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方法有哪些

  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此,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小學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方法

  一、課題的緣起與提出

  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為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必然會有一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孩子,而幫助這些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

  上語文課,要不要讓學生預習,這在今天似乎已經不算是什麼問題。誰說不需要預習呢?恐怕很少。事實上,也真是大多數教師都在佈置學生預習;學生也都知道上新課之前都要先預習一下。然而,很遺憾,我們中間很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總不見佳,導致學生在預習時存在很多不盡人意之處,存在種種問題:

  1、“為何預習” ——老師佈置比較隨意,學生自覺預習的興趣不高,敷衍了事

  2、“預習什麼” ——沒有明確要求,學生不知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懵懵懂懂

  3、“怎麼預習” ——預習方法單一,只是簡單地讀讀課文、生字,能力差異大

  二、課題的設計與思路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家長的督促下長期堅持課前預習,並形成習慣。

  2、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通過教師各種渠道的檢查,學生真正做到會預習。

  3、喚醒和增強教師對預習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探索適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體系,初步形成系統的預習特色。

  ***二***研究物件

  我們從三年級三個班中選擇1個為實驗班進行課題研究。選取該班的語文老師為課題組成員。

  ***三***研究內容

  1、預習興趣的激發

  2、預習方法的指導

  3、預習實踐的提升

  4、預習評價的探索

  ***四***研究思路

  1、用心營造氛圍,建立良好研究背景

  2、精心研究方案,打造班級預習特色

  3、傾心躬身實踐,構建預習方法體系

  ***1***制度化——定時開展研討

  ***2***常態化——融入常規教學

  三、課題的實施與指導

  1、召開主題班會。

  學期伊始,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向學生闡明我們實驗的目的、意義、內容、實踐方式方法,對學生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鼓勵他們爭做研究標兵,努力完成任務,通過自己的努力,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能力。

  2、加強家校聯絡。

  預習習慣的養成,除了需要教師的用心指導外,更重要的是有賴於家庭的協助和配合。因為預習方法步驟裡有多項是需要家長的幫忙。老師要在家長會上向家長介紹預習的重要性,讓家長明確學生預習的目的方法步驟,指導家長做孩子學習的夥伴和導師,成為學生預習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並給家長髮一封信。

  3、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中年級學生正處在自主學習能力不斷髮展階段,教師的指導必不可少。剛開始,教師要先和學生一起總結預習方法步驟,做為學生預習的“指南針”。各學段要求預習的方法內容是各不相同的,中年級預習方法步驟可以如下:1讀三遍課文。2圈畫出生字新詞,用自己的方法瞭解字音,然後認讀三遍,並請家人考考你。3想想生字的記法,找出形近字,說給家人聽。4給生字找找朋友5根據課文內容質疑問難。這不僅使學生明確了預習的步驟,突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流程,而且也為教師省去許多引導時間,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4、開展預習活動的提升,增添預習動力

  課外預習提升活動,是一個提供學生展示自我、獲得成就體驗的舞臺。因此,為了增長孩子們預習的興趣,我們努力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提升孩子們預習的成果:

  “講”即講述,課堂上,有計劃地讓學生講講自己在預習中所蒐集到故事、資料、心得體會等。或者邀請優秀學生講講自己的預習方法,以此為交流平臺吸引孩子們參與。

  “展”即展評,就是展評優秀預習單、優秀讀書筆記、讀後感等。讓孩子們在展評中獲得預習所帶來的成就感。讓孩子們在你追我趕中體驗擁有知識的快樂。

  “賽”即競賽,採用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等等形式開展。

  “合”就是利用家長開展親子預習活動,評出“優秀家長”。

  5、預習督促與檢測

  光佈置任務,沒有嚴格的督促與檢測,對於缺乏自覺性的學生來產,預習只是徒勞。對於教師來說,也沒有第一手資料。這種情況下的課題研究就是失去控制的研究,是失敗的研究。因此,我們注重對學生預習結果的監督與檢測。

  ***1***教師檢查。

  一是平時自由實行個別檢查。比如,課餘時間到學生中找個別同學談談話、翻翻書、看看他的筆記等,瞭解他的預習情況,同時從側面打聽一下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並順便給其鼓勵與糾正。

