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怎麼培養

  小學生由於年齡小,學習任務不是太重,加上語文教師沒有足夠的重視和指導,多數學生還沒有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與能力,為此,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的培養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的培養方法

  1.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

  教師要嚴格督促學生按照預習要求和步驟進行預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對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儘快掌握預習的方法。在學生基本掌握預習方法後,逐步把預習活動放到課外進行。

  2.注重預習作業的嚴格檢查,使預習活動切實落實,養成習慣

  訓練伊始,教師必須按預習要求逐人檢查。如抽查生字的認、寫,讓被抽查的同學讀一段給教師聽聽,看看學生解決了哪些問題、提出了哪些問題,再分組交流預習情況。

  3.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學法的指導

  如在教學生對生字詞的理解時可以提問:⑴你認識它們嗎?試一試,看誰讀得準;⑵你會記住它們嗎?你是怎樣記住的?告訴大家,你們還有其他方法嗎?⑶你理解了它們在課文中的含義嗎?告訴大家。另外,還要加強理清課文層次、歸納課文內容、理解表達方法,學習寫作方法,以及培養學生品詞品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預習中去,逐步形成自學技能。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筆者採用分組討論交流的形式組織教學,設計了三個問題:⑴通過預習,你們知道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嗎?⑵你讀懂了哪些問題?⑶你還發現了什麼問題?有疑問嗎?在學生的回答交流中,有個學生質疑:作者為什麼要說“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在討論中,有的學生說:“可能父親年紀較大,身體不太好,加上那天的天氣不大好,所以難得。”有的學生說:“可能父親比較忙,平時都不大參加這種小型的家庭聚會,今天居然來了,所以作者覺得很難得。”“前面的同學說得都很有道理,既然父親可能身體差、工作忙也要來參加收穫節,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後面的文中得知,父親是想借這次過收穫節,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人沒有好處的人。看來,父親很愛我們,很在乎對我們的教育。”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深刻理解了課文的主旨,同時也讓學生體驗了質疑的成功。

  4.結合課文組織學生開展學習經驗交流

  在學習課文後,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在課文學習中哪些問題是預習時解決了的,哪些問題是自己在課堂交流中解決了的,哪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把握和解決。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學會學習別人,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形成自學氛圍的目的。

  5.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養

  學生的預習活動主要是在課外完成的,教師在經過前面的訓練後,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按時完成,教師也不可能全程參與,然而,根據年齡尚小、預習習慣還有待形成的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很難保證任務的完成。這就需要加強家校聯絡,多召開家長會,向家長說明孩子預習在整個學習中的重要性,與家長溝通孩子預習的心得體會,爭取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預習活動管理中。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只要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的指導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預習習慣便能養成,自學能力也隨之發展。“教是為了不教”。教師應著眼於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與能力,為有效課堂打下紮實的基礎,最終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的培養建議

  1.解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理清課文脈絡

  課文閱讀,生字詞是基礎,課前預習可以從讀、圈、查、寫入手。⑴讀。讀就是初步閱讀課文,要求至少通讀2遍以上。在讀的過程中,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意,感受課文的語言美;⑵圈。圈就是在初讀課文時圈點出文中的生字、新詞,以備下一步解決;⑶查。查就是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利用工具書,認識生字、會寫生字,從生字的音、形、義等方面入手。可以在文中字詞旁標註含義,在文後的生字表旁標註音、形,也可以準備預習本,在預習本中標註;⑷寫。寫是在練習本中規範、工整抄寫生字詞,鞏固記憶。抄寫的數量根據學生的情況而定。

  2.朗讀課文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是訓練小學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與保障。朗讀要做到熟練、流利的程度。不同體裁的文章,朗讀的要求也不相同。記敘文的朗讀要求,要做到學生能從整體上感知文章內容或語段,理清文章的結構脈絡,初步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色。議論文和說明文的朗讀,要理解掌握它們的文體知識。同時,要做到放聲朗讀,邊讀邊想,讀準字音、理清課文的脈絡、思考解決文課中的問題。

  3.初步發現與解決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閱讀要求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比較高層次的閱讀要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預習中分步練習:第一步,邊讀邊想,找出文中的重點句段,聯絡上下文理解,並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寫在句段旁邊。第二步,快速瀏覽課文,從文中聯絡課後問題並加以解決,把自己的收穫寫在書中恰當的位置;第三步,發現問題,質疑。在課文中針對句段、課文內容情感,還發現了哪些問題,能解決,就把自己的觀點寫在旁邊,不能解決的就寫在筆記本上,以便在學習中交流。

  4.收集相關資料

  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要根據課文內容拓寬知識面、聯絡作者的背景及寫作意圖幫助理解文字。對於小學生來說,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資料收集比較困難,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學生收集或共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堂學習做準備。

  小學生語文預習能力培養注意事項

  一、課前預習要到位,學會預習方法

  一篇新課文,學生如果預習不到位,那麼他們就不能很好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新課之前,要佈置學生預習,並且提出具體要求,學生才會按照教師的規定有序地進入自學狀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具體的自學方法,即“三讀二查一標記”。三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課文至少要讀三遍。一讀——默讀,也即最初讀課文,要手腦並用,圈點字詞,勾畫語句,粗知課文大意;二讀——朗讀,學生再讀課文要出聲、口腦並用,理清作者思路,熟悉課文內容;三讀——精讀賞讀,這是更高層次的讀,要把握課文要點,推敲文章,概括主旨瞭解寫法。二查,就是要求學生親自動手,遇到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詞典和詞語手冊,解決字、詞的音義;“二查”即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對有關作者、寫作背景等作一粗略瞭解。一標記,就是要求學生將在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標註在書上,並寫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積極獲得新知識、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二、激發預習興趣,培養預習習慣

  1.引入競爭意識 ,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我充分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在預習中適當採用競賽的形式,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如在課堂上,限定一定的時間,開展預習生字詞比賽,看誰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詞,優勝者可獲“智多星”稱號。

  2.及時表揚和鼓勵,感受預習成功的喜悅。對學生的預習完成情況,我總是認真檢查,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特別是後進生的進步時,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肯定他們的成績,使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3.開展有效預習經驗交流,提倡互學互幫。我常常組織學生進行有效預習的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學習方法,聽聽別人的學習經驗,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目的,形成自學的風氣。很多同學為爭取到交流的機會,在預習時格外用心,良好的預習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課內外預習相結合,培養預習能力。

  1.注重課內外預習的結合。在中、高年級語文預習過程中,所設計的預習內容和知識應做到比較廣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時代背景、詩詞常識以及課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點等內容,如果課內教材中沒有相關內容,我就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或相關資料。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準備一個課外知識摘抄本,把查到的有關內容分類摘抄下來,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激發課內閱讀的興趣。

  2.重視預習的個體差異性。 差異性是一個客觀事實,在預習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我的做法是:首先在合作學習分組時按學習優差搭配,在預習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交流,要求學習好的學生幫助和督促基礎差的同學,按時完成預習任務;其次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優先讓學習差的學生回答預習中的問題,從中發現他們的知識缺陷,並給予彌補,使學生共同進步和提高;最後是鼓勵,學生只要能寫一個字、一個詞,能開口講話,就要給予表揚鼓勵,不訓斥學生。

  總之,預習對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十分重要,“教學生會學”就應該而且必須教會學生預習。“教學生會學就應該而且必須教會學生預習。

1.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方法

2.小學語文如何預習更有效

3.三年級語文預習要求和方法

4.如何做好語文課前預習

5.小學生如何做好語文的課前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