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論文範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家重視社會工作的發展,社會工作逐漸在中國大陸上蔓延開來,與此同時,各地高校也紛紛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摘要:社會工作專業起源於西方,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其本質屬性是實踐性。社會工作專業的基本特徵使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佔有更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學生職業倫理,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環節。本文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際,構建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期對高校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

  社會工作專業在我國是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短,專業教師大部分是由社會學或相近專業轉型而來,理論教學能夠基本完成,實踐教學環節還極為薄弱。因此,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體系具有重大意義。本文中,筆者以鞍山師範學院社會工作專業近八年的實踐教學為依託,通過對實踐教學的評估與反思,力圖梳理和構建一個相對合理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以期對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有所裨益。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始建於2008年,實驗室剛剛建成,實習基地基本落實,在此種情況下探索適合我們地域、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模式,對於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工作人才和創新實踐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都具有重要意義。在不斷的摸索與學習中,我們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並逐步完善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形成了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

  一、全程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的基本內容

  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我校社會工作專業以培養創新性、複合型人才為目標,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是指學生在校的四年時間裡,全程專業見習與實習以及社會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貫穿始終。這一模式的特點是:在抓好專業理論教學的同時,全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根據專業課程的教學進度,分階段,梯度式實施,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目的。

  ***一***認知實踐

  社會工作專業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社會的認可度和認同度均不高,因此,我們的生源90%都是通過調劑來的,因此,在大一第一學期,我們主要通過組織“新生適應性小組活動”的形式來加強新生對於專業的認可度。新生適應性小組的工作者由社會工作專業大三的學生擔任,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各界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增加新生對於專業的認知,更能夠鍛鍊大三學生運用理論知識,掌握知識技巧的能力。通過大一第一學期“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概論”基礎理論課程的學習,新生已經對社會工作專業有了基本的瞭解。社會工作的專業屬性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深入社會,瞭解社會,這是日後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提供社會服務的基礎。因此,在大一第二學期,我們組織學生參觀社群、法院和檢察院的矯正中心以及婦聯等相關機構,初步瞭解這些機構的執行機制,與服務物件進行初步接觸,瞭解機構社工在提供服務時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對社會工作專業形成初步認知,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認知基礎。

  ***二***課程實踐

  從大學二年級開始,逐漸引入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群社會工作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本專業教師採取微課教學、翻轉課堂的形式,增加學生的課程實踐比例。除了基礎理論的講授外,其餘部分教師在課前採取小視訊的形式將教學重點難點發布在網路上,學生通過觀看視訊和自主學習的過程內化基礎知識,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情景式教學、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社會工作實驗室是一個以教師講授、角色扮演、現場案例分析和監測實習為主要內容的一整套教學裝置和系統,它作為社會工作鑽研教學、科研、實務的重要一環,把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它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中有著極為突出的重要性。①在社會工作實驗室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實驗目標和設計,進行角色模擬,瞭解和應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督導老師可以通過實驗室的監測裝置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督導。實驗結束後,可以通過視訊回放的方式,以教師講解,小組討論的形式,對實驗過程中的內容進行總結和討論,加深對知識和技巧的理解。

  ***三***課程實訓

  在學習社會工作三大方法的基礎上,大學三年級的學習主要圍繞《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等特殊領域的服務物件展開。由於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社會工作實務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分支社會工作的課程的理論講授部分主要是圍繞服務物件的特點所展開,其餘的課程時間均由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到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相應的政府職能部分進行觀摩、實訓,使學生嘗試扮演社會工作實務者的角色。只有深入社會,接觸到真正的案主,靈活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和技巧,通過不斷的總結和提升,才能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的實務操作能力。

  ***四***綜合實習

  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升,並對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有了較深的領悟,基本具備了獨立開展專業服務的條件。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緊密結合社會工作專業的實際,在學院規定的實踐課基礎上,逐漸擴大實踐教學學時比重,在第七學期至第八學期開展為期近一年的綜合實習。我國南部地區社會工作專業較北部更發達,獲得國家資助的力度更大,而且社會工作機構較多,因此,我們在第七學期和第八學期將學生輸送到深圳、上海等社會工作機構進行綜合實習。通過一年的實習,有效的督導,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倫理要求,機構的運作方式,方法和技巧的運用都有了經驗認知和情感體驗。

