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的歷史發展情況簡介

  中國大運河是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大運河的歷史發展情況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大運河的歷史發展情況,歡迎閱讀!

  大運河的歷史發展情況

  中國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大體可劃分為三段發展歷史:邗溝***春秋至隋朝***、隋唐大運河***隋朝至元朝初年***、京杭大運河***元朝至清朝末年***。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齊、稱霸中原。但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靠陸運勞力甚巨且道路不暢,而吳國的優勢是水軍和先進的開河、造船、航運技術。當時長江與淮河之間並無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風狂浪急,風險頗大。 公元前486年,吳國利用長江與淮河之間湖泊密佈的自然條件,就地度量,區域性開挖,把幾個湖泊連線起來,從此長江與淮河貫通。該運河以南端的古邗城為起點,因此稱為“邗溝”。邗溝的開鑿,是有史記載的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

  揚州、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因邗溝的開鑿而誕生。邗溝也是淮揚運河的前身,此後一直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為水運要道。與此同時,浙東運河的前身——山陰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興建年代最早,並且至今依然儲存較好的人工運河之一。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動機已超越了軍事目的,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四百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絡,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絡。公元605年,隋煬帝徵發百萬民工,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稱山陽瀆。608年,又徵發黃河以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完成,隋唐大運河由此基本形成。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

  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岩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

  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

  ②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

  ③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

  ④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觀動機

  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

  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

  ③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係的。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客觀效果:

  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②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組織到江南巡遊,也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為隋亡的原因之一。隋唐大運河造就了沿線城市的繁榮,揚州、蘇州、杭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境內***都是繁盛一時的商業城市。浙東運河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憑藉經餘姚、曹娥把寧波與杭州聯絡起來的水路及浙東運河,寧波實際上成了大運河的南端終點。兩宋時期浙東運河為國家級主航道。 由於元朝以前,中國的行政中心長期位於洛陽、開封,因此江南漕運要運送到北方,需繞道河南。元朝至元18年***1218年***,忽必烈決定對運河裁彎取直,下令開鑿濟州河,後再開會通河與通惠河,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明清兩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漕運,設定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掌管運河漕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漕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展起來,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浙東運河在明清時也同期繁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朝廷製作了大運河全圖,第二部分繪製的是從紹興府經杭州直至京城的大運河,詳細反映了運河沿途各府縣周邊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間溝通關聯濟運情形,足證浙東運河為中國大運河南起始端。

  大運河對歷史的發展起到的作用

  隋煬帝稱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楊堅手中繼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這是他的雄才大略,為國家為民族為歷史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立下了不朽的偉績。

  現在看來,隋煬帝的大運河,起碼在歷史上有以下六大功勞: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在古代,陸路長途遷移,只能靠騎馬、坐牛車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動十分艱難和緩慢。但是人類早就有認識,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載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許多。把人和物放在船上,或人劃,或揚帆,或做水閘提升下降,可以日行數十里甚至百里,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飛躍。船大,可運兵,可運馬,可運糧食,可運草料,可運煤炭,可運石材,花樣多了,大大拓寬了人類的活動空間,以致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的國家行為。不過,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南北則不行。隋煬帝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乾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豈不是一盤大活棋?有了大運河,他可以把整個中國國土真正地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王權範圍,宛如揣在自己的懷中,牢牢地屬於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位帝王這麼做過。這是空前的。

  第二,一下子誕生了幾十座沿河的繁榮城市。先有河,後有城鎮,後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純屬拔地而起,這不得了。大城,意味著人口的相對集中,意味著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有搞運輸的,有搞搬運的,有收稅的,有管理的,有造船的,有搞倉儲的,有搞貨物集散的,有做買賣的,有旅店,有飯店,有美人街,有唱戲娛樂的,還有學校一類的機構,總之,越聚越多,名氣也越傳越遠,終成氣候,在歷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大運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

  第三,隋代大運河造就了揚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陽、開封***、北京***含天津***這樣三大世界都市。揚州是大運河的起點,西安是中點,北京是終點。大運河把這三點造就成了規模巨集大的在中國歷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都市,或是首都,或是經濟大城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影響既深且遠。

  第四,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帶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遊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五,幾大水系的串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大運河彷彿為絲綢之路接上了手腳,一方面把地中海周邊和中亞的文化和中國內陸的文化連結了起來,輻射開來,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連結了起來,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此兩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運河的挖鑿而在後代大放異彩,結出具有深遠影響的豐碩成果。

  修大運河為社稷還是私慾

  隋煬帝楊廣在位僅短短14年時間,卻主持完成了東都洛陽的修建、大運河的開通,並且三徵高麗、三巡江都。他生前的所作所為頗受人們的關注,而開鑿大運河是楊廣所做的事情中受後人爭議最多的一件。美麗的江南風光是他開河的主要原因?

