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成功的故事

  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歡迎閱讀!

  精選

  一次有位記者問王樹彤:“敦煌網成功的祕訣是什麼?”她說:“我們善於‘鑽空子’。”這是咋回事呢?

  原來當年王樹彤想創立自己的敦煌網,朋友知道後,都說“和阿里巴巴做同樣的事情,絕對行不通”。也確實,阿里巴巴擁有超過210萬中小企業使用者,幾乎佔據中國市場份額的90%。當時,僅僅一次由阿里巴巴組織的供銷會議,世界500強企業就有100多家來光顧採購,作為電子商務的領航者馬雲也說“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你要和馬雲搶飯碗,這不是“找死”嗎?

  但王樹彤心裡明白,阿里巴巴只幫助企業釋出交易資訊,靠收取會員費盈利的模式在B2B的電子商務領域中非常原始。隨著資訊傳遞變得更加快捷、方便,僅僅進行資訊的互動對於電子商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王樹彤絕對是個“不安分”的人。從微軟的市場服務部經理和事業發展部經理,到思科中國公司高管中唯一的女性,再到後來成為卓越網的CEO。離開了卓越網之後,將何去何從呢?王樹彤開始了自己漫長的海外之旅。那段時間她時常往來於國內飛往海外的航班之上,幾乎只要是賺錢的專案她都會去嘗試一下。

  一天她又陷入了迷茫。這天,她給花盆澆水,一杯水澆下去,水緩緩地注入到盆栽中的泥土裡,她的腦中突然閃過這樣的念頭:盆栽裡的泥土看起來已經很滿很充實,卻依然有這麼大的空隙讓水填充進去,她叫道:“對,我們就要找到他們的空隙,然後再去鑽一鑽。這絕對不是‘找死’,而是大有生存空間。”正如她一次上MBA課時,老師做過的一次類似試驗,在瓶子中先要裝大石頭,再裝小石頭,再裝沙子,再澆水,結果就能裝得最多、最滿一樣,這讓王樹彤看到了B2B市場的縫隙。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樹彤感到阿里巴巴在做的只是B2B電子商務的第一步,這其中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當時,海外的購買能力非常旺盛,尤其在一些本國並不生產的小件商品上有著大量的需求。雖然中小外貿企業的交易金額低於阿里巴巴的大客戶,但中、美、歐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7000萬家,中國的絕大多數出口額也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但是,這些商品的利潤不高,數量也不大,通過層層環節進入國外市場之後,無疑更加降低了商品的利潤率。而這些商品大部分雖然在中國有著充足的貨源,卻沒有一個能直接交易到國外的交易平臺。

  敦煌網的目標模式是,美國加州的一個小店,直接在網上採購中國偏遠山村的商品,一兩週後貨品會送到店門口。而自己即將要做的,就是一個有別於傳統的向國內賣家提供資訊服務和推廣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讓海外廣大的中小採購商直接採購中國商品成為現實。

  有了想法,可是沒有錢投資啊。此後她便開始尋找合作伙伴投資,找了很多人都感覺不可行。一天晚上,王樹彤拿著新做的計劃書去找投資人,在冷風中她等到凌晨兩點才見到汝林琪董事長。汝林琪她的計劃書,又聽了她的簡單介紹後,很欣賞她“鑽空子”的商業模式。就這樣,決定投資敦煌網。

  但是最初很多人還是難以相信敦煌弱小的身軀能夠頂住阿里巴巴強大的壓力。然而,幸運的是2008年的經濟危機給敦煌網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經濟危機催生了新一代買家,這一代買家的特徵是數量眾多,散佈在全球各個角落。隨著以往那種單個利潤高,但週期長的大訂單越來越少,國內的眾多企業開始越來越重視那些零散,但是週期短、頻率高的小訂單,這無疑為敦煌網創造了最好的發展空間。在整個金融危機時期,敦煌網每個月的增長率都在20%以上。線上交易金額也從2008年的14億元,一下子上漲到了2009年的25億元。2010年則高達60億元。到20l1年2月,已經擁有來自230個國家的400萬買家,國內賣家也順勢上漲到了96萬人。