  二、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從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來看,目前我校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師資力量薄弱,實務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本專業共有專業教師5人,多人具有社會學專業背景,理論知識能力相對較強,實務能力不足。在課程實踐環節,雖然社會工作專任教師對課程實踐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總體來講,由於師資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對實驗室教學的研究不足,因此對於實驗的設計缺乏整體上的建構和整合。在綜合實習部分,由於實習單位與學校較遠,指導老師和學生之間只能通過電話或郵件形式進行溝通,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督導。

  ***二***綜合性、創新性實驗設計不足

  在目前的教學體系中,雖然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群工作以及各分支社會工作等實務課程設計當中均包含實驗室實踐部分,但是教師都是根據理論教學的需要進行實驗設計,實驗設計主要圍繞社會工作通用過程、方法和技巧的訓練,缺乏綜合性、創新性實驗的設計。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缺乏,導致學生缺乏對於個案工作程式和方法的整體認知,無法靈活恰當的運用技巧,難以形成知識和技巧的有機整合。

  ***三***缺乏自營的社會工作機構

  由於社會工作服務物件的複雜性,只有多樣的實習基地才能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實習基地的型別應該包含政府相關職能部分、社群、群體組織等。但是,在北方地區非政府組織和福利組織較少,且發展水平有限,並且具有社工性質的社會組織較少,因此能夠提供專業實習的機會有限。目前,遼寧省共有6所高校建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其中瀋陽師範大學和瀋陽化工大學先後建立了“青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樂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不僅是鍛鍊學生技能的場所,也是服務教師教學,配合師生科研的平臺,因此,自營社會工作機構的缺乏,對我們實踐能力的鍛鍊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

  ***四***實踐教學缺乏制度化規範

  通過近八年的探索,鞍山師範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已經初步建成了全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但在實踐教學管理方面明顯滯後,例如,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同步實習和集中實習的統籌和安排,實踐教學的評估與鑑定等工作,缺乏制度化的形式使其固定下來。由於地域性限制,缺乏充足的實習機構,我們在畢業實習階段主要採取集中安排和分散實習兩種形式,對於集中安排的同學管理較為方便,而分散實習的同學的監管相對困難,由於缺乏嚴格的制度保障,實習活動的質量很難保證。

  三、完善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想

  為了進一步完善現有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我們可以著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引進具有專業背景的師資力量,提高現有師資的實務能力

  在編制允許的情況下,引入具有專業背景和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教師,開展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理論研究,負責專業實驗室的維護和日常運轉推動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在現有情況下,面對現有師資薄弱的情況,我們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請相關政府職能部分、社會工作機構的一線工作者走入課堂,講授實務經驗部分,並作為學生的課外督導老師,並要求現有師資在相關社會工作機構進行掛職鍛鍊,豐富實務經驗。在綜合實習環節,建立畢業實習指導老師和機構指導老師的聯動督導制度,明確督導職責,制定實習指導老師和實習督導的考核方案,確保實習質量。

  ***二***部分實驗課程單獨設定,突出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實驗室教學作為從理論到實踐的中間環節十分重要,部分實驗教學應將其列入實踐教學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教學環節,打破實驗依附於課堂教學的觀念。基礎方法和技巧訓練的實驗部分可以穿插在理論教學之中,而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應該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實習整合各門課程的助人技巧,突出對於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形成多層次、逐層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驗室教學中,應該組織教師進行集中教研,集體攻關,形成分工明確、有效合作的實驗室教學體系。綜合性實驗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展開,可以在校內招募案主,或在校內策劃和組織與社會工作有關的實踐活動,將所學理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創造性地開展服務工作。

  ***三***建立社工機構,國際化辦學,拓展型別多樣的實習基地

  社會工作學生的成長必須藉助實習機構為平臺,進行個案、小組、社群等全方位的專業訓練,以獲得個人情感體驗和經驗積累,進而樹立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確立社會工作的職業精神。②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可以進一步積極爭取資源建立兼顧研究、教學和服務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為社會工作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專業平臺。社會工作專業在西方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發展較快,我們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拓展國際化視野,進一步搭建國際實踐基地,激勵並提升學生的專業熱情,接觸和學習前沿國際化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

  ***四***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並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

  教學制度是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得以規範執行的重要保障。為了使社會工作實踐教學規範、有序地進行,必須在充分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學生實踐考核制度和教師實踐教學考核制度。社會工作專業可以成立負責管理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專門機構,機構的成員可由既有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又熟悉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機構可以負責專業實驗室的維護和日常管理;選擇、聯絡和確定實踐教學的單位與機構;解決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負責實踐教學的評估與鑑定,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

  參考文獻:

  [1]張雲英.論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8,***6***.

