缺失,如思想道德素質不高,缺乏健全人格,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能協調好自己的知、情、意、行,精神世界越來越趨向單一;等等。***李霖致,任世強 2015*** 因此,幫助當代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介面臨解決的具有時代意義的重大課題。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原因及對策
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大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又應該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工業革命以來,在高等教育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得到的重視程度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人文教育甚至被科技教育所取代,整體的人格教育被單一的專業教育所取代。而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開設專業和設定課程的導向和目的多數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和就業率的提高,對大學人文課程本身缺乏明確的目標定位,人文素養教育最根本的教育目標難以實現。
當今社會的急功近利之風盛行,功利和實用成為時代的主流,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對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迷茫,甚至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動搖,加之學校未能在教育方面加以積極有效地引導,家長也未能加以正確指導,大學生對“學習觀”產生了負面情緒。
實用性強、好就業的熱門學科和專業受到追捧,但基礎人文學科中尤其是文學、歷史、美學和哲學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冷落,甚至被打入“冷宮”。但大學是人文精神創造的源頭和傳播的有效途徑,面對大學生的種種價值困惑,大學教育部門應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去規範並有效地引導學生科學正確地看待世界、理解處於動態變化發展中的時代與社會、明確他人與自己的位置,不斷地解除困惑,不斷地成長成熟,不斷地認識本我、超越自我。因此,加強人文教育,解決大學生的價值困惑,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大學教育、人才素質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首先自身要提高重視程度,把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高到專業教育的高度,推進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在專業教育體系中注重人文學科課程的設定,做到文理學科相互滲透,並予以一定的保障機制,實現人財物的科學投入。作者認為,其中,英美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實用性兼欣賞性都特別強的課程,在高校英語和非英語專業學生中的開展,將對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重要的影響並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
三、英美文學課程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影響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均開設了英美文學課程。教育部 2000 年 3 月批准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通過閱讀和分析一定數量的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英語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以及文化的瞭解。”***2000: 26***王守仁教授認為,“英美文學課程是一門素質培養課。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字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
英美文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是一門語言藝術,既含有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徵,又富有生命力,充滿著人文的精神和審美情趣,英美文學課既是一門能夠促進英語語言學習的課程,又是一門塑造“完人”的通識教育課程,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同學同樣適用。
篇2
談英美文學作品漢語譯本語言的賞析
摘要: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字、詞、句翻譯成中文的時候,譯者需要結合中國人的思想來進行分析判斷,譯者必須瞭解東西方存在的文化差異,用準確的語言來提煉英語中的內容,才能做好翻譯工作。本文就對典型的英美文學譯本中的漢語譯本內容做出詳細地分析與講解,希望能夠通過探究這些內容,得出漢語翻譯技巧方面的標準與特點。
關鍵詞:文學作品;文化差異;漢語語言
引言
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之間在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不同之處,所以應當首先弄清英美等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有哪些,才能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出現的特徵做出判斷。從人們的思想習慣、生活習慣上入手,從文學意圖與文學特徵上找出共同點,對翻譯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英美文學作品漢語譯本特點分析
***一***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大力體現
譯文學作者能拉近中國讀者與西方人的距離,讓更多的中國人認識到文學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通過或喜或悲的曲折故事,給人以心靈上的碰撞。瞭解文學作品的社會背景、語言特色、作者意圖,必須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汁原味的英美的人文主義特色,而作為西方文化根基的《聖經》更是諸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人文精神藍本,瞭解《聖經》帶給西方人的精神衝擊力,就能夠更好地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做事風格、思想特點,讓中國人接觸到更多的外來元素,可以開啟自己的思路,開闊自己的視野,獲得更多的新鮮知識。
小說《老人與海》中“aman”在這部作品裡很重要,他體現的是一種奮鬥的形象,所以將其翻譯成“男子漢”完全符合英美西方人的文化觀念,突出了小說要表達的“只有精神的勝利才能使我們感動,為其悲壯而落淚”的意思。
***二***中國人思維模式的滲透結合
翻譯英美優秀的文學作品,要保持西方的文化特色,更要考慮中國的思維模式特徵,因為翻譯者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準確的翻譯,用優美、和諧、恰當的中國語言開啟中國讀者的心靈之窗,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展開一段文學翻譯旅程。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融合中國文化元素,協調其中的各種利害關係,並用中國人的處世態度來體現其中關鍵性的內容,使翻譯出來的中文內容更符合中國讀者的意願。
