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前預習論文
預習是為了學習新知識而做的準備。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預習,是上課前重要的準備工作,它是學生接受新課知識、學習的第一步,對於新課知識的學習,原則上說只是起到一個“探路”的作用,使學生大致瞭解課文的整體框架,真正掌握新知識主要在後續學習活動中。如果預習做好了,學生掌握新課的知識就容易得多,而且有自己一些獨特的看法,不再侷限於只領會教師的講授。筆者在小學教授了多年的語文,對預習環節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前預習環節存在的問題
***一***預習的內容單一,只要求去了解課文,而不要求看相關的書籍或上網查資料。
***二***預習形式單一,只要求對生字注音組詞。
***三***預習沒有目的,讓學生隨便看教材,沒有明確的預習的任務。
***四***預習之前沒有指導。農村家庭缺乏書籍資料,家長外出務工無人指導,大部分沒能上網查資料。
二.給課前預習的一些策略
***一***對課文的預習
1.誦讀預習法
是學生了解課文的第一步,學生可以採取默讀、朗讀、猜讀、單人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來讀課文。農村的家庭,一般都是村寨聚集,同一年級的學生較多,教師可以把他們編成一個學習小組,便於合作交流學習。他們可以共同解決一些小問題,比如不認識的字,不會組的詞。我在上五年級上冊《金色的魚鉤》一文時,就要求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學生自己先讀流利,再三兩個分角色讀或者表演讀。在檢查讀時他們都讀得比較好,學生在表演讀時心靈也受到了老班長的精神的震撼。
2.問題帶動法。
佈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去看參考書,查詢答案。教師佈置的問題儘量簡單一些,能讓大部分的學生解決。在上《金色的魚鉤》時,我佈置了幾個問題。***1***紅軍為什麼要長征?***2***老班長為什麼不吃魚?***3***老班長為什麼要我不把他吃魚刺的事告訴他們?***4***為什麼說“長滿了紅鏽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能大致解決這些問題,課文的內容也預習得差不多了。
3、評註法。
這是對學生深一層次的要求,在熟悉了內容的基礎上,發表對某個段落、或者某一句話的自己的看法。這個要求不能太多,學生對課文有一點自由評論就行了,當然多多益善。這就要求學生善於思考,把自己的觀點總結,這是學生思維閃光的地方。在《金色的魚鉤》一文中,有學生在“可是我的心裡好像塞了鉛塊似的,沉重極了。”旁寫到:“我”為老班長的精神感動,對老班長感激又擔心。可以看出,學生在認真預習的基礎上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4.複述法。
能簡略完整地複述課文的內容,這是對小學高年級的要求。不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對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好處,同時鍛鍊學生的膽量。在複述時學生出現困難,教師可及時提醒讓他完成複述,及時鼓勵給予他信心。
以上的這些,教師在上課前檢查時可以機智地擇條進行檢查,並不是要每一條都檢查,那樣的話就會顯得過於繁瑣,會在“課前檢查”環節花費太多的時間。
***二*** 對作者的預習
作者生活在一個特定的年代,其時代背景會在他的文章中打上深深的烙印,瞭解了作者,會方便於瞭解他作品傳達的資訊,所蘊含的情感,體驗作者的審美情趣。比如杜甫,要知道他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他的作品關注現實、關注人民的疾苦。在瞭解作者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就容易得多,瞭解了杜甫的生平,風格,再來讀《春望》這首詩,感情基調就出來了,作者憂國憂民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
***三*** 對現實生活的預習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要求學生對生活有一定的觀測能力話收集能力。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各種事,看你是否注意去觀察並思考了。學生能主動去收集這樣的資料,便於課堂上的討論交流,更深層次地瞭解課文而不侷限於課文。比如對紅軍的長征,你還知道哪些:它是哪年到哪年的事?知道哪些領導人?還知道哪些過雪山草地的動人故事?比如讀了杜甫的詩,你想到了我們現代的哪些人等等。這些都是對課文的拓展,有利於活躍課堂的氣氛,增加人文氣息,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很多是在課本上學不到的。
能做到以上的這些,在農村的一些地方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資訊的不順暢和經濟的原因。我們在和家長交流時,家長對於學生的學習並不是不捨得投入,現在孩子就是家長的未來,很多家長都給孩子買書、買資料。在家長肯為孩子投入的同時,教師應該給家長一些良好的建議,根據學生的實際潛質買什麼書,應該補充什麼書。在國家加大對學校的圖書館的建設的同時,學生自己也擁有一些書,那豈不是更好的事?