  [2]史鐵爾.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探索[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7,***4***.

  [3]陸飛傑,付曉萍,孫鴻平.構建社會工作實踐教學體系初探[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9,***2***.

  [4]樑次紅,李飛.欠發達地區社會工作時間教學的資源整合——基於優勢視角的分析[J].社會工作教育,2010,***5***.

  篇2

  談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運用

  摘要: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從社會工作對大學生就業輔導的必要性談起,系統闡述其在就業輔導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期能夠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畢業後順利就業.

  關鍵詞:社會工作;大學生;就業輔導

  一般來說,當社會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而這個數值上升到15%—50%時,社會就處於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而有統計資料表明,在2004年時,我國大學的毛入學率就已經超過了15%,也就是說現階段我國正處在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當然,高等教育大眾化就意味著社會中有更多的人員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對於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來說,是一個實質性的進步.但是,近年來媒體頻頻曝出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並且隨著每年畢業生的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挑動人們敏感神經的社會問題.深究這個問題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學教育與社會實際的脫節問題,也有大學生的本身能力問題,更與近幾年低迷的國際經濟現狀有關.然而,無論是哪方面的原因,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始終還是要解決.於是許多大學開始在學校中就對學生們進行就業輔導工作,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就業.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社會工作介入,那麼這種方法是否有效呢?

  1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必要性

  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其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能夠以更好的姿態進入社會,不會畢業就失業,因此社會工作對大學生就業輔導有重要意義.

  1.1嚴峻的就業形勢需要

  根據權威調查顯示,2013年我國有699萬高校應屆畢業生,而到了2014年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了727萬,因此,2014年也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浩大的求職大軍中,除了這新增的七百多萬的高校畢業生,還包括了七百多萬中專、職業高中、職業技校以及初中、高中畢業未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因此可以估算每年需要就業的學生超過了千萬.並且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因素,就業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所以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校有必要匯入社會工作,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輔導.

  1.2社會的用人需要

  在瞭解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原因時,有人做過這樣一份調查報告,該報告寫道: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認為缺乏“社會經驗”是自己難就業的主要因素,有三成的學生認為是個人能力的欠缺造成自己難以找到工作,另外還有兩成的學生認為是求職技巧的欠缺是最讓他們頭痛的問題.當然,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的想法.同樣有一份報告作了詳細調查,報告顯示: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能力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然後還有自我表達能力和專業、外語能力.在這些能力的要求上,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求職者最欠缺的就是環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另外,也有用人單位表示,大學生與其他就業群體相比缺乏工作經驗是他們最大的劣勢.同樣,也有觀點認為是大學生的課程設定不合理制約了大學生的實際就業.由此可以看出,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求職群體所表現出的能力素質並不是很滿意,不論是缺乏工作經驗還是欠缺各種適應社會、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都被用人單位視為大學生的最大短板.因此,將社會工作匯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這一劣勢.

  1.3糾正大學生不合理的求職心理

  在很長一段時期,大學生都被看作是“天之驕子”,找工作更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但是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之後,大學生們“物以稀為貴”的優勢已經不復存在了.於是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有些大學生不能夠以積極正確的心態去面對這一事實,出現了一系列不合理的求職心理,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負攀高.有些學生不能夠正確的評估自己的實力,在不瞭解就業形勢的情況下,盲目自信,認為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然而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好高騖遠的思想,往往使求職者失去理性的判斷思維,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窘況.並且,這一類學生因為自尊心較強,如果不能找到滿足他們心理需求的工作,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問題.

  第二,盲目從眾.與自負攀高的學生相比,這一部分人也是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只不過他們是不夠自信.他們認為就業形勢嚴峻,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就是不錯的事情,甚至有時故意放低姿態,去應聘一份在常人眼中遠遠不需要太高能力的工作.這一部分學生除了自信心不夠之外,還有就是盲目從眾,不能正確的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就業形勢,導致出現大材小用的情況,造成人才浪費.