  沒想到王樹彤鑽了馬雲的空檔、縫隙,就鑽到60億的商機,而且這個市場還大著呢!王樹彤正是善於鑽空子,創造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其實再飽和的市場也有空隙,就看你敢不敢鑽,善不善於鑽。

  電子商務的5個發展方向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2010年4月15日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農村有超過1億網際網路使用者,約佔中國農村人口的15%。但越來越多的人卻認識到,電子商務並非“城裡人”的專利——2009年以來,伴隨著國家“電腦下鄉”活動的深入開展,農村電子商務正在醞釀巨大商機。

  三方市場,促成機會

  一、賣方市場需求旺盛

  據農村中國商務總站***下簡稱“農村中國”***統計數字顯示,目前該網站共有註冊主營農產品的企業160萬戶,日新增註冊使用者500-600家,各類商機資訊的釋出量日均30萬條。該網站相關人員舉例說,福建泉州的2350個自然村中,已有1850個村加入農村中國。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釋出各類供求資訊70萬條,成交金額3100萬元,直接需求旺盛。

  二、買方市場紛紛轉型

  電子商務給賣方市場帶來機會的同時,也使得更多的買方企業看到機會。如中國移動推出的農商對接服務平臺——“資訊站”,平臺建成2年多來,僅在陝西周至縣一地,就收錄了買方企業超過100家,其釋出各類資訊6500餘條,達成交易4400筆,交易額2.5億元。而在吉林,有近35%左右的農機交易也是在網上達成,個別企業的電子商務交易額甚至佔到全部總數的70%以上。因此導致許多農資企業紛紛轉向或增加電子商務的經營模式。

  三、中介市場大量湧入

  據不完全統計,僅2009年8月-9月,就有超過15類、70多個品種、總數近600家的網站出現,增幅較2008年高達210%。而這些網站的主要業務,就是從事農商對接,也即充當中介。2010年,該類網站仍然以40%左右的增幅繼續發展。

  找錢方向,看好五個掘金點

  掘金點一: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當務之急賺快錢

  業內相關人員介紹,網路通訊基礎設施差是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為此,2010年5月,國家工業和資訊產業部印發了《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建設和服務基本規範***試行***》,要求各地建設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並保證都能接入網際網路,為農村電子商務的具體實施提供了政策的保障。而據業內人士透露,農村綜合資訊服務站並非大企業獨享的“盛宴”,有一定資質的中小投資者也有機會分一杯羹。至於具體要求,投資者可向當地相關部門諮詢。

  掘金點二:相關培訓服務,迫切需求賺熱錢

  據浙江省相關部門統計,自從該省在農村推廣電子商務以來,超過85%的農民表示,農村電子商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由於普遍存在對於電腦、網路相關知識的缺乏,特別希望“多開展一些培訓”來教會其更好的使用平臺。而據該省農村電子商務推廣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單純的電腦、網路知識培訓相比,從觀念上改變農村人群對於電子商務的認識,將是一個“更大的市場”。

  掘金點三:網站建設與維護,持久強勁的需求

  北京是國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最早並且取得成效最好的地區之一。據該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從2009年開始,北京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網站的需求出現一輪高潮,新建該類網站月增幅30%-40%。這其中,有30%是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完成,5%-10%為農民自行建成,另外的一半以上都是專業服務機構所建。據北京某網路技術服務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轉型,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主營。一年多以來,盈利超過30萬元。

  掘金點四:分銷渠道,另闢蹊徑的財源

  據河南慧聰農化網相關人員介紹,新模式將會給農村物流業帶來新機會。舉例說,目前國內農村地區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的主要還是縣級和鎮級經銷商,農村基層農民採購商品時,基本上是會沿襲“市—縣—鄉—鎮—村”這樣傳統的分銷方式。這就給物流業帶來了新渠道的拓展機會。

  掘金點五:網上支付業務,最具潛力的專案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相關人員介紹,正是由於在網上支付還處於“零”的階段,說明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網上支付業務同樣處於零市場的狀態,空間極為巨大。同時,從已經產生的相關業務來看,進行農村電子商務網上支付業務也有一些成熟或相對成熟的模式可循,未來潛力同樣巨大。不過,他也提醒投資者,網上支付目前只適合那些具備實力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