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朝鮮社會主義改革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焦點。長期以來,朝鮮堅持自己的主體社會主義和先軍政治,拒絕變革,但在2002年,朝鮮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調整了物價、工資等體制,還決定開放新義州工業園區,為世人所震驚。雖然朝鮮本身從未使用過“改革開放”一詞,卻實際上謹小慎微地推行了改革。

  一、主體社會主義概述:朝鮮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

  1.朝鮮主體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

  朝鮮戰爭結束以後,朝鮮半島分裂,出現南北朝鮮。1950年後期,中蘇在意識形態上出現分歧,蘇聯開始減少了對朝鮮的援助,朝鮮意識到自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金日成逐漸形成主體社會主義的思想。1955年12月,在朝鮮勞動黨宣傳幹部大會上,金日成以“反對思想戰線上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確立主體”為題發表講話,這是他第一次提出要樹立“主體思想”的問題。[1]1963年他進一步把“主體思想”表述為“在思想上樹立主體,政治上自主,經濟上自立,國防上自衛。”

  2.朝鮮主體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和地位

  關於內涵,金日成進一步指出,樹立主體,就意味著堅持這樣的原則:獨立地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並且主要依靠自力的力量,解決革命和建設中的一切問題。 “每個黨在本國的具體環境和條件下進行革命鬥爭,並通過這一斗爭豐富國際革命運動的經驗,為進一步發展這一運動做出貢獻。”“主體思想”是朝鮮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最高指導方針。1970年朝鮮勞動黨五大通過的黨章中,明確把“主體思想”定義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創造性地體現於朝鮮的現實,1972年朝鮮社會主義憲法也規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主體思想”作為自己的指標。

  3.朝鮮主體社會主義的特點

  第一,政治上強調主體社會主義特色。按照“主體思想”,朝鮮勞動黨首先抓思想革命,其次抓技術和文化革命,多次強調,“主體社會主義”就是主體思想的體現和運用。第二,堅持以軍事為中心的“強盛大國”戰略,在全黨全國推行“先軍政治”思想。先軍政治的基本內涵是“軍事先行,先軍後工”。主要表現在政治上實行“先軍領導”,經濟上推行“先軍經濟路線”,外交上實施“先軍外交戰術”。1998年,金正日又提出建設思想強國、軍事強國和經濟強國的“強盛大國”的戰略。第三,經濟上堅持計劃經濟,反對市場經濟,實行有限開放政策。朝鮮建國以來,通過朝鮮人民幾十年的努力,朝鮮在工業、農業和文化教育等領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二、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緣起

  朝鮮是在長期面臨美國威脅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雖然冷戰年代朝鮮與蘇聯在政治、經濟方面合作廣泛,但在理論與實踐上,與蘇東模式早有距離。長期以來,朝鮮勞動黨在“主體思想”指導下,堅持走與眾不同的道路。1990年開始,朝鮮面臨的國內外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使得朝鮮的發展遭遇了挑戰和困難,朝鮮開始進行改革。朝鮮改革的背景,可從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兩個方面考慮。

  國際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蘇東劇變的沉痛教訓。蘇東劇變,是國際社會主義發展的一個重大挫折。朝鮮意識到,必須對現有的社會主義體制做出改變,才能堅持社會主義的主體地位,抵禦西方國家的衝擊。此外,蘇東劇變,也使得朝鮮的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市場的消失,從而使朝鮮失去了經濟戰略物資的主要供應來源。第二,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榜樣作用。中國無疑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典範,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給朝鮮極大的觸動,朝鮮希望採納中國的某些做法,實現本國的經濟發展。第三,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給朝鮮的巨大生存壓力。由於意識形態等原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對朝鮮敵視,朝鮮的地緣政治環境惡劣。蘇東劇變以來,更是就核問題等諸問題向朝鮮施壓。第四,韓國快速發展給朝鮮的壓力。1970年代以前,朝鮮的經濟水平高於韓國,然而隨著韓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朝鮮被韓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由於過大的經濟差距,朝鮮人民對於韓國有一定的向心力,這都給了朝鮮巨大的壓力。

  國內方面的因素,則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朝鮮逐漸惡化的經濟形勢。1990年以來,朝鮮經濟進一步惡化,從1990年開始到1998年連續9年經濟出現負增長,經濟危機嚴重。朝鮮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採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同時,朝鮮始終堅持自主的民族經濟建設路線,避免了對外依賴和從屬,但由於沒有參加國際分工,技術、資訊等嚴重不足,逐漸導致經濟的嚴重惡化,配給制機能失靈,國內分工體系混亂,地下經濟猖獗。第二,連續的自然災害,糧食嚴重短缺,人民生活困頓。1990年開始,朝鮮連續幾年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欠收,糧食嚴重短缺,朝鮮必須對原有的農業生產管理體制進行改革。第三,朝鮮勞動黨在堅持社會主義主體思想的前提下,治國理念和方針有了些許的變化。在如何看待市場經濟的問題上,原本朝鮮對市場經濟是持嚴厲批判和否定態度的,但由於中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朝鮮也開始不再回避市場經濟,派出大批學者官員到中國學習市場經濟,認為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可以搞一點市場經濟。