  第三,依賴心理.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擁有家庭優勢,能夠憑藉一些“關係”找到一份工作,對於自身的實力和就業形勢不瞭解,完全依賴家庭.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與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關,有些家庭的獨生子女缺乏自我獨立能力,在就業競爭中缺乏敢於拼搏的精神,因此畢業之後,這一部分學生大多選擇依賴外力.

  2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應用

  2.1社會工作對學生個體幫助

  社會工作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領域,是一種幫助人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幫助社會上的老弱貧者,預防一些由於經濟困難引起的社會問題等,主要作用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將社會工作匯入大學生就業輔導中,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主要應用包括了以下幾點:

  第一,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正如前文所說,大學生就業群體在就業中都有一些不合理的心理認知,而社會工作能夠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根據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對自身缺乏足夠的認識是這些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錯誤的自我認識正是由於缺少專業的指導方法,因此社會工作可以通過三條途徑來加強學生對自身的正確認識,首先是自己對自我能力的瞭解和肯定,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要妄自菲薄.這樣,學生才能對自身實力有一個起碼的瞭解,這樣在求職過程中,才能做到理性行動;其次是讓他人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求職就是一場讓別人瞭解自己的見面會,因此如何讓別人瞭解並認可自己,也是學生們應該掌握的一項求職技巧;最後,對自己進行綜合評價,做到實事求是,並且有針對性的揚長避短.因此,社會工作能夠通過大量的輔導工作,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自我剖析,讓他們充分了解自己,這樣才能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工作奮鬥目標;

  第二,為學生制定出合理的職業規劃古人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但是在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大多數都有“臨渴掘井”之感,也就是在進行求職之前,對自己沒有一個合理的職業規劃,只是在畢業之後,盲目從眾或者依賴外力.因此,如何制定一份符合自身實際的職業規劃,是大學生就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張人生藍圖.職業規劃又稱作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對自己今後的職業生涯進行測定和分析,根據自己的優勢、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綜合安排,並結合時代特點確定自己最佳的奮鬥目標.因此,針對大學生就業中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問題,社會工作的及時介入能夠在就業輔導中,幫助學生彌補這重要的一環,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奮鬥目標.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意識的按照職業規劃上的步驟進行努力,這會使他們的目標變得非常明確,這對於學生們的未來來說是非常有用的一項工作.

  第三,為學生提供就業資訊和法律援助大學生在面臨就業時,對於眾多的就業資訊不能夠進行正確篩選,因為自我準備不足和缺乏求職經驗,大多數關注的就業資訊都比較單一,而且獲取就業資訊的渠道也是比較狹窄.因此,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工作中以後改變學生們傳統的就業理念,並且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愛好進行職業資訊的選擇,因此社會工作所提供的有效資訊能夠提高學生的求職能力.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工作能夠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識講解,增加學生的維權意識.因為,大多數學生涉世未深,缺乏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一些利益上的損害.所以,社會工作的介入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防範意識和維權意識.

  2.2社會工作可以協調各方社會資源

  社會工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種,即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群工作.在上文中提到的社會工作對學生的個體幫助,就包含了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而社群工作相較於前兩種形式,調動的社會資源會更多.因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產生原因,除了學生自身之外,還包括了許多社會因素,比如經濟環境、用人單位的限制還有學校的專業設定等,因此,社會工作的社群工作形式就能夠有效的聯絡這些利益方,爭取他們的支援和理解,幫助學生緩解就業難問題.比如用人單位的限制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用人單位依舊還存在性別歧視問題,所以在這一方面,社群工作就能夠發揮作用.宣傳就業政策,轉變用人單位的錯誤觀念,為女性求職者爭取公平待遇.又比如,學校的專業設定問題,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表示,學校專業設定不合理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對於這一塊不能充耳不聞,而是應該積極的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定.

  3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持續發展,大眾化的教育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依然龐大,就業困難的情況依然存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之外,還要進行多方的合作與努力.而社會工作介入能夠很好地解決一些大學生的就業輔導問題,因此可以在高校中逐步實施並推廣,這對於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和提升就業素質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賀平.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72-76.

  〔2〕劉夢.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探討[J].改革與開放,2011***06***:149.

  〔3〕趙東彧.社會工作在大學生就業輔導中的應用[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09***:57-59.

  〔4〕李江丹,錢劍峰.現階段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9***34***:270+331.

  〔5〕樊鑫.社會工作方法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運用[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14-11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