西方文人的邏輯思維方式帶有形而上的推理模式,他們在表達思想上有著較為深刻的含義,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要將簡單的一句話或者詞語進行深刻揣摩,最終才能呈現出精湛的中文語句來,比如戲劇《哈姆雷特》中,短短几個單詞卻闡述了作者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深思,中國的翻譯者對其有以下幾種翻譯:第一,“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第二,“為父報仇,還是就此作罷,這是一個問題”。第三,“捍衛真理,還是忍氣吞聲,卑賤地活著,這是一個問題”。三種翻譯方案是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的,各有所長,不論是對事還是對理,都能迎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但是考慮莎士比亞本人想表達的意圖,第三種翻譯內容還是比較準確的,突出了哈姆雷特眼中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莎翁的哲理思維。
***三***歸化與異化技巧的雙重應用
西方人素來就擁有“超人”主義的個人價值取向,將自己的發展看得較為重要,所以實現個人價值,體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是他們持有的思想意識。我們在一些英美的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的“self-confidence”就是例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結合當下中國人的思想來做出分析,把個人與整體進行結合,得出最終的中文翻譯內容,讓中國的讀者能夠更好地去理解作品中的內容。
因為我們國家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發展積澱,呈現出的風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在許多詞語的運用上又與西方人有所不同,所以關注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單個詞語在翻譯過程中的效果,必須還要考慮作者本身的意圖,不能被自己的風俗習慣所制約。比如“紅”這個詞在中國是比較吉利的詞語,而在西方國家多表現“虧損”、“發瘋”的意思,“gointored”就是“出現赤字”的意思。翻譯者要靈活做出判斷,根據全文來判斷許多詞語的意思,結合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找準翻譯的標準手段。
二、英美文學作品經典漢語翻譯譯文分析
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語言特色進行剖析,通過其中典型的語言句子翻譯的案例,系統地說明歸化與異化技巧在翻譯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將其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差異與精神概念詳細地講述出來,可以觀察翻譯過程中的原則性的內容是什麼,幫助我們體會翻譯工作的獨特魅力。
譯文:要是他還流著血,我就把它塗在那兩個侍衛的臉上!因為必須讓人家瞧著是他們的罪過。
這是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的麥克白與夫人之間的對話,這裡還是體現了麥克白懦弱、不理智的性格特點,但是麥克白夫人是非常機智的,她能在第一時間給麥克白出謀劃策。所以翻譯者應該在中文的翻譯過程中,強調人性的陰暗面,用“gild”的雙關語體現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狡詐,用“瞧著”來代替“seem”,更符合中國人的欣賞口味,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
譯文:他在早晨的陽光中看來是個健壯、活潑、漂亮的人,大約四十歲,穿著黑色的工作服,白領子,黑絲結。
這是戲劇大師蕭伯納對希金斯教授出場的一段經典描寫,蕭伯納將人物形象的由遠及近的描寫手段發揮到了極致,在本段中,為了讓廣大讀者認識到希金斯教授的精神面貌、穿著特色,蕭伯納特意將早晨的陽光作為喚醒人物的靈魂,讓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需要結合全文來做好判斷,將方式狀語“as a...man”及後面的修飾語“dressed in...”,分別譯成了幾個分句,所有主語皆因為“He”承前省,使語句更加順暢,沒有失掉原有的意思,又能夠通過新的排序,使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理解,讀後可以對希金斯教授這一形象與作者產生共鳴。
將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特徵運用到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當中,讓中國的讀者更容易看清作者真正的表達意圖是什麼,閱讀過程中就不會與作品中的內容產生“隔閡”,比如在《呼嘯山莊》中有“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一句話,如果直譯其意思,可以翻譯成“像戈丹人一樣聰明”,但是英國戈丹這個地方是一個小的村莊,那裡的人們都是比較愚蠢的,所以知道這一點,結合全文的意思,將作者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諷刺效果表現出來,將其翻譯成“愚蠢無比”的四字成語是比較貼切的。
往深處講,還應該讓讀者在看清一個英語的直觀意思之後,瞭解更多的畫外音,真正明白英美作家的藝術表現意圖,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有一部小說叫《A Farewell to Arms》,譯者將其譯為“永別了,武器”,恰到好處,又能點明小說的主題,讓中國的讀者一看就知道小說是屬於什麼型別。其中“arm”的意思是“手臂”的意思,但是根據小說的意思,應該將其翻譯成“武器”,用“永別了,武器”這樣的句式來當題目,讀者會產生親切感,在表現小說主題的時候,更容易體現戰爭對人類的傷害有多嚴重。
結語
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應該適當調節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既要站在中國人的角度看待作品內容,又要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意圖,抓住雙方的心理概念,通盤考慮翻譯技巧,才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文章將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關鍵性的語言等因素做了細緻的分析,聯合文化、精神思想、風俗習慣等內容的體現手段,為翻譯中經常出現的關鍵性因素做出了良好的捕捉與分析,希望能夠給更多的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帶來良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楊慧.翻譯對二語習得及跨文化交際的潛在影響[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2]李瀟.文學翻譯中文化霸權的探討[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3]肖尊嵐,楊志豪,曠愛梅.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4]胡兆雲.互文性理論與文學翻譯的互文還原原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