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密上甘嶺有感

  《解密上甘嶺》是一部以最新解密資料重寫60年前那場震撼世界的上甘嶺之戰的力作,這是一束遙祭數十萬長眠異國的英靈,真誠獻給那整整一代人的心香。現在小編在這裡分享一些讀《解密上甘嶺》的觀後感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讀《解密上甘嶺》有感【篇一】

  提起上甘嶺,人們知道貓耳洞,知道一個蘋果在很多戰士手裡傳了幾圈都沒吃完,知道黃繼光堵槍眼。但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比這些更殘酷。未親歷的人,透過歷史的硝煙看去,看到的是壯懷激烈,而從血海里走過的人,看到過很多讓你沒法承受的東西,有些連他們自己都不能承受的痛,甚至連提都不願再提。

  那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裡最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現在有了一個更詳盡,更真實,真易理解的版本——《解密上甘嶺》。它是一部以最新解密資料重寫60年前那場震撼世界的上甘嶺之戰的力作,歷史的回望,絕不僅僅是對這一慘烈戰事的簡單還原,而是融入了作家對時代、對生命,乃至對人類命運的深深思考。

  合上《解密上甘嶺》,我輾轉難眠,六十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在世界範圍內歷史性改變中國形象、地位、戰略環境和發展命運的偉大壯舉。而上甘嶺一役,彷彿就是整場朝鮮戰爭的一個全息縮影,戰役之慘烈,犧牲之巨大,令人扼腕。《解密上甘嶺》以更為準確翔實的描述,糾正了以往軍史上的某些相關記載以及同類紀實作品的不實之處,更為生動感人地講述了那場親歷者生死難忘而不少今人卻鮮聞其詳的著名戰事。其文筆精妙暢達,各方資料融會貫通,且極富人文真情,更有力地謳歌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及那一代人的偉大獻身精神,令人掩卷而嘆,思緒萬千。

  一本書講述四十幾天中的血戰,幾乎放大了小小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眾多回憶呈現的是很多相當恐怖的畫面:戰場上不斷瀰漫的血霧,連許多幸存的老兵都不忍再提;匍匐前進很長時間後,偶然撥開身下浮土,才發現居然一直在死人堆上前行??據說在幾十年後,有人在上甘嶺隨手抓一把土,還能發現許多彈片和人骨渣。當年的慘烈程度,已經不是這樣一本書或好萊塢電影所能還原的了。所謂可歌可泣,一面自然是奮勇搏殺的剛強,一面卻也是讓人無語神傷的痛楚。

  書裡羅列了整個戰役中捨身與敵同歸於盡的志願軍戰士名單,最後一位最讓人難過,因為他是“無名氏”。無數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於戰火中,大多數留下的只是“炸沒了”“拼光了”這樣的字眼,只為了身後的家國。這樣的沉重,儘管已過去幾十年,卻仍沒有減輕一分。從書中,我看到,真實的上甘嶺,無論是陣地的攻守戰,還是艱苦到讓人瘋狂的坑道戰,遠比當年電影營造的傳統戰爭片的“昇平”要來得殘酷、殘忍、複雜,是無數次對人類身體和精神極限的挑戰。 我看到,只要有良好的組織和領導、堅定的信念與決心,隱藏在中國人每一個個體的戰鬥潛力,是無與倫比的;這也是幾千年歲月下來,中華文明能在歷次滅族之災下,一次次勇往抵抗、再次崛起的原因。

  讀《解密上甘嶺》有感【篇二】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軍隊在世界戰爭舞臺上的第一次亮相。如果說它是兩百多萬志願軍官兵上演的一場威武雄壯的活劇,上甘嶺就是劇中的一段華彩樂章。讀完《解密上甘嶺》這本史實著作,其中中國人民軍隊的頑強不屈的英勇革命戰鬥精神讓我感到深深地震撼。

  上甘嶺在五聖山南面,屬朝鮮金化郡,是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誰也沒想到,一場發生在這裡的喋血之戰,使得這個坐落在群山之中的小山村舉世聞名。

  如今上甘嶺戰役已經過去快62週年,空軍青年作家張嵩山的作品《解密上甘嶺》,這位上甘嶺戰役勝利後才出生的部隊作家,在他真實的記錄當中,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當年上甘嶺戰役的壯烈與慘痛,與當年上甘嶺戰役中許多不為人知或是被時人誤解的事件。