在課前預習的環節,教師要擇量佈置預習任務,不能佈置得太多,一定要在大部分學生的完成能力之內。假如過多過難,則容易讓學生對本門課程失去興趣,到時候得不償失。
把預習做好了,教師上課變得輕鬆,學生也學得輕鬆,還可以把多的時間用在拓展知識上,在40分鐘內學生學到最多的知識,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
一、倡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的意義
語文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必備的能力,學習語文的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指大腦***,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這是對預習重要性的精闢闡述。
從實踐來看,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從形式上看,預習是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形式。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學生是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
2、從功能上看,預習是學生鍛鍊自學能力的舞臺。小學語文教材具有內容生動形象、語言豐富、情感性強的特點。預習時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鍛鍊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也更主動、學習效果也更好,這就是證明。
3、從程式上來看,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穫。課堂上,這類學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來,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可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局面,使預習者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楊再隋教授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絡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也曾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學生髮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了的學生,他們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及時去查資料解決,如果未能解決的,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更認真地、有側重地聽講。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
可見,預習是對課堂教學的準備,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這一習慣更應重視、培養和推廣。
二、影響學生預習習慣養成的因素
預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教學中儘管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每天都在要求著,卻收效甚微,學生沒有真正把預習作為自身學習的需要,自覺學習的行為。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所致。
1、教師引導不當。由於教師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間關係的認識並不真正清楚,以及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消極態度,使得教師對“課前預習”的深度、難度和要求大打折扣,覺得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在繁忙的教學中也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心態上有一種“乾脆上課時自己把該講的都講了省心、省事”的想法;在作業方式上缺乏研究,針對性差;在過程中也缺乏檢查指導;在事後對預習作業的質量不夠重視,督促落實的方法也不到位。
2、學生執行不力。小學生對預習缺乏全面的認識,加上生活上養成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習慣影響,不愛閱讀、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預習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我曾經在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班上做過調查:全班45人中能完成老師佈置的“讀兩遍課文”,這樣簡單的預習作業的學生只有8人,僅佔全班人數的17。8%。大多數同學即使做預習,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詞語部分,而對有思考價值的、需要動腦思索探究的問題,則擱置起來,完全等著課堂上老師來分析講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師被動遷就,只好佈置一些淺顯的像注音、詞語這樣的作業,久而久之,使預習流於形式。
3、家長重視不夠。課前預習作業是留給學生的,但許多情況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長只知道孩子有作業,但作業內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書,別的就不過問了。疏於督導,使孩子的預習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讀也不思,把預習這樣的“軟作業”拋到了一邊。
4、客觀環境不利。學生預習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一是學生課外作業過多,且都有硬指標,使學生力不從心,便把有一定彈性要求的課前預習作業,當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軟任務。二是當今社會不讀書的浮躁氛圍以及網路、遊戲、電視和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都擠佔了學生預習的時間。
三、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習慣的方法
學生課前閱讀作為一種良好的修養和習慣,需要堅持不懈來養成。常言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好習慣需要下真功夫。
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通過四個層次來培養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
1、以教師指導為主的預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的鼓勵與引導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的意識會影響到學生的未來以至一生。我覺得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首先是教師自己要提出高標準嚴要求,對重點篇目的課文進行認真地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題。其次是注重課堂上的檢測與落實,避免“雷聲大雨點小”的不良習慣,做到“擲地有聲”,落實到位……
具體來說應抓好這樣幾個環節:
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課文讀流利。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言學家呂叔湘也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瞭解作者的寫作技巧,更有助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首要環節。應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從讀中悟理、悟情、悟法,並發現疑難。可以讓學生用多種方法讀,如高聲朗讀,輕聲讀,默讀等等。
二查。初讀一篇新文章,學生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詞。這時,老師應提醒學生請來工具書幫忙,並把易錯的字音、較難記的字形、字義,記錄在書上或預習本上。特別是一些多義字,一定要結合上下文理解,鼓勵學生反覆體會,自查自悟。切忌學生從現成的參考書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歷史名詞、科學術語,可讓學生到網上、圖書室翻閱有關資料或者請教老師。
如《燕子》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杆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五線譜啊!”“五線譜”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這樣比喻?可以指導學生去翻閱一些樂譜,形象感受它的樣子,這樣不僅理解了生詞,也領悟了這樣寫的好處。一些歷史體裁的課文,如《赤壁之戰》《景陽岡》《將相和》更應提前佈置學生查閱原著,瞭解其梗概及背景,以便更好地領會課文。
