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的食俗有哪些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雪的食俗,歡迎大家閱讀!

  小雪的食俗:

  1、醃臘肉

  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2、吃餈粑

  小雪節氣習俗中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3、晒魚乾

  小雪時臺灣中南部海邊的漁民們會開始晒魚乾、儲存乾糧。烏魚群會在小雪前後來到臺灣海峽,另外還有旗魚、沙魚等。臺灣俗諺:十月豆,肥到不見頭,是指在嘉義縣布袋一帶,到了農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魚”。

  4、吃刨湯

  吃刨湯是小雪節氣習俗之一小雪前後,土家族群眾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給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熱烈的氣氛。吃“刨湯”,是土家族的風俗習慣;在“殺年豬,迎新年”民俗活動中,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小雪節氣飲食禁忌

  1、抗寒飲食首選火鍋——錯!

  冬天天氣變得乾燥,不少人會出現口乾、面板乾燥的症狀,選擇清淡的飲食有助於應對乾燥。

  2、進補也需分寒熱——錯!

  冬進補是民間固有觀念。事實上,小雪之後的飲食需要區分寒熱。臉紅血熱及臉絳色血粘稠的人不宜吃溫補食物;血熱的人應吃偏涼性食物,血粘稠的人應吃平性食物。涼性食物應熱吃,如白菜、蘿蔔不宜生吃,可熟吃。腰背寒涼為腎陽虛,四肢寒涼為肝陽虛,肝腎陽虛且血不熱不稠者,可適當吃溫補食物;肝腎陽虛且有飲酒習慣的人可適量飲酒,喝白酒、黃酒應加熱。天冷時喝涼酒會傷血。

  日常飲食一旦不當,就會導致疾病和人體早衰,更會使體質變差。尤其是本身情緒就容易抑鬱者,更應該注意飲食調養。通常情況下,抑鬱症者進食後不易消化,這會直接影響到脾臟的運作和吸收。然而我們的脾臟本身就是最怕思慮過重的臟器,憂思過重再加上飲食攝取不當,這樣會非常傷脾。因此,建議情緒容易抑鬱者平時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紅柿、紅心蘿蔔、黑木耳等,同時也要適當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強體質、益氣補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