  隋煬帝楊廣於仁壽四年***604***弒父自立。第二年,他便下令開鑿運河。整個工程前後共分四段進行:大業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蘇淮安;同年,又疏通擴大了山陽邗溝,這條寬四十步的運河的修成,僅用了半年時間;大業四年***608***,開鑿了永濟渠,這條河流是通濟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大業六年***610***又在長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餘杭***今浙江杭州***。整條大運河的開通,前後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它溝通了海河、黃河、長江、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長達千里。這樣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學技術並不很發達的情況下,是很難想像能夠快速完成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隋煬帝要開鑿這條大運河?  多數人認為,隋煬帝開通運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遊他嚮往已久的江都風光,附帶的目的是加強對不久前征服的東南地區的控制和轉輸該地富庶的物資以增強中央政權的力量。運河開通以後,首先就是供煬帝荒淫奢靡的巡遊。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煬帝不但喜歡揚州這個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揚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詩說:“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寫出了揚州臨江的秀麗風光。有人認為唐代詩人張若虛著名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響。煬帝另有《江都宮樂歌》、《泛龍舟》、《幸江都作》、《迷樓歌》等詩篇,都是他留戀江都、欣羨江都的作品。

  持這種觀點者都比較強調隋煬帝一貫奢侈的生活作風。因為開鑿這條大運河動用了全國大量的勞動力,是當時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間甚至出現男丁不夠,以婦女充數的現象。史書上也用“力竭轉輸,身填溝壑”這樣嚴重的詞語來形容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而且,運河開通之後,隋煬帝先後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一路上的窮奢極欲為許多民間小說和戲劇所津津樂道。

  但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煬帝開河並不見得只是為了遊幸江都。根據《隋書》記載,煬帝並不僅僅巡遊過江都,還曾巡遊過西北各地,到過突厥與吐谷渾邊境。這種巡遊有玩的成分,但主要應是出於政治與軍事的考慮。難道他為了好玩就願意到沙漠地裡去走一遭?隋煬帝曾三下江都,但絕不是單純的去看瓊花,而是著眼於揚州所具有的重要經濟政治地位。認為煬帝開河僅是為了玩,恐怕是說不過去的。

  一些人認為隋煬帝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出於當時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的需要,與楊廣個人貪圖享樂無關。他們指出,隋代開運河,煬帝並非首創。早在開皇四年***584***,國家倉廩空虛,隋文帝希望在水旱之年,國家能有充足的糧食儲備。為了方便漕運,他在下令建造大量倉庫的同時,從潼關到長安,引渭水,開鑿了廣通渠。開皇七年***587***,為了進一步擴大漕運,隋文帝又開鑿了山陽瀆。由此可見,國家當時的確需要開鑿運河,而隋煬帝開運河僅僅是隋文帝開運河的繼續。開通運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溝通京師洛陽與江淮的交通,便利漕運。

  江淮以南地區經過三國以來幾百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在全國經濟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荊州和揚州均富甲一方,整個南方也成為全國魚鹽杞梓以及絲麻布帛的主要供應地,但當時全國的政治中心卻在洛陽。所以,運河一旦開通,就能把全國的政治重心與經濟重心聯絡起來,把富庶的江南財富以田賦的方式加以徵集,並通過運河轉輸到洛陽。另外,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國長期處於南北朝分裂的階段。江南從東晉開始就形成了門閥士族的特殊勢力。隋朝建立以後,陳朝的殘餘勢力一度與中央對抗。開鑿大運河有助於中央對南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

  也有人認為隋煬帝鄙夷江東諸帝“多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終至亡國,因此自己反其道而行,“東行西幸,靡有定居”。在運河開通後,他的確曾經三次巡遊江都,但是這三次都有其軍事和政治上的動機。

  第一次巡遊江都,隋煬帝是想要通過文化的聯絡鞏固政治的統一,有一定的文化性質。這次巡幸,他的船隊前後二百餘里,挽船的士兵有八萬人。自己御乘龍舟高45尺,長200丈,上下4層。如此不惜巨資造船,其目的是在向尚有離心意志的南方宣揚中原王朝的“皇威”。他的隨從中有大批僧尼、道士、蕃客等政界、宗教界人士和宿學鴻儒。第二次巡幸則是楊廣追求軍事征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軍事意義。當時隋朝打算興兵遼東,煬帝想從南方補充軍事人才,徵調南方的經濟為遼東戰爭服務。而他第三次巡幸江都究其原因實屬於政治逃難。這一次的巡幸沒有了以往巡幸的顯赫和狂熱,其時隋朝政治***即將到來,煬帝徵高麗失敗,政治意志消沉,在江都他的確十分荒淫。史書說:“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百餘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後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餘人也常醉。”但若仔細地翻閱史書,就不能說煬帝的巡幸純粹是為了尋歡作樂的,開鑿運河的主要目的應該也不在此。

  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到底是為了個人一己之慾,還是為了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利益,三言兩語是很難爭辯清楚的。不過,如果我們看到運河在歷史上的貢獻,看到運河直到今天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麼我們對煬帝開河目的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