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生平簡介

  陳寅恪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最富盛名的學者之一,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等多個文學身份於一身,更有知名學者讚譽其學問,近三百年來僅其一人,可見才學博古通今,實為集大成者。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傑出的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的百年難得一見的人物,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陳寅恪出生在湖南長沙,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天資聰穎。陳寅恪父親陳三立在家中開辦了思益學堂,還聘請過國學大師王伯沆等人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寅恪從小就有非常好的國學功底。

  公元1902年的時候,陳寅恪跟著哥哥來到了日本,進入到巢鴨弘文學院學習,但是後來因為腿病發作輟學回家,之後進入上海復旦公學學習。之後,自費到了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等國外高校就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國。幾年之後,陳寅恪再度出國,先後在國外多家大學留學,先後學了梵文、巴利文、中亞古中文等數語言。1925年的時候,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聘請了陳寅恪、王國維、梁啟超等人任教,並稱為“清華三巨頭”。

  陳寅恪怎麼死的

  1928年,陳寅恪和唐篔結婚,兩人一生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陳寅恪當時在清華國學院指導研究生,開設了文學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而且還有在北大兼課。之後陳寅恪又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和哲學三個系的教授。抗戰爆發之後,西南聯大搬遷到了昆明,陳寅恪也跟著來到了昆明。

  後來英國牛津大學聘任他為漢學教授,陳寅恪因此前往香港搭遊輪到英國。但是因為日本人的原因,陳寅恪只能留在香港,並在香港大學任客座教授。在此期間日方多番想要陳寅恪辦東方文學院都被陳寅恪拒絕。抗戰勝利後,陳寅恪去了牛津任教,1949年返回祖國,在中山大學任教,之後出版了《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等著作。在***期間,遭到迫害,也就是1929年10月7日,因病離開人世享年79歲。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為傑出的學者,文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詩人等等,為人謙和樸素。儘管盛名在外,依舊保持內心的謙遜和真誠,因此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譽,稱他是學者本色。

  陳寅恪的作品介紹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

  《中國劍橋史》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刻的影響,書中對陳寅恪的介紹表現了超乎尋常的褒獎,“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對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貢獻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關於唐代政治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表的任何觀點實際與嚴謹,令人不得不信服。”

  
相關文章: