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論文
家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在我國曆史發展長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全文如下:
【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國兩千多年傳統文化中最為耀眼的瑰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兒女在滄桑鉅變中無悔追求的崇高志向。二者在中華民族漫長曆史中發展形成的智慧結晶。本文將梳理儒家傳承的文化精髓,並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探討如何將二者更好地培育與發展。
【關鍵詞】儒家文化 核心價值觀 培育
核心價值觀是區別一種文化或多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它在價值觀體系中佔據主導地位,統領和支配著一般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靈魂的表現,它為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提供了價值原則。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特徵的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既導致了人們價值比較選擇和整合上的困難,又催生了國人在轉型期間面臨的文化困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三個“倡導”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如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社會及全體公民的共識和自覺追求,是當前學術界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思想基礎
黨的以來,以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推向了歷史新階段。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基礎和主流意識形態,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們民族在長期文明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傳統。傳統具有時間性。然而時間並不是一個容器。時間是自為的存在過程。①作為自由意志存在物具有時間性。在時間中,有了家園與歸屬,有了生命本根。傳統的時間性,既有其綿延性,亦有其當下性。其綿延性是指其民族精神,其當下性是指其時代精神。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以傳統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發展方向,就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儒家文化就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學說,一種思想,而是一種文化。從文化發生學角度看,任何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對於該民族核心價值觀的生成具有基礎和源泉性作用,這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一種共有現象或普遍規律。基於這種理論前提,一個民族的精神必具備歷史向度的與向下向度的。歷史向度的,在民族歷史發展中作為出發點的那個東西;向下向度的,這個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內在地包含兩種價值目標,對內凝聚本國人民的力量;對外樹立中國文化形象。二者共同構成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標體系。因此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本的任務還在於如何在本國人民內部凝聚力量、形成共識,得到本民族廣大人民的認可。而要想得到本民族廣大人民的認同,就必須深入本民族認同價值形成的文化價值之中,即必須紮根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基,拋開儒家文化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其最具活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二、借鑑儒家文化精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既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成分,也有傳統文化的成分,兩者缺一不可。馬克思主義是核心價值觀倡導和培育的指導思想,而作為傳統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則是它重要的思想來源和基礎。
一弘揚儒家文化,重在傳播孔子和儒學的人格教育意義。
1923年,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啟超先生在《為創辦文化書院事求助於國中同志》中曾指出:“啟超確信我國儒家之人生哲學,為陶養人格至善之鵠,全世界無論何國、無論何派之說,未見其比,在今日有發揮光大之必要。”②梁啟超先生對於“儒家之人生哲學,為陶養人格至善之鵠”的確信,是基於對“孔子”教義‘實際裨益於今日國民者、”論題深入思考而得出的③。梁啟超對儒家思想的精神特質和中心論題有個概述:“儒家哲學,範圍廣博。概括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至於就健全或理想的人格而言,“孔子嘗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備,人格才算完成。”對於這種智仁勇“三德具備”的人格,我們應該從儒家核心價值觀裡面的“仁”出發來加以理解:孔子所謂學,其實就是教人養成人格。何為人格?孔子用一個抽象的名來表示它,叫做“仁”;用一個具體的名來表示它,叫做“君子”,君子是一種崇高優美的人格,所以內容包含得很豐富。儒學之教,有一個總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人踐行君子的標準,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二傳播儒家大同思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大同思想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儒家的社會觀。它主要是儒家關於理想社會的描述和追求。內在地包含了人與他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身的和諧等思想。
1.仁者愛人:人與他人和諧相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而人與他人的相處就是“和諧”的一部分。因為人與他人的和諧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在當今社會由於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膨脹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冷漠。儒家處理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原則是“仁者愛人”思想。孔子認為“仁”的表現就是愛人,而在愛人的眾多表現中首要的就是對父母親人的愛。儒家認為,人際關係的和諧應該從家庭內部開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④所以首先應“和於室人”⑤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但是,人還應該考慮到除了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際關係。因此,儒家在親親的基礎上,又認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⑥的“推己及人”的更廣泛的愛。所以,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大力宣傳“仁者愛人”精神,“仁者愛人”精神對於解決當今社會存在的自我主義、道德冷漠等現象無疑是一劑思想良藥。若想要解決問題,需先從意識層面入手。
2.仁民愛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19世紀中期,恩格斯曾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論述,其基本觀點在今天看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有些話已經成為經典言論。例如恩格斯就曾明確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隨著自然科學的大踏步前進,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並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後果。但是這種事情發生得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僅再次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⑦”
