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援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援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援弱化,前三位的支援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援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援,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援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物件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夥,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夥,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援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援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援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社會支援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夥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援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援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體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裡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小學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小學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佔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佔40.2%,母親外出的最少,佔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路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家庭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臺,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援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群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型別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型別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援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