  三、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基本內容

  1.朝鮮的經濟改革內容

  朝鮮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是經濟方面的改革。進入1980年以後,朝鮮開始強調自主民族經濟和改革開放並不矛盾。1982年金正日在“對於主體思想”一文中主張“以自力更生原則發展自主的民族經濟,並不意味著關著門搞經濟。”[4]朝鮮對外經濟合作促進委員會委員長也明確表示:“自主的民族經濟,反對他國的經濟約束,但並不反對合作關係。”[5]朝鮮試圖通過重新解釋民族經濟論,把經濟開放理論正當化,但由於“主體思想”在經濟上反映的自主的民族經濟和改革之間存在矛盾,朝鮮只能形成有限的改革政策。

  2001年,金正日發表了“關於改善並強化社會經濟管理指標。”[6]以此為標誌,朝鮮的經濟執行體制開始鬆動。最終在2002年7月1日,朝鮮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改善和完成”為口號,頒佈了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配給制發生變化。例如,糧食由原先統一分配,變為可以到市場上購買。第二,勞動力工資和物價大幅度上調。如平壤的大米由每公斤8分錢漲到44元,物價大幅上漲,朝鮮居民的工資也隨之上升,但是分階層有所不同。[7]第三,廢除平均主義分配,實施差別工資。將按能力工作,根據需要分配的共產主義方式轉化為按能力工作,根據成果分配的社會主義方式。第四,賦予了下級部門更多的自主權。國家計劃委員會只制定巨集觀重要指標,具體的細節指標由有關部門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第五,部分地引進了市場機能。允許“社會主義物資交流市場”的存在,使原材料、零配件允許企業間進行買賣成為可能,並使地方企業自己制定生產品的價格及銷售。

  2.朝鮮的開放政策

  朝鮮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四個地區為起點,西部以新義州,南部以開城,東部以金剛山,北部以羅津、先鋒地區。地區改革開放戰略以新義州特區建設為主軸,開城工業園區建設為副。朝鮮以這兩個地區為經濟開發點,力圖構築周邊地區的經濟開發線。有關人士預測[8],朝鮮將開發南浦、元山和開城等地區,形成一定的開發面。朝鮮當局的戰略意圖是:第一,將新義州定為經濟特區,而將開城定為比它低一級的經濟開發區,是為了防止朝鮮經濟對韓國經濟依存度的上升。第二,朝鮮的開放範圍始終不包括首都平壤,是考慮到開放後有可能產生的衝擊和負面影響。

  四、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未來趨勢分析

  朝鮮根據本國實際提出要建設朝鮮式社會主義,實踐證明,原來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利於發展經濟。朝鮮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已是大勢所趨。目前,朝鮮的改革還處於摸索階段,未來朝鮮改革的趨勢,值得我們探究。總體來說,朝鮮改革開放的前景是廣闊的,但在短期內,朝鮮走上改革開放之路存在很多障礙,並不樂觀。

  1.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有利因素

  目前,可以說是朝鮮比較好的改革時機,有諸多有利因素:第一,朝鮮勞動黨的執政觀念發生微妙變化。結合朝鮮社會主義在近些年發生的變化,金正日曾提出一些新思想,較之“主體思想”有一些新的提法,其中包括要高度重視朝鮮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要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而且對經濟發展要採取新的調整措施和適度進行開放。第二,改革開放是朝鮮社會主義發展的必須條件。近年來,朝鮮經濟之所以惡性迴圈,與僵化的經濟體制密切相關,朝鮮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全方位改革的道路。第三,朝鮮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已經具備。朝鮮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近年來朝鮮政府不斷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人力資源和科技水平都有顯著提高,這些均為改革的推行提供保證。第四,外部環境和地區國際關係有顯著改善。冷戰結束以來,朝鮮的地緣政治環境一直十分惡劣,但1998年以來,朝鮮對其外交政策進行重大調整,與韓國推動半島統一,並與美日等國改善關係,這部分改變了朝鮮的孤立處境,便於爭取外援,為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不利因素

  朝鮮的社會主義改革,也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第一,朝鮮轉變現有的思想觀念、經濟體制等有較大的困難。朝鮮的“主體思想”,對如何改革開放並無具體論述,而“主體思想”是朝鮮勞動黨執政的靈魂,短時間很難對其進行大的改變。第二,蘇聯、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帶來的負面影響。蘇東的社會主義改革,造成了分裂和動盪,這使得朝鮮認識到,不能急於改革或是照搬他國經驗,所以在相當長時期內,朝鮮不可能進行大改革。第三,朝鮮半島的特殊環境也使得朝鮮的改革充滿變數。朝韓關係雖有改善,但雙方仍充滿戒心,時有摩擦;美國也仍將朝鮮列為敵對國家名單,這都為朝鮮改革帶來不確定的國際因素。

  綜上所述,無論當前今後,朝鮮社會主義發展都面臨許多困難,尤其是由於特殊地緣政治特徵所造成的惡劣的外部環境,更成為朝鮮社會主義改革的巨大障礙,但朝鮮黨和人民已經決心探索符合朝鮮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只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社會主義改革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