我國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仁者愛人”的精神,這是人所共知的。同時儒家也非常重視“生態道德”,要求人們“愛物”,從而使得儒家的仁愛精神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孔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孟子繼承和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說,對於萬物只是愛惜而不施以仁德,對於人民要施與仁德而不當親人看待,親愛親人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因而愛惜萬物。由此看出,孟子認為愛己愛人是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把這一愛心施與萬物,應該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荀子明確地把生態道德外節於萬物者也與人際道德內節於人看成道德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並將它們的關係規定為“外”與“內”的關係。這說明,儒家不但重視人際道德,而且還把道德由人際道德擴充套件到宇宙萬物。雖然儒家把生態道德與人際道德看成是道德的兩個方面,但就重要性來講,儒家基本觀點是人際道德重於生態道德。因為在儒家看來,人是萬物之靈,在萬物中最為可貴,愛人應大大超過愛物。
3.克己以成人:人與自身的和諧
人與自身的和諧也是社會和諧的一部分。人是社會中的一份子,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如果人自身的道德修養都不符合標準,那麼何談整個社會的道德素質呢?因此說,人自身的和諧,即道德修養的提高不僅關係到個體的道德價值,更關係到整個社會道德素質的提高。儒家處理人與自身和諧關係的思想。即“克己以成人”思想就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和繼承。儒家認為,個體具有道德完善的自主性。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於客觀世界的過程,就是人的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過程。因此,人們要正確處理在道德修養提高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如義與利、情與法、言與行等。
人們所希望達到的理想人格實際上就是對所有關係的超越和發展。實現與天地和、與人和,使自己成為完美的人。儒家對道德修養的價值予以了高度肯定,講“克己以成人”,以追求人內心的自我超越。這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榮辱思想是以個人的道德素質為前提的。儒家的德性修養思想啟示我們,個人的道德修養的提高與完善的重要性。這為榮辱思想的培育提供了指導方法。一方面,因為道德修養具有自主性,所以,個體道德素質的提高是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自主追求過程。另一方面,每一個個體思想道德的素質的提高都是成人的基礎,擁有社會價值。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過程中,要把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發揮個人的道德價值,進而為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三、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在傳播方式上對儒家文化進行昇華與超越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於時代發展,把握時代特徵,必須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昇華與超越。因此,只有紮根於歷史傳統並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才能凝鍊出符合中國實際需要,反映世界發展潮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導社會前進方向,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
一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主導政治價值指導下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在國際環境複雜多變,意識形態風雲激盪的今天,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統一人們的思想,才能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方向以及社會主義性質。當然,馬克思主義不是頑固的教條,而是開放的理論和行動的指南,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縱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產生,無不是在歷史的程序中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緊密結合,吸收和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才形成的。
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為條件,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是根本,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這就把中華文化與民族復興、社會主義道路高度統一起來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優秀文化交融的過程,以賦予其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條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是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堅持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力量,又尊重文化多樣性,追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的隱形的,柔和的教育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努力的方向。
二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物質財富的歷史積累和精神價值的高度凝聚,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精神面貌和外在影響力的集中體現。“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鉅,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最深沉的力量,它為整個社會提供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持續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即主要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更要合理地吸收借鑑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有益的文化成果。
就文化本身而言,自其產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封閉靜止的系統,也不是民族性的凝固化、純粹化、絕對化和狹隘化,而是一個開放、包容、交融和革新的動態過程,總是在交流與融合、相容與滲透中發展與進步,體現著世界上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性和統一性的辯證聯絡,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具有兼收幷蓄、海納百川的開放視野和博大胸懷,總能不斷地從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自身以求發展進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弘揚這種文化態度,既植根於傳統文化土壤,彰顯著濃厚的民族氣息,又要具備全球視野,吸納其他文化中的優質成分,特別是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法治、追求自由平等、講求科學理性等一些信念和準則,可以彌補我國傳統文化之不足,將這些優秀思想整合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作者單位:海南大學
註解:
①薩特:《存在與虛無》,陳章良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第193頁。
②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2頁
③朱貽庭編:《儒家文化與現代人的精神生活 與孔子對話》,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145頁
④說苑?敬慎
⑤禮記?昏義
⑥禮記?禮運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頁
⑧《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