  《解密上甘嶺》歷史唯物主義地觀照62年前的那場血戰,用文學手法,紀實的對其作了全景式的描述。這部作品在準確把握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主脈通篇洋溢著英勇無畏的激情同時,著意刻畫了戰場氛圍和參戰官兵的親歷感受。其中許多細節,讀來感人至深,如臨其境。這部作品記錄了戰無不勝的志願軍在上甘嶺的血與火中建立的豐功偉績,對那場戰事做了大量的發掘和嚴謹的考證,具有很強的史實性。加上文字凝練,質樸無飾,具有極強的可讀性。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被志願軍第十五軍司令員秦基偉的勇敢,機智,深謀遠慮所折服,同時,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狡詐,言行不一也 讓我深感不恥。他們表面上與中國軍隊進行和平談判,背地裡卻集結兵力準備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這種不講道義的行為時為國際不恥的可恥行徑。面對武器裝備數倍優於我軍的美國軍隊,在上甘嶺戰役最為艱苦的時期,我軍戰士依舊恪守發揚不怕死,不怕苦的優良戰鬥作風,全力阻擊美國軍隊的猛烈攻勢,沒水喝就把尿當作茶,官兵輕傷不下火線,一些連隊只剩一人也堅守陣地到底,這些我軍的優良傳統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我軍一直以來總能創造奇蹟的原因。

  但在經過這次戰役,戰鬥中暴露的許多問題也引起我們中國軍人的深深反思。對傷員的救治和美國的差距就暴露無遺。

  美軍醫務人員與韓國運輸隊、擔架隊將傷員從597.9高地搶運、疏散下來後,可以快速搭乘中型吉普車至前沿救護站或野戰醫院緊急救治。而第十五軍作戰官兵沒有任何單兵防護裝備,也得不到及時醫療救護。戰場環境過於惡劣,儘管火線運輸員冒著漫天炮火,兩人背一個,拼盡全力搶運,一名傷員送到團救護所還需72小時,送到師醫院則需96小時。成千上萬的傷員在搶運途中停止了呼吸......

  所以通過對《解密上甘嶺》的閱讀,我深深瞭解到國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只有國防強大了,國家才能免遭戰爭的破壞,人民才能享受和平,安寧幸福的生活。

  讀《解密上甘嶺》有感【篇三】

  “地獄,恐怕也就那樣兒吧!”

  這是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從美軍的第一波火力打擊中倖存下來的人,對《解密上甘嶺》作者所說的話。

  幾十萬發炮彈在一天內扔到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上的人會是什麼樣?有個詞叫做“化成齏粉”,也許能用來形容吧。

  提起上甘嶺,人們知道貓耳洞,知道一個蘋果在很多戰士手裡傳了幾圈都沒吃完,知道黃繼光堵槍眼。但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比這些更殘酷。未親歷的人,透過歷史的硝煙看去,看到的是壯懷激烈,而從血海里走過的人,看到過很多讓你沒法承受的東西,有些連他們自己都不能承受的痛,甚至連提都不願再提。

  國內抗美援朝題材的紀實作品,影響最大的是王樹增的《朝鮮戰爭》,但奇怪的是其中對上甘嶺只一筆帶過,而其他講述此次戰役的書也是寥寥。

  《解密上甘嶺》的作者張嵩山寫過一本《攤牌——爭奪上甘嶺紀實》,對這個話題相當瞭解。在寫過那本書後,他曾經見過包括秦基偉在內的一些老,又獲得了一些素材。而後,他更是有緣結識了一位參加過該戰役的美軍連長的後人,從對方那裡獲得了大量美軍資料,其中包括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塵封了五十年的作戰報告、戰俘審訊記錄等內容。此外張嵩山走訪過很多參戰的官兵,十幾年來的積累,讓他得以更詳盡地重述上甘嶺戰役。張嵩山也坦承,在舊作中有一些引用錯誤的內容,這也是他再寫新書的原因之一。

  美國方面的資料,讓張嵩山對戰役中美方炮彈的投射數量、雙方傷亡人數、志願軍被俘人員的情況有所瞭解,提出了一些不同於以往作品的看法。不過相比而言更重要的是對手的戰況描述,又還原了相當一部分的現場圖景。

  厚厚一本書講述四十幾天中的血戰,幾乎放大了小小戰場上的每一個細節。眾多回憶呈現的是很多相當恐怖的畫面:戰場上不斷瀰漫的血霧,連許多幸存的老兵都不忍再提;匍匐前進很長時間後,偶然撥開身下浮土,才發現居然一直在死人堆上前行……

  據說在幾十年後,有人在上甘嶺隨手抓一把土,還能發現許多彈片和人骨渣。當年的慘烈程度,已經不是這樣一本書或好萊塢電影所能還原的了。所謂可歌可泣,一面自然是奮勇搏殺的剛強,一面卻也是讓人無語神傷的痛楚。

  書裡羅列了整個戰役中捨身與敵同歸於盡的志願軍戰士名單,最後一位最讓人難過,因為他是“無名氏”。無數鮮活的生命,在瞬間消失於戰火中,大多數留下的只是“炸沒了”“拼光了”這樣的字眼,只為了身後的家國。這樣的沉重,儘管已過去幾十年,卻仍沒有減輕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