  二是課堂檢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詞語、句子和問題的交流探討,折射出學生的預習效果。師生雙邊活動和諧流暢,教師只對某些重點、難點加以適當講解,教學目標就能順利完成。簡單地說,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便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梳理與總結,這充分體現出預習的優勢和積極作用。

  三是不定期的調查檢測。為了對每一個學生的預習情況瞭解得更為透徹,我們還採用不定期的預習調查檢測。檢查的內容為前一日佈置的課文預習情況。檢查的時間一般定在早讀課上進行。檢查的方式由教師和記錄員同時逐個進行。

  ***2***學生互評。是指發揮班級小幹部,或者小組長的作用,要求以瀏覽形式檢查組內成員預習情況,及時作出評價並向老師彙報。檢查內容與老師檢查的內容一致,且要督促完成情況不好的同學及時補充完善。

  ***3***家長監督。口頭預習作業的完成可以藉助家長的力量,即要求學生將課文朗讀在家長處過關,並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說給家長聽一聽等。比如古詩詞背誦、閱讀課外書等非書面預習,也要求家長做好督促。請家長簽名報告孩子預習情況。這樣的檢查方式不可多用,偶爾為之。也可以選擇有關內容請家長共同參與,比如資料的蒐集等。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方法

  ***一***通讀全文。

  拿到一篇新課文,由於會有一些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通讀課文時,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瞭解課文的大概意思,如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介紹了什麼人,描寫了一些什麼景,告訴我們哪些知識,抒發了怎樣的感情等等。目的在於對全文獲得一個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準確地找出全部生字,劃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語句。三是帶著課後問題通讀全文。

  ***二***讀準字音,瞭解字詞含義。

  參照拼音,讀準生字新詞,多讀幾遍,對於讀不準或不認識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閱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過字詞關。

  一篇文章裡,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學們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那麼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就要眼、腦、手並用,將預習時遇到的這些問題用筆劃出來。如果這些問題書上有註解,那麼閱讀時可以對照註釋,自己弄懂它的意思;書上沒有註釋的問題,那麼就要利用工具書,查一查字典,特別是不要放過那些模糊的字詞,似懂非懂的句子。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小學生,就是一些成年人也常用這種方法學習。

  比如張海迪,她靠自學翻譯出了《海邊診所》這本書。這除了她具有驚人的毅力和勤奮的精神以外,還和她使用工具書有很大關係。她就是靠著工具書,一個字一個字的掃除翻譯上的障礙,最終完成全書的。由此可見,查閱工具書在預習上或在學習上,都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三***朗讀

  反覆大聲誦讀,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都很有好處。預習的朗讀一般可讀三遍,第一遍重在鞏固生字的讀音,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思想意義,文章告訴我們的內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

  ***四***摘抄

  可以把自己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句子和自己認為值得學習、借鑑的詞句摘錄下來。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思考

  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在對課文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思考一下,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講或向同學和老師請教的,及時記錄下來。預習時還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問,可以記在預習筆記上,這樣才能在上課時帶著疑問聽講,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綜上所述,讀***看***課文、自學字詞、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初步研究課文的結構特點、摘錄好詞佳句,提出疑難問題,是預習的主要任務,而“默看——查問——朗讀——摘抄——思考”,便是預習課文的常規性步驟。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意義

  1.從形式上看,預習是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學生是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

  2.從功能上看,預習是學生鍛鍊自學能力的舞臺。小學語文教材具有內容生動形象、語言豐富、情感性強的特點。預習時學生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鍛鍊自主學習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也更主動、學習效果也更好,這就是證明。

  3.從程式上來看,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穫。課堂上,這類學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來,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可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局面,使預習者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楊再隋教授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絡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也曾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學生髮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了的學生,他們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及時去查資料解決,如果未能解決的,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更認真地、有側重地聽講。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

  可見,預習是對課堂教學的準備,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所以這一習慣更應重視、培養和推廣。

1.小學生課前預習方法

2.小學預習習慣培養

3.小學語文有效預習方法建議

4.小學語文學習方法有哪些

5.怎樣提前預習課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