三畫。畫出關鍵詞,重點句段。說說自己的理解。教師可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如“---”“──”“~”“√”***依學生喜好而定***勾畫文中的重點、難點。比如預習《詹天佑》一課,文中第一句話“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具有統領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這句話的下面畫上一道“---”並在重點詞“傑出”“愛國”的下面用“△”標出。另外,學生自己認為精彩的描寫、含義深刻的句段及對自己有所觸動、有所啟發的片段,都可以選用自己喜愛的固定標誌畫出來。
四問。課堂上許多學生往往有一種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反正老師上課要講,不願花費時間去自查自找自問,養成一種懶散的學習習慣。針對這種心態,老師在給學生講清道理之外,還應要求他們把疑難問題在書上標識出來,看誰提的問題最多。孩子們為了發現問題,會紛紛開動腦筋挖空心思找出疑點:有關於字詞的,有關於內容的,也有關於佈局謀篇的,還有關於文章作者的和時代背景的。對此,老師應該對他們認真的態度充分肯定,對提問題較有質量的提出表揚,以此激勵他們質疑的積極性,並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解決這些問題。例如:學習《威尼斯小艇》這篇文章時,學生在預習後發現課文第後一小節寫“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威尼斯怎麼會入睡呢?”筆者當場肯定了學生提出的問題十分有價值,接著讓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學生對這種自己提問題,自己解決的方式十分感興趣,討論的十分認真、熱烈。所以在集體討論時學生都很積極,發言的面較廣,而且許多小組都解決了問題,效果很好。
再如《金色的魚鉤》中描寫老班長“他坐在那裡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批寫上自己的感受“多麼感人的場面!”“多麼讓人欽佩的老班長!”等等,《梅花魂》中第13自然段“旁的花大抵是在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為什麼稱植物梅花為“她”?學生搞不懂,就可以在“她”字旁邊批註:為什麼用“她”,而不用“它”?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邊說邊批,並且鼓勵學生:批的越多越細,表明你們動腦越多,學的越深越透。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自能探索能力會逐漸提高。
設定好這一層面的前提和關鍵是:教師要充分做好三個準備:一是大綱,二是教材,三是學生。據此設定好“三度”,即深度、坡度、密度適宜的問題,為此教師要精研大綱,熟悉教材,摸清學生,做到胸有成竹。
設定這一層面的問題,老師的著力點在於:一是引導學生有針對性的閱讀教材,進而發現、解決問題;二是使學生了解知識、疑點、難點,通過反饋,便於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盲目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三是使學生通過這一環節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練就自學能力。
2、以小組形式為主的預習
經過一段時間由教師指導形式的預習,學生逐漸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這時就要轉入新的形式,讓學生以自願組合的方式,根據習得的方法,一起預習,互相影響、互相啟發、互相促進靠“組織的力量”形成預習的濃厚氛圍。
比如在預習《豐碑》時“將軍紅著眼睛,像一頭髮怒的獅子,樣子十分可怕”,將軍真的讓人害怕嗎?為什麼有這樣的表情?作者這樣比喻想突出什麼?學生自己想不出,便可以交到小組上跟同學議一議,聽聽同學們的看法。實在理解不透的就拿到課堂上與老師、全體同學交流。我們大力倡導學生敢於向同學、老師乃至書本發起“挑戰”。理越辯越明,當學生頭腦中的一個個“?”拉成“!”時,我們才確信學生的預習到位了。
3、以學生個體為主的預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指導、同學合作預習是個體預習的基礎,學生經過了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對預習也摸出了門道,在課堂上也嚐到了預習的甜頭,漸漸地把預習作為一種興趣、一種需要而習以為常。這樣就可以在教師預習題的提示下能較為自覺的預習,進入自為階段。
4、以創造性為主的預習。
在經過一段時間由教師設定問題預習的基礎上,學生能逐漸地體會和把握到設定預習題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經過教師指導,這樣的“體會”與“把握”將逐步內化為獨立預習的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課文自主的設計預習的題目,實現由教師設定題目到學生自主設定題目的轉變,其間教師的點撥、指導、鼓勵尤為重要,當然也要有一個過程,開始學生“仿照設定問題”,勢必存在一些偏廢、謬誤,此時,就不能任由學生機械的模仿,作為教師該出手就出手,及時給予他們有效的指導、點撥,使他們發揮思維創造力,達到預習的效果。
如此反覆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習慣”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開拓學生的智慧空間。
真正有質量的預習不僅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使學生在語言表達、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別是對於可塑性強的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身受益。因此,對小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務也是艱鉅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有關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推薦:
學生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有些學生,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他們在臺下卻不知所云。這些學生,因為沒有做好課前的預習,因此聽課效果極差。相反,有些學生課前預習做得好,在課堂上就能質疑問難,大膽發言,積極參與。
那麼,學生如何自己預習課文呢?下面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首先,把新課輕聲地朗讀幾遍,瞭解一下課文所寫的內容和表達的中心;然後在初步弄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點字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最後再綜合起來,想想整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寫作特點。
弄清課前預習提示和思考練習的具體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時,一定要根據這些具體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預習。帶著預習提示中提出的問題去認真地讀課文,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課後的思考與練習對預習也很有幫助。思考題往往體現了作者的思路、課文的重難點。預習時,看看並想想這些題目,可以幫助理清課文的條理,瞭解課文的重難點。練習題則側重詞句段的訓練,富有啟發性。預習完課文試著口頭做一做,可檢查預習的效果。
懂得使用工具書。預習課文時,往往會遇到沒有學過的生字、新詞,或以前學過現已回生的字詞。要了解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或用法,就要運用字典、詞典這些無聲的老師。現在小學生最常用的工具書有《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學生預習課文時通過自己查閱工具書,就能掃除語言文字的障礙,較牢固地掌握這些字詞的讀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動筆。預習課文不只是讀讀、想想,同樣要注意多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註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字詞加圈加點,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做上這些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覺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徹底弄明白。
我在讓學生預習課文時,將以上各部分預習內容分解為這幾個小標題在每課的預習作業中予以落實:字詞課堂、文章主要內容、我的發現、我的困惑。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他們要通過默讀或朗讀來了解課文內容,要自己動腦筋完成預習提示或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由此可